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挑战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挑战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东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跌入低谷。经过20多年的反思、恢复与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平稳,充满生机和活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和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总体态势、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一步反思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曲折的深刻教训,探索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方法和道路,对于振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苏东剧变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苏东剧变到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和瓦解的局面。苏东各国的共产党、工人党要么被解散,要么自行宣布解散,几乎全军覆没。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多数宣告解散或者改名易帜。例如意大利共产党的主体部分,走上了社会民主党的道路,加入社会党国际。“由于国内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组织内部的问题,它们在各自国内政坛上影响十分有限”①。大批党员退党,大量基层组织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也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其二,对苏联模式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行反思,总结历史的教训。如果说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反思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个人错误上的话,那么现在则全面反思苏联模式和整个苏东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了近十年的动荡、分化、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终于站稳了脚跟,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原苏东各国开始恢复和重建共产党组织。重建后的俄共曾经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例如日共、西共、法共、英共,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出现了不同观点的对立。西方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全面否定甚至丑化、妖魔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鼓吹和“美化”、“神化”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模式。这股思潮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动摇了一些人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运动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思想的混乱、理想的丧失、信念的动摇以及理论的危机。

第二阶段,自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金融业和虚拟经济的问题集中爆发。一些大的银行、金融公司纷纷破产。整个实体经济进而处于严重不景气之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的正常生活难以保障。美国的底特律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因生产和经营萎缩而迅速衰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甚至导致整个国家处于破产的边缘,不得不靠欧盟的资金援助艰难度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等新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希腊等国甚至出现了上百万人的游行示威。当代资本主义的神话破灭了。面对危机,各国政府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使人们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模式产生了疑问。西方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专家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主义者转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力求从中找到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器和克服危机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革命的理论重新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如果说苏东剧变后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那么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显然占据了思想界的重要位置。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此影响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充分说明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危机。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仍然没有过时,充满了生命力。国际金融危机有利于我们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走出盲目“美化”、“神化”的误区。然而,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够导致革命爆发的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我们也不应低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节和摆脱危机的能力。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不能简单照搬传统的理论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总体稳定,但仍然处于曲折探索之中,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一,社会主义各国仍然面临推进改革和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迅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后,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而努力奋斗。②但不可否认,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当中,改革也处于攻坚阶段。“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③。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需要尽快实现创新驱动,并认真对待和解决发展中的能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执政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干部作风和贪污腐败问题、干群矛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不均衡问题、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上述各方面问题相互交错,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乃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只有深化改革,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4月,越共九大通过了《2001-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重要文件,确立了21世纪初期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大政方针。这次大会系统阐述了胡志明思想,确定“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为越南经济体制发展模式,明确把“民主”列入越南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通过了《2006-2010年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报告》。大会确立的总目标是为在2020年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础。同时,越南还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革新,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完善了选举制度,进行了国家行政机构改革,促进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干部贪污腐败、发展和收入不均衡等问题。

