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均衡与风险_供应链管理论文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均衡与风险_供应链管理论文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均衡和风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管理论文,效率论文,风险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现代企业达成降低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目标的有效策略。供应链是基于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共享供应链各结点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成本和高利润,被誉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1]。借助于立足全球市场、现代信息技术、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生产和销售、减少供应商数量,极力满足顾客苛刻的个性化需求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理念,使业界一度认识到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但同时,由于全球化市场中各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策略的不可持续性,全球供应链管理正面临新的危机。如2000年爱立信公司的手机业务由于唯一的芯片供应商断供,而最终被迫退出手机市场;2002年的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人罢工;以及2003年中国的“非典”风波和2009年“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严重暴露出企业在全球市场追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所面临的新挑战。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都已经注意到供应链联盟中的诸多合作风险和不确定性。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供应链这种较为新型的合作联盟体的不稳定性,多种经典管理策略和新型管理模式频频失效的原因何在,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瓶颈是什么等等,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对维持供应链联盟实体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视角。本文将具体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的几个悖论,效率与均衡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

一、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追求最优的边际成本,企业将生产,采购和销售等环节扩展至全球范围。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和国际外包的出现,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规模的不断延伸,其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大大增加。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结构的复杂性:简单来讲,供应链是指产品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相关参与方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从供应的地域范围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更多是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上的一个结点,各结点之间的关系从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拓扑关系,演化为从链内到链际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超网络结构。在这种供应链网络结构里,从供需关系来看,一个需求方可能对应这多个供应商的供应,而一个供应方可能面临着多个需求方的需求,一个参与方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的供应链等。如Dell公司的供应链从零部件的生产到最终组装为终端产品的计算机,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三次横穿太平洋。波音公司的777飞机的300万个零部件,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900多家的供应商。而麦当劳,肯德基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更是纷繁复杂。从竞争关系来看,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从原来的简单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以及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供应链的外围企业的关系,逐渐演变成更高层次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二,运营模式的复杂性:供应链运营模式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等方面。在产品设计方面,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个性化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产品结构或服务模式也日趋复杂。在产品生产方面,全球采购、精益生产、业务外包和集成化等先进模式,不断改善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在增强企业对变化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运营策略应用时的复杂性和适应性。在产品或服务营销方面,体验营销与增值服务等营销理念的创新,在激励人们致力于复杂的生产与服务设计同时,也带来了服务模式的复杂。如电子商务其本身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法律、交易机制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供应链产品或服务提供的复杂性。总之,这种产品或服务的自身复杂性,不断创新的运营模式,先进但不完善的交易平台等加大供应链运营模式的复杂性。

第三,运营环境的复杂性: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日趋微妙而复杂。各国政府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和战略考虑的需要,对全球供应链的运营环境进行了越来越多的政策干预。如不同的法律和制度,如产品的可靠性、食品的合法性和严格的环境政策等。另外,加上员工罢工、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事件的不断升级,武装斗争也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上演,这些来自供应链系统外部的不确定加剧了市场活动的紊乱,降低了市场需求的可预测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和管理难度。特别是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的运营环境日趋的复杂和多变。

供应链是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交通流以及通讯流等为一体的具有多层次、多产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超级复杂网络结构。供应链网络结构越复杂,供应链就有可能变得越脆弱。供应链的脆弱性是指“对由供应链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引起的严重干扰的一种暴露”[2](Mater in Chfistopher,2001)。并且,供应链脆弱性的反应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供应链的某一节点出现了中断,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各相关节点的连锁反应。并且,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端发生,其后果是非常严重而且难以短时间恢复。如2005年震惊全中国的苏丹红事件,除了以苏丹红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商损失惨重外,其他相关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零售商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通常,这种脆弱性,可以分为内部脆弱性和外部脆弱性两种。

首先是供应链内部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来自系统内部,是由非系统性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供应链在具体运营过程中,由于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其某一结点(企业)或线路(运输)中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往往会快速影响到与之相连接的其它结点和线路,进而沿着网络扩展到其它结点,进而会影响到某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整个产业的发展。冗余的供应商越多,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而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多。如供应商的恶意断供,原材料采购价格上升,生产商的产品质量下降,需求市场出现的季节性波动,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等等。

另外是供应链外部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由来自供应链系统外部,是由系统性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如非企业自身可控事件的发生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如人员伤亡、生产或运输中断、产品和设备被毁、能源供应由于不可抗力而中断等[3],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某一结点的运行中断会给供应链带来巨大的风险性。另外,许多领域日益增加的政策和法律干预不仅影响了单个企业,也影响到整个供应链。

