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高密度发展的条件下,项目建设中应当承担一定的城市发展的责任。项目立足城市地铁发展需求,在土地资源高度稀缺的场地内部,解决了城市地铁的发展问题,在满足自身的功能及场地限制的条件下,创新提出“卵石”的形式的理念。项目造型与杭州西湖的城市景观相呼应,共同构造杭州城市文明景观。
关键词:城市发展;地铁建筑;功能混合;景观建筑
前言
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土地资源对于城市来说高度稀缺,而这个问题会随着诚实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严峻。面对这样的问题,城市设计者和建筑师们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并且随着新的功能的不断的更新,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也应该转变成高度集约混合的发展方式,能够解决城市的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公共交通配套建设是整个城市的脉络,而地铁建设更是整个公共交通中的重中之重。与之相对应的一些设备、城市配套在城市建设中应当首先给予考虑,甚至可以围绕公共交通配套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核心,将多种城市功能集约融合,满足城市的功能的聚集,形成城市的活力区域。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建筑者和规划者要对于公共配套的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有一定的责任,提前将这些问题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中,让建筑设计能够匹配当前甚至于未来的城市发展。而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地铁站上盖物工程正是一个这样的建设工程,秉着对城市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建筑师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出发,在场地,以及现场的诸多问题的挑战下,发挥自己的创意理念,提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创造出属于杭州城市的独特的建筑。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朝晖单元的西南角,文化广场北面,地铁文化广场站的西北角。地块东侧紧邻城市次干路中山北路,南侧隔12米城市支路为现代城建大厦,西侧为浙江省交通集团大楼和青园小区部分住宅楼,北面为晶晖商务大厦。不远处为京杭大运河,自然环境优美,即将建成的地铁也将带来极大的交通便利。总体看来,本项目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另外,本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用地紧张,而在用地紧张的现状下导致诸多问题,如多个出入口位置的设置、内部地面停车位数量的控制、消防登高场地布置等。同时在建地铁已有的结构和地上公共设施都将成为本项目极大的制约因素,由于在设计之初地下室就已经施工接近完成,基本上只能在现状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创造,因此,如何处理功能和结构上的对位衔接也将是本设计的难点。
设计理念
1.总体设计思路
通过对基地周边环境的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如何在功能和形体上将本项目与地铁一号线相结合,形成一个“地铁加物业”,两者相互推动,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特色,符合时代特征并且适度超前的商务办公中心,是本方案的设计宗旨。
在保持自身建筑风格的同时,反映出时代特征和企业文化特色。根据所处的环境特征,合理布置,最大可能满足建筑内部的使用需求和地铁的功能要求。
2.设计构思
本项目位于杭城核心区内,西南侧为环球中心,坤和中心等商业商务中心。不远处即为京杭大运河,驱车前往西湖仅需20分钟。通过对项目区位及周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本项目的外在形象应当体现出杭州本土文化和自然有机两大特征,同时建筑内部又能体现出和谐生态的办公理念。
基于这些,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构思:
①.西湖边的一颗“卵石”
整个建筑采用“卵石”造型理念,在周边僵硬的钢筋混凝土都市森林中,我们的城市总是缺少艺术,文化与人性化的氛围,本方案地处运河与西湖附近,因此寓意设计了一块来自于西湖边的“卵石”。通过建筑竖向上的每一层的变化形成卵石圆润的效果,建筑圆润的造型以及立面上玻璃与百叶的交替辉映,体现出了柔美变幻的视觉效果,恰好似自然卵石变幻多彩的肌理,浑然天成,使得本方案与周边混乱僵硬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杭州与西湖文化的传承
西湖是杭州文化的根源和精髓所在,与西湖文化的紧密结合正是本方案的亮点。建筑自然变幻的立面肌理飘柔而又疏密有致,犹如西湖边的水波或清风吹拂的垂柳,本设计将杭州与西湖轻柔,飘逸与闲适的地域文化寓意于建筑设计的理念当中,使得本方案的地域性和标志性更加突出。
项目沿街照片
设计分析
一、总平面设计
1.建筑布局
考虑到周边环境和用地紧张的现状,我们布置了一幢高层板楼,并舍弃了裙房,板楼直接落地,在减小建筑的占地面积以获得更多的场地面积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整洁大气的外在形象。整个建筑占地相对于基地基地面积较大,在布置建筑时,将更多的将退让空间布置在城市主干道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弹性的活动空间,同时在建筑底层的道路转角处做出退让处理,形成街角开放空间,合理地组织起各方向的人流,在整个区域大环境以及地块小环境中都能合理地将地块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2.入口及交通流线设计