2001年3月召开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七大提出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任务与总方针。2006年3月,老挝党的八大突出了“党要管党”的原则,加强了执政党建设。近年来,老挝积极推行农村家庭承包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老挝党的九大提出要继续坚持革新开放政策。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情况复杂,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古巴一直受到美国的制裁,国际压力巨大。苏东剧变后又失去了苏联等国的支持和援助,面临多方面的困难。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稳步推进改革开放。2011年4月,古共召开六大。大会确立了经济改革的基本方针。会后,古巴逐步开放私营经济,取消不必要的社会补贴和货币双轨制,加强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性。2013年11月1日,古巴正式启动了首个经济特区。但是古巴面临的国内外困难仍然比较多,推进改革也极为谨慎。朝鲜由于主观认识的问题和面临国际环境的强大压力,改革更为谨慎。一些涉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困难与问题,显然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为此,朝鲜力图扩大对外开放,尝试建立“经济特区”、“自由经济贸易区”,同时,在农村逐步推广分组承包、超产自留、余粮可卖等改革措施。但总的来看,朝鲜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多。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如何适应环境,调整政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及其活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党曾经学习苏联、中国的革命经验,进行党和革命队伍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其中,一些共产党组织尤其是东南亚、南亚、拉美的共产党还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传统、单纯的武装斗争已很难适应形势的变化。这就要求党组织应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方针政策。其中一些党,如尼共(毛),通过和政府的谈判实现各派政治力量的和解,暂停武装斗争,转向和平、合法的斗争,参加议会选举。这一举措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尼共(毛)在选举中赢得了多数选票,并两度上台执政,成为影响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尼共(毛)是从武装斗争转向和平、合法斗争较为成功的典范。然而,由于党组织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缺乏和平、合法斗争和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经验,未能实现长期、稳定执政。如何把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同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仍然是该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与尼共(毛)相比,其他一些共产党组织并没有成功实现这一转变,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也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普通群众难以辨别二者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政府往往以反恐的名义打击共产党的武装组织。长期下去,共产党就会出现生存危机。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各国的共产党组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斗争方式,应由其独立自主的决定,但无论如何,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时代潮流,不断调整方针政策,以求更好地发展,这恐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拉美左翼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拉美左翼力量的活动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左翼力量在一些国家长期、稳定执政。如委内瑞拉、巴西、玻利维亚。各国左翼政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甚至采取一些相同或相似地内外政策。其二,各左翼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然这些措施还不能简单看做是搞社会主义的,但显然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拉美左翼力量的一些代表人物,如查韦斯,曾把自己的主张、理论和方针政策称为拉美社会主义。拉美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拉美曾是美国的“后院”,现在美国依然将其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各左翼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尊严。它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及对国内事务的干涉。美国政府曾长期监视、窃听拉美左翼政要的交流信息。事情败露后,各左翼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并采取了坚决的反制措施。巴西总统取消了原定的访美计划。他们这种维护国家尊严的举措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世界人民的尊重。“反美”已成为各左翼政府和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的突出特点。同时,他们积极促进地区一体化,努力促进地区的共同发展,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第三,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组织需坚持政治主流地位,防止被边缘化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组织特别是意共、法共、西共、日共,曾十分活跃。意共全盛时期曾拥有近200万党员。其他一些大党也拥有几十万党员。在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欧政坛,形成了共产党、社会党和保守党三足鼎立之势。由于冷战和美国的强烈反对,共产党虽然未能上台执政,但它们在议会中却占有众多的席位,甚至是议会第一大党。一些党还长期在地方政府执政。它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欧洲共产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工人阶级在减少,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萎缩,党员的人数也逐渐减少。同时,共产党因没有上台执政的机会而缺少相应地执政资源和政治资源,也缺少所必需的执政经验。这就使它们提不出行之有效的、吸引选民的竞选方案,从而失去一些选民的支持。同时,右翼保守势力利用它们同苏共的历史瓜葛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明或暗地将其说成是苏共的“代理人”。这无疑也会影响其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逐渐走向低潮。苏东剧变更使其遭到沉重打击。经过动荡、分化、瓦解,一些共产党组织虽然逐渐稳定下来,但当前仍面临的如何稳住阵脚、坚守阵地、防止被边缘化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理论上的探索比较活跃。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与之相比,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却相对沉寂。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几乎销声匿迹,变成脱离政治主流和社会生活、没有多大影响力的政治团体。令人深思的是,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各种游行示威、静坐等抗议活动中,却难得见到共产党组织的身影,“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等抗议活动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与共产党和其他传统政治组织几乎没有直接关系。现存的一些较大的共产党在各类选举中的得票率和当选议员数也在不断下降。以日共为例,过去曾拥有20几个国会议员的席位,现在却仅有几席。因此,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来说,既要重视理论上的探索,更要注重发展和壮大组织,努力扩大党的影响和社会联系,争取回归政治主流,防止被边缘化。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度过苏东剧变后最艰难的时期,稳住阵脚,走出低谷,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距离复兴仍然是任重道远。要实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复兴,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