二、供应链的精益化与弹性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给恰当的客户提供恰当数量的合格产品”。而追求精益化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

为达到管理的精益化,供应链经历了一系列的运营策略和技术创新,如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JIT),第三方物流参与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er Management Inventory,VMI),电子数据交易(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RFID)等。供应链利用信息技术等对其系统“瘦身”以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反应能力。如采用多频度、小批量配送方式连续补充商品,以实现缩短交货周期、减少库存;利用EDI等技术进行销售网点的信息交换以及订货补充等其他经营信息的交换,通过快速反应,满足客户需求,进而扩大市场份额。

另外,基于市场环境中成本和速度的竞争的需求,使零售商和供应商在每个环节都保证较大冗余的供应商数目已变得不可能。企业为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费用,从过去的从一个供应商那里采购一种原材料或者零部件,转变成向一个供应商采购多种零部件。从与多个供应链的合作关系转向于和一两个零配件和原材料的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过分追求供应链的准时化,极度排斥库存,过度依赖少数几个供应商的精益化策略使得供应链的弹性越来越小。在另一方面使供应链系统面临潜在风险。供应链上由于某一结点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断链,都很可能会导致整个链条受到影响甚至是瘫痪。如索尼电池召回事件,该事件导致索尼公司2006年度收益预期大幅减少,预计联合结算营业利润只有500亿日元,比上年度减少78%。还有2005年初的中国“苏丹红事件”,给众多包括“肯德基”在内的食品加工企业予以重创。因此,诸如丰田公司的某一关键零件唯一的供应商Aisin Seiki由于火灾没能供货而使丰田遭受7.5亿美元损失的之类的故事,使得人们在重新审视准时制(Just in Time)的同时,开始探讨渐渐被遗忘的准事制(Just in Case)。这种注重效率而不是效力的追求方式,使得现代供应链的张力变小,柔性变弱,一点小小的扰动,都有可能使得精心设计和运作良好的供应链网络,在这种串联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无一幸免。

三、供应链外包战略的灵活性和依赖性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基于契约,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外部的其他专业化厂商,从而降低经营成本,集中资源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同时还能使企业保持管理与业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放弃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战略,转而借助于业务外包,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业务。

业务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数量以及彼此的连接更加繁多与复杂,潜在干扰的可能性也比以往增加。由于只保留企业的核心业务的运营策略,也增加了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另外,业务外包不仅影响企业和业务关系,而且改变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和运作过程。这些变化的集聚效应,使产业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供应市场的均衡处于不稳定状态。

供应链是一典型的动态复杂系统,首先是从供应链网络结构来看,成员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链而不是等级链,如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战略目标和利益关系,同盟契约和合作关系等。供应链内各环节这种相互关系充满着不确定性,可以随着生产、采购或销售等业务开始或结束。为降低由于这种不确定的合作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损失,在供应链中,可以通过有效信任机制和恰当的授权,如通过业务外包,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供应链运营策略,来尽可能的保证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但由于供应链的各参与方存在机会主义意识,以及成员之间目标差异性引发的潜在的信任危机,授权将使得供应链组成各方难以建立共同战略目标和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增加合作风险和代理成本[4]。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即竞争又合作关系,如何协调系统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利益,处理多重非合作的博弈问题等,找到授权和控制两种相悖契约的最佳均衡点,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供应链管理的均衡策略与风险管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文提到的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精益化和弹性,外包战略的灵活性和依赖性等悖论问题体现了零和原则的内涵,即一个系统内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产生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的损失,反之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5]。实际上也正说明了中国古代哲学“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即如何在保持供应链复杂性的固有属性同时,增强抵御脆弱性的能力;如何在认同供应链的中断风险存在的客观事实基础上,增强其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应对的时效性;如何识别造成供应链脆弱性的各种因素,并不断增强供应链的弹性,实现供应链的“鲁棒性”;如何平衡概率极小但风险损益极大与风险管理应对成本负担极重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管理决策时必须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出发,统筹规划,找出均衡决策。

从协调和均衡的角度,研究供应链、价值链等联盟中的合作风险和不稳定性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基础。该理论解释合作风险及其稳定性,将投入合作的资产属性作为稳定性研究的立足点和视角,具体分析与投入合作资产相对应的两种效益—溢出效应和套牢效应。例如如何影响和决定合作的稳定性,由此可针对性地提出规则机制的设计。

