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直接是生产力_卢汉论文

媒体直接是生产力_卢汉论文

媒介直接就是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媒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媒介是什么

媒介是什么?通俗地说,媒介就是连接和沟通两个事物之间、或两个人之间、或人同事物之间的中介物、途径、形式、方式——它把二者联系起来,使之发生某种关系。媒介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人:前者,如长江大桥就是连接和沟通长江两岸的媒介;后者,最典型的就是媒婆,她是连接和沟通男女双方的媒介。媒介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前者,如纸媒介、电子媒介、声音媒介,等等;后者,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它们是人们的思维媒介。媒介可以是某种实体,也可以是某种方式:前者,如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它们把人与太空连接、沟通起来,它们是实体性的;后者,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它们不是实体,而只是把主体和对象连接、沟通起来的某种方式,即人们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某种思维活动或情感活动的方式。有的西方学者还把媒介分为“倚重空间的媒介”和“倚重时间的媒介”。“倚重时间的媒介,其性质耐久,如羊皮纸、黏土、石头。这些笨重的材料适合建筑和雕塑。倚重空间的媒介,耐久性比较逊色,质地却比较轻。比如莎草纸和纸。后者更适合广袤地区的传播和贸易”。

人类离不开媒介,人类与媒介息息相关。人类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质活动,或是精神活动,或是精神实践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媒介系统中才能得以进行。

但是以往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媒介的重要意义,一般只是视媒介为某种工具性的、形式性的、从属性的、非实质性的、非决定意义的因素。

然而,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关于媒介,有两位西方学者发出了一连串振聋发聩的声音:“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社会的先锋”、“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媒介要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媒介“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文字的传播毁灭了一个建立在口头传统上的文明”、“纸的生产传到欧洲是商业革命的标志”……这引起了全世界的深思。

媒介即是讯息

说“媒介即是讯息……”的是两位加拿大学者:一位是早年获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文学和文化研究家、传媒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一位是麦克马斯特大学经济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和传媒学家哈罗德·英尼斯。

目前的中国学者对麦克卢汉并不陌生,他的名言“媒介即是讯息”和“地球村”等,在今日之中国无数次被引用,几乎尽人皆知。这位杰出的加拿大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反复说过的“媒介即是讯息”和“地球村”等,迅速传遍各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世界学界的注目。

在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命题大约30年后,美国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对它作了如下解释:“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但是,波兹曼不满足麦克卢汉的命题,他认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荫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建构、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因此他把麦克卢汉的命题修正为“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的补充是有意义的。但是,麦克卢汉也绝非那么简单或浅薄。其实,在麦克卢汉那里“媒介即是讯息”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于媒介,麦克卢汉至少强调了这样几个特质:(一)媒介是人的某种“延伸”;(二)媒介标志着一种“尺度”,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和“引入的”;(三)媒介“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四)“媒介决定感知方式,决定预设的母体”;(五)“由于媒介对人无所不在的影响,媒介本身成了讯息,而不是其内容成了讯息”,等等。这些思想在传媒理论史上具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

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的思想也十分精彩。他首次揭露出世界历史上传播媒介与“帝国兴衰”的关系、与“专制”和“民主”的关系、与“贸易”和“商业革命”的关系、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指出媒介的力量几乎无孔不入,新旧媒介之间的隆替导致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在他的名著《帝国与传播》中,英尼斯谈到古埃及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对古埃及政治的影响。“石头这个传播媒介的主导地位,给文字的性质留下了印记”,象形文字数量大,刻写难,需要专门技能,于是形成知识垄断,“到公元前2000年,中央政府雇用了一支文书大军……文书成为一个职位有限的阶级,写作成为享受特权的职业。文书进入议事会,与议员平起平坐”。但是,“以石头和象形文字为核心的知识垄断,受到莎草纸的挑战。后者是一种更为有限的新媒介”。这时,古埃及发生了两种“转移”:一是“倚重石头向倚重莎草纸的转移”;一是“埃及文明从绝对王权向比较民主的组织机构的转移”。这两个“转移”紧密相连,媒介从中起了巨大作用:“莎草纸和软管笔日益普及,僧侣书写体和职业抄书人也同时出现。文字和思想因此而世俗化。读书普及以后,国家的行政管理随之而延伸。这场社会变革的结果,是读书写字的媒介从石头转为莎草纸,僧侣阶级的地位日益重要……拉美西斯五世驾崩之后,王位继承由王族僧侣决定,国王的饬令实际上是阿蒙神的神谕,僧侣神权政治取代了人的王权政治。”

关于媒介的伟大作用,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有趣的例子: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书商安德里·缪斯尼埃的一席话,无意间说出了印刷媒介的威力——“印刷术”甚至带来“世界末日”:“先生,我告诉您,这是世界的末日。从未见过学子们这样的越轨行为。这都是本世纪那些该死的发明把一切都毁了。什么大炮啦,蛇形炮啦,臼炮啦,特别是印刷术,即德意志传来的另一种瘟疫。再也没有手稿了,再也没有书籍了!刻书业被印刷术给毁了,世界末日到了。” 这话预先为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提供了支持。

总之,在麦克卢汉和英尼斯那里,媒介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不关紧要的所谓非决定性的、被支配的、从属性的因素,而成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支配力量。

媒介不仅是“讯息” 直接就是生产力

然而,“媒介即是讯息”这个命题在21世纪的今天却也不能完全让人感到满意——我总觉得好像还有某些重要意思没有充分地明确地表达出来。不错,诚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是讯息”;但是我认为媒介却又不仅是“讯息”。仅用“讯息”二字远远不足以表示出媒介的能量和它的深层含义。今天的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媒介直接就是生产力。

其实,麦克卢汉和英尼斯关于“媒介即是讯息”的一系列解说和对传播媒介的许多具体论述,也暗含着上述意思。从他们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媒介作为主体的延伸、并且随时与主体相结合,总是迅速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媒介,在塑造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创造着世界。这种塑造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角色,是媒介作为一种生产力所扮演的角色——只有生产力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而这是“媒介即是讯息”这个命题所包含不了的。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媒介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运行中,都是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生产力而起作用的。

媒介之作为生产力,从人类诞生的时候起即是如此。譬如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创造的石斧之类的石器工具,在当时就是人类得以同外界自然打交道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是它们能够进行生产以维持生存并进而得到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而这种媒介的产生和被使用,更为实质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样式、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一种新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标志着人类从“自在”向“自为”、从“必然”向“自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就是说,今天看来非常粗陋的石斧之类,作为人类最初、最早的媒介,正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和里程碑,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它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历史,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新世界,迈进人类社会的大门槛。

所谓标志和里程碑,也就是一种“尺度”——人类进步的“尺度”,社会发展的“尺度”。可以说,一种新的媒介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前面引述了麦克卢汉在解释“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时说过的一些话: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等等,都是强调媒介是社会发展的标尺和里程碑。媒介之作为生产力,正是通过“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通过“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来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

标签:;  

媒体直接是生产力_卢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