要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必须认清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不可否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明显出现时爆发的。各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革命理论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④。在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下,一些国内外因素直接影响着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其一,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以来,共产党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包括武装斗争推翻旧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消灭剥削压迫,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人平等。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和平手段促进发展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贫困、缺乏公平正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相关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如果不调整方针政策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为群众所抛弃。

其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的不复存在,需要各国独立自主地发展。长期以来,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各国共产党几乎都是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援助乃至直接领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共产国际、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相继解散之后,类似的国际组织虽然没有再建立,但苏共始终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和领导地位。苏共、中共及社会主义各国的共产党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援助。苏东剧变后,不仅领导中心不存在了,国际援助也基本停止了。这有利有弊,利是少了大党、大国主义的干扰,弊是社会主义运动缺乏整体的声势和相互支援。在国际事务中,国家利益成为主导因素,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愿意因提供国际援助而影响同相关国家间的关系。这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其三,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治理方兴未艾,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命运共同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过去,经济危机往往会激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导致革命高潮的到来。而现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全球经济的萧条,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克服危机、重振世界经济,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共产党组织必须顺应潮流和民心,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才能生存和发展。

随着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以关注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宗旨的绿党等生态组织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最初,这些组织专注于人类环境的改善,并没有进入政坛。但后来它们发现,要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参加竞选、参与执政。它们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和在议会中的议席迅速增加,有的国家的绿党还加入了本国的联合政府,参与执政。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支持共产党、社会党的选民转向了绿党。其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二)如何实现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为运动的发展提供正确地指导方针

理论、纲领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今后也应继续坚持。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有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反思和研究。

其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共识,即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等。而这几条就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从理论和原则上来说,这些提法都是对的,但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国的实际国情,贯彻落实这些原则和方针。公有制实现形式要同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过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它不仅适用于中国,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似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如果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书本、教条出发,就难免提出这样的疑问,而这个问题至今仍旧困扰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机械地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造成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消极后果。中国通过改革,克服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然而一些人对这一成功的探索仍持怀疑态度。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难以在这一方面迈出新的步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强大和民生的改善,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方针政策得到解决。同时,从我们的指导方针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等于放弃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而否定中国改革的成效,甚至认为中国是在搞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重要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脱离现实和各国的国情。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建国前夕就提出了中国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一方面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则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但经过反复斟酌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将四项基本原则写入宪法时,仍旧使用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这既坚持了毛泽东的理论传统,也符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际。也就是说,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我们党的纲领到国家的宪法,我们都没有提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而是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而是把这一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如果共产党简单地、机械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我们只要坚持这一点,也就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精髓。

其二,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取代”或“超越”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它既包括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民主形式和价值观念、社会管理体制等等,同时也包括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其中有些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共有而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对此我们需要有科学的分析、正确的看法。把二者混淆起来,简单地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对于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制度、机制无疑应该消除,以社会主义的制度、体制取而代之。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缺少公平正义,广大人民群众依然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当家作主的状况,无疑也需要加以改变。而对于那些反映人类文明与进步优秀成果的东西,包括成熟的管理经验、管理体制则不能简单地予以“打碎”,而是需要加以改造和革新。在此基础上,共产党组织确立自己的方针政策和竞选纲领就会较为务实,也能争取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代”或“超越”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取代”或“超越”资本主义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其中最根本地是要团结和争取群众的支持。要重视选举和议会斗争,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和活动方式,努力捍卫群众的合法权益,但又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这些方面。在发达国家,显然不具备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主客观条件,它也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危机—战争—革命”,似乎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固定模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危机特别是全面危机,导致国内外矛盾的激化甚至战争的爆发,而战争又加剧了各种矛盾和统治者的危机,最终导致革命。历史上,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酝酿、爆发和取得胜利的。中国等一系列欧亚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正是在资本主义全面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创建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因此,我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的方针政策,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然而,二战之后,当代资本主义经过多方面的调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并没有爆发足以引起战争与革命的危机。这一时期,世界上各种类型、规模的战争虽然从未间断,但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却始终没有发生战争,更没有因国家间的战争而导致国内局势的动荡和革命的爆发。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危机—战争—革命”的形势似乎更加不可能出现。在这种条件下,各国共产党人立足利用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战争去推动革命的发展,无疑面临着明显的困境。消极等待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出发,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活动方式、斗争方法,灵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如何发展壮大共产党的组织

