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7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组和优化组各38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基础护理进行抢救,观察组优化护理流程抢救,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结果:优化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33例、恢复自主呼吸2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优化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均为25.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6%,以上方面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可行性的急救护理流程,急救护士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掌握,在抢救现场与医生的紧密配合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
【关键词】优化护理流程;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引言
呼吸、心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重症、急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准确、迅速的判断心搏骤停,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如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与医生实施最佳配合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在以往的复苏抢救工作中常因急救人员重视不够、流程不清晰、职责不分明、护士分工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急救现场出现慌乱的状态,对急救及心肺复苏情况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规范心肺复苏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通过优化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7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的34例患者定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51.2±2.8)岁;呼吸、心搏骤停时间1.5min-8.7min,平均(3.56±1.52)min;疾病类型为心血管病12例,脑血管病11例,呼吸系统病11例。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32例患者定为优化组,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0.3±3.1)岁;呼吸、心搏骤停时间1.5 min-8.7 min,平均(2.87±1.32)min;疾病类型为心血管病10例,脑血管病13例,呼吸系统病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搏骤停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流程实施枪救。观察组优化心肺复苏抢救的护理流程,具体方法为:抢救时按3人、2人分以及1人分工法操作。3人分工法:①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护士甲,立于患者头位,负责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管理,保证其通畅性,给患者吸氧、吸痰,护理过程中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并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②由中年资有一定经验的护士担任护士乙,站于患者侧位,负责进行循环系统管理,患者入院后快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协助医生完成胸外心脏按压、各种穿刺操作、心电监护以及除颤等。③将低年资的护士以及实习、进修生归为护士丙,主要负责患者的止血、包扎、记录抢救次数、导尿等。2人分工法:甲乙分工同3人分工法,而2人分工法中甲护士可兼顾丙护士的工作内容。1人分工法:主要由医生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负责,承担前面分工法中甲护士的职责;由护士负责乙、丙护士的职责。以上三种分工方法,均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要求护士工作主动、专业性强。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情况。心肺复苏标准如下:病人恢复心跳,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病人收缩压≥60mmHg(1mmHg=0.133kPa);病人口唇及皮肤色泽转红润;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视为心肺复苏成功。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优化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33例、恢复自主呼吸2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优化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均为25.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6%,以上方面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心肺复苏的过程是争分夺秒的抢救过程,准确、迅速的判断呼吸、心搏骤停,尽快的进行心肺复苏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根据《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提出,心肺复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成功的标准是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离院或入院无生命危险。护理流程优化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高患者满意率为标准,以流程为改造对象,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从而获得巨大的改善。实施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管理,抢救小组成员站位固定,分工明确,多项抢救工作同时进行,有效地减少了抢救时间,使整个抢救过程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取得了合理效益。护理流程优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积极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各种规章制度,使护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让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在人员搭配上,注重新老结合,突出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了护士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由什么人去做及如何做的问题,形成了规范化的服务流程,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避免了时间和人员的浪费,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应的救治和护理,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基本生命支持,明显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在急危重患者抢救优化护理流程管理中,护理组长负责全程指挥、把握大局和实施重要护理操作技术,在护理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并能有效提高高年资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及成就感,达到了护士分层管理使用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33例、恢复自主呼吸2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优化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均为25.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6%,以上方面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规范抢救流程,抢救小组站位固定,分工明确,使护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让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在人员搭配上能突出各自的优势,又能实现优势互补,较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避免了时间和人员的浪费,从而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可行性的急救护理流程,急救护士对心肺复苏技术的熟练掌握,在抢救现场与医生的紧密配合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
综上所述,抢救流程的管理是一个持续及反复评估及实施的过程,要求不仅是管理层要制定规范的评价标准,定期评估及不断完善,还要求所有实施者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反馈,以使抢救流程更加合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观念不断涌现,要求急诊护士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护理新理念,提高整体的应急能力,以求取得更好的抢救效果,而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急诊工作者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强抢救环节中的质量监控,将抢救中的各项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化,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复训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862.
[2]李春盛.对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3]陈亚文,蒋翎翎,秦薇萌.优化护理流程在危重病人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A):17-19.
[4]王树苓.心肺复苏进展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109-111.
[5]沈洪,王一镗.回眸2004: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3.
[6]肖俊,谷秀红,苏秀霞.浅谈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J].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2):191-192.
[7]刘涛.心肺复苏成功六例体会[J].空军总医院学报,2010,26(4):231-232.
[8]孙慧.优化护理流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5):1029.
[9]王凤艳,孔秀兰.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B):163-165.
论文作者:文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心肺论文; 患者论文; 护士论文; 流程论文; 成功率论文; 存活率论文; 呼吸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