2.交易费用。该理论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等核心概念来考察纵向一体化、永久性契约和一系列短期契约之间的相互替代,为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刻画出了相互联系的谱系图景;不同的组织形式的稳定性及其替代形式是由交易费用决定,因而交易费用的高低变化体现出了某一特定形式的组织模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博弈论。该理论直接以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内生均衡的合作结果为研究对象,这种均衡的多重性反映了联盟的现实特点,有效地揭示了联盟稳定性的本质和相关因素对合作稳定性的影响过程,因而是联盟研究中重要的分析工具,尽管它不能涵盖影响战略联盟这一复杂性系统稳定性的所有因素。

4.社会困境。该理论关注影响个体合作行为选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对涉及联盟稳定性的信任问题、信任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维持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做出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这些都说明对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必须综合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追求供应链精益化的趋势,使得企业抵抗突发事件和不可抗力事故的能力逐步弱化。问题的根源是供应链系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随之导致供应链的脆弱性。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这些不确定因素出发,从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析和风险应对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应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与控制,赋予供应链更好的弹性,更强的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最终使供应链能够避免或者减少由于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基于良好的风险协调和均衡策略框架,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从而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来被关注的程度很高。从1995年发表的第一篇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论文(Paulson,2004)开始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关于供应链管理安全体系规范(ISO,28000:2007),十多年里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里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因素与风险类型方面。供应链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因素多样,许多学者致力于对供应链上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型方面的研究。Shashank Rao和Thomas J.Goldsby(2009)[6]对2000年以来55篇具有代表意义的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简析,通过对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章研究的领域,研究的类型,研究的方法等角度进行综述分析,对风险的类型提出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新的分类模式。在众多有关风险因素和风险类型分类的基础上,有一种很有比较性的视角,即针对供应链的突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方面(分类与识别方面)的探讨,Kleindorfer和Saad(2005)[7]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的正常风险和供应链中断风险两类。而有关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引起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因素缺乏比较系统和深入的风险识别方面的探讨,与其他领域相比较,有关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很多。

(2)风险分析理论与模型方面。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源于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能量释放理论。前者在保险、金融、证券等传统风险类型企业的应用中比较普遍,如基于Markowitz模型的投资组合模型、固定资产定价模型、风险值VaR模型、二项树模型和Blaek-eholes模型。而风险分析的主要环节是风险矩阵的参数估计,常用的方法有概率类、推理类、时间序列类和仿真类等。后者则主要应用于风险因素不规则,风险矩阵难以建立的社会科学领域。常用分析方法有Hoddon矩阵,广延耗散动力学和分形理论等。可以说,基本上是采用已有的风险管理的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进行适当有效的应用。

(3)风险应对实施策略方面。供应链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是风险应对的基础,其基本理论是期望效用准则。一般来说,风险应对策略分为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大类。对于结构化类型的风险问题,其风险对策主要有非合作对策理论、不完全信息对策理论和合作对策三类。而对于非结构化类型的风险问题,常用的对策模型有决策树,Delphi法,头脑风暴法和幕景分形法等。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目前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方面的讨论。针对供应链上的突发事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刚刚起步,远没有达到系统和完善的程度。其次,在研究领域方面,已有的供应链风险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等领域,对风险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还有欠缺,如风险结构,风险产生的机理,风险的传导、扩散和收敛等一般性规律的探讨,还很少涉及。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类型与供应链风险的管理策略上,而定量研究方法则主要集中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方面。这些模型主要以供应链中某个企业和某一特定风险为主进行探讨,零散且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随着供应链中断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潜在的严重后果,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全球性,现代技术更新的快捷性,以及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快速更迭,逐渐显现出其方法和工具的局限性,各种围绕供应链这种联盟组织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分析、应对依然让人难以琢磨。因此,针对供应链风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待于从理论、方法和工具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这也是有关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的魅力,及研究人员一直在这个领域孜孜以求的原因所在。

全球供应链是全球化不断深化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实现效率和利润的同时,全球供应链对产业链各环节供给的稳定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旦供应链的某一环节的零部件供给因突发事件而断供,就要求跨国企业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能迅速找到新的供应商。随着2010年的冰岛火山爆发,中东和北非的政局动荡,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日本地震对电极材料、偏振光保护膜等高科技材料供应带来的冲击,让我们感知到直接的中断和更高的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正在以发疯般的速度向全球供应链袭来。

本文围绕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的几个悖论: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供应链的精益化和弹性,供应链外包策略的灵活性和依赖性等,越来越体现出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随后,通过有关企业协作方面的有关涉及组织合作不稳定性的研究的协调和均衡理论的回顾,资源基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理论和社会困境理论,以及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的三个方面阐述,提出潜在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在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的悖论,以及可以探讨的方向等建立起一般性的分析框架,推进供应链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及不确定性的问题的系统性研究。

标签:;  ;  ;  ;  ;  ;  ;  ;  ;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均衡与风险_供应链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