要解决共产党组织萎缩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共产党要调整方针政策,吸引群众、凝聚人气。共产党不能只扮演“造反者”的角色,不能只发挥“消极反对党”的作用,而应当从一定程度上扮演“建设者”的角色,发挥“积极反对党”的作用。长期以来,不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还是发达国家的共产党,都习惯于充当社会的批判者、造反者,而提不出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来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因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缺乏信任和信心,不愿意把选票投给共产党,多数青年人也不愿意加入共产党。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共产党的发展。以俄罗斯为例,俄共曾经是议会的第一大党,广受群众的拥戴,但他们除了批判现政府的方针政策,自己却长期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群众的拥护,党组织也严重萎缩。相反,普京上台后,紧紧抓住群众渴望富民强国、社会稳定这一中心,治国理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果,不仅普京的个人威望很高,而且由普京出面组建的统一俄罗斯党也一举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取代俄共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另一方面,调整组织路线,努力在年轻人和新社会阶层中发展壮大组织。长期以来,工人、农民是共产党传统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党员主要来自社会底层。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工人、农民人数减少,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急剧萎缩。这就需要共产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在新社会阶层中,包括在科技人员、管理阶层、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扩大组织基础。应当说,一些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成效不是很大。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各国共产党组织成员严重老化,甚至退休的老年人占党员多数。这些老年成员之所以对共产党不离不弃,一是靠历史的情感所维系。他们当中不少人是革命老战士、老党员,党组织处于困难时期,他们依然跟党走。二是共产党组织在很多方面还是能够为老人和社会底层的人说话的。然而组织上的这种老龄化现象,势必影响共产党的生机、活力,也导致党组织游离出政治主流,逐渐被边缘化。因此,从长远来讲,共产党必须从年轻人和新社会阶层中吸收党员,才能保证组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四)如何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虽已走出低谷开始复苏,并在一些方面出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但总体发展还不平衡。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断深化,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没有真正迈开改革的步伐。拉美社会主义和左翼力量十分活跃,但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依然比较沉寂。要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各国共产党组织及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积极推动本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只有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稳步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繁荣兴旺。然而,各国社会主义力量之间也需要加强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其中包括双边和多边的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以推动信息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例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可以就深化改革的问题交流经验,而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中越之间存在领海之争,但这不应妨碍两党的正常交往以及两国学术界、理论界就共同关心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越南。他在会见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强调,能否处理好南海问题,不仅事关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而且涉及双方拓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大规模合作的政治与安全环境。双方一致同意在增进政治互信、巩固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妥善管控分歧,不让南海问题干扰两国合作大局,落实好双方达成的共识,推动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等合作机制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促进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切实造福两国和地区人民。中越的改革,包括进展情况、面临的问题、改革的思路等。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多,可比性较强,进行双边交流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研讨会,无论在地区层面还是在更广的范围,都没有间断过。这些研讨会在活跃思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研讨的内容,纯理论化的色彩较浓,联系实际不足。因此,从发展方向来看,这些研讨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及社会主义力量之间,应开展多层次的、广泛的交流,在实践中他们也应相互支持,逐渐使当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一股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发展。当然,加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合力”并不意味着要建立某种固定形式的组织,更不能建立新的领导中心。中国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肩负着崇高的义务和责任,但不宜推动建立以中国为中心和领导地位的国际组织。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尊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多样性和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任何力图建立社会主义运动统一、固定模式,以及把这种模式强加于人的做法都是有害无益的,也是行不通的。历史的覆辙不能重蹈。

注释:

①方雷:《原东欧地区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困境及应对》,载于《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

②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第16、46页。

③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挑战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