该建筑方案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定位需求,交通流线设计作为整个设计的重点考虑问题。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均位于建筑东面沿街的一侧,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建筑的沿街面价值。其中办公主入口位于建筑东南侧,建筑与道路转角间的退让形成了入口广场,共同组织办公楼与地铁的人流。地铁出入口则位于沿街面的北侧,邻近为办公次出入口,办公入口与地铁入口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人流的穿插影响。同时在建筑西侧也设置了办公次入口,主次入口和建筑外围环道将基地内部的功能组合在一起。地下车库出入口位于地块北端,地块西侧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位,车辆能就近停靠,基地内部人车迅速分流,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二、景观设计
由于用地比较紧张,如何设计场地内部景观并充分利用外部景观是设计的关键。我们在地面层设置了沿街绿化,在东侧和南侧的入口广场设计了与建筑立面相呼应的曲线铺地,由于东侧为主要的人流疏散方向,绿化面积相对较少,以大面积的铺地为主。同时在上层建筑中,考虑到东西两侧都有较开阔的视野,在立面也相应增加了玻璃幕墙的面积以获取周边景观。由于在地面层可使用的场地面积较少,因此在建筑屋顶,我们设计了大面积的屋顶绿化,统一采用曲线形的绿化形式,提高了整体方案的绿化面积,同时也丰富了景观层次。
同时,我们也相信,该方案本身别具一格的外在形象,也将成为该区域一处现代而独特的景观。
三、功能设计
由于项目处于地铁上方的特殊位置,功能设计在这个项目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建筑原有设计的办公功能的基础上,应当最大程度上满足地铁人流以及服务设施的需求,其中地铁的配套设施不仅要满足现如今的问题,还要对一些问题更有预见性,留出弹性的空间变化。
1.办公部分
本项目为商务办公楼,为一幢地上十六层的板式建筑,主楼交通核位于主楼西侧中心,交通核在地下室施工之初位置已然确定,在充分考虑了与地铁原有结构的对位和上部办公的使用需求,最终设计四部客梯,两部消防梯,两部疏散楼梯及相关辅助用房。其中二层至十六层均为办公层,共设有150—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采用框架结构,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自由分割各个不同大小的办公空间。
2.配套部分
建筑首层东南端设置了办公楼入口大堂,正对转角广场,同时在西南端设置了空调机房,消控中心,物业管理等配套用房,东北侧设置风井等地铁出屋面设施,确保地铁内部设施运行正常无误,同时北侧还设置有银行等配套功能。在建筑的首层尽可能多的解决城市复合功能的需求。
3.地铁站部分
作为一个地铁上盖物业工程,建筑物与地铁站的接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深入研究了地铁施工图纸后,在首层中严格保留了全部出地面的地铁站公共设施,包括:地铁出入口门厅,自动扶梯,楼梯,残疾人电梯,风亭,排风井,进风井,交通核,地下车库坡道,地下自行车库坡道。其中地铁的接驳出入口的位置尤为重要,在保持其足够大的疏散宽度等基础上,同时要考虑和办公出入口人流之间的关系,使得其能够与办公人流分开,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方便这栋大楼里面工作的人群。同时在首层设计中注重办公配套设施与地铁公共设施的功能组织,服务周边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办公人流与地铁人流的组织,充分体现出“地铁加物业”的建设理念。
四、立面设计
结合杭州本土文化,将西湖水的意境和自然卵石的形态纹理融合到立面设计中是本方案的特点。设计上我们充分提取了卵石的自然纹理特质,通过不同材质横向百叶与玻璃幕墙的组合运用,将抽象的纹理覆于建筑表面。同时通过百叶不同的长度的变化形成立面上的特殊的纹路图案,这种虚实结合的立面形式,既在外部获得了变幻有机的建筑形象,也让内部的使用者获得一种光影变幻的空间体验。在建筑底层部分,为了能够强化地铁出入口的标识性,对于部分立面进行了强化的处理。采用红色的铝板装饰向外突出的一个体块,不仅解决了地铁出入口的标识问题,同时也能够满足风井通风要求。在建筑的屋顶我们设计了屋顶花园,同时通过白色的铝板框架延续立面上的卵石形状,使得整个建筑的形体更为统一和完整。
五、剖面设计
办公楼地上为十六层,地下三层及以下为地铁部分。总建筑高度63米。一层层高4.5米;二至十六层层高3.9米,东侧室内外高差0.45米,西侧室内外高差0.3米。由于建筑采用卵石造型,建筑的各层的退让关系均不同,存在一定的变化,营造出圆润的立面效果。
建筑曲线变化
六、绿色节能设计
设计采用双层地板送风、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通水立面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把高科技与功能、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了各种功能空间的采光、通风、保温、节能的技术要求,在引入阳光、景观的同时达到节能的效果,建筑与周边环境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的关系。
七、结构设计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由于地下室部分正在施工,在一层部位应预留插筋,通过对主体平面功能对已建部位进行承载力复合验算,最终实现整个大楼的结构的衔接统一。
总结
本项目的建成,将充分体现出“地铁加物业”的建设理念,实现地铁站点所在地区城市功能的聚集、城市空间的拓展、景观环境的改善和土地价值的提高,更将成为杭州乃至全省的重要标志性城市综合体。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论文作者:俞淳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建筑论文; 城市论文; 地铁论文; 西湖论文; 功能论文; 卵石论文; 出入口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