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未来粮食发展的几点看法_农业论文

对我国未来粮食发展的几点看法_农业论文

对我国未来粮食发展问题的见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见解论文,粮食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宏伟纲领,展示了今后15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辉前景,《纲要》高度地阐明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特别是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13亿人口是我国的特殊问题,特殊问题决定了粮食的特殊地位,粮食的特殊地位对粮食生产提出了特殊要求,这就是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人多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如何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长,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确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人能够养活中国人

近年来,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纷纷著文发表见解。 有的学者对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作了多次预测, 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3亿,粮食总需求量为上限7.65亿吨,下限6.52亿吨,生产总量将比目前产量下降20%,为2.67亿吨,届时需要进口2.98—3.85亿吨粮食才能解决供求矛盾。我认为,这位学者基本不了解中国国情,更不了解中国的生产潜力,所做的预测和推论是很不科学的。但是作为警惕,对更加自觉地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方针”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的结论是:中国人能够养活中国人。中国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有大量尚待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只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就会为中国人民大大拓宽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并产出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食品。过去中国人依靠这些因素,使全国人民基本实现温饱,今后继续依靠这些因素,必将使中国人民实现小康进入富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年需求量几乎占世界粮食生产总量的1/4。从这样大的需求量来说,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只能以自己为主,国际间余缺调节为辅,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道路。这里强调依靠自己,并不反对适时适量进口,如果大量依靠国际市场来平衡供求,届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有钱无市,二是有市无钱,三是有钱有市,粮食也进不来。因为不可能有这样庞大的运载能力。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但从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科学技术条件和综合开发能力等方面分析预测,到下个世纪人口最高峰值达16亿多时,粮食总产量仍可达到6.5~7.0亿吨,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 450公斤左右水平。其依据是:

从历史条件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亿公斤上升到1995的4650亿公斤,花了17年时间,年平均增长74亿多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平均5年多一点时间上一个台阶,即500亿公斤。距2000年还有5年时间,从历史发展速度看,粮食再上一个台阶, 只要求年平均增长70亿公斤,就可实现5000亿公斤目标,应该说是有把握的。到2030年,即使按这位西方学者预测7.65亿吨的上限需求量,30年时间要求净增长2.65亿吨,平均也只需6年上一个台阶。 考虑下一世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等因素,年平均增长80多亿公斤粮食也应当说是有可能的。

从宏观环境上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粮食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把粮食摆在重要地位就是这个道理。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高度强调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并作为今后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为了保证农业稳定增长,去年国务院制定了以增加投入为主要内容的10条重要措施。这些决策,在宏观上无疑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和稳定的政策保障。

从粮食结构上看,按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原则,我国人民将长期选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多样食物搭配的膳食结构模式,这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它既考虑了农业生产和食物生产发展的水平,以及我国膳食优良传统,又考虑了增强人民体质的需要和购买能力,同时也符合膳食营养标准。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而农村人口的粮食基本由农户自己解决。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而80%以上的生猪是以户养为主,所消耗的饲料粮相对较少,所以到203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0公斤上下, 即可满足需求。中国决不可能也决不需要大量进口饲料和肉类产品。

从增产潜力上看,下世纪科学技术将对粮食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机制作用在于能全面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我国粮食作物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如小麦、水稻、玉米单产差距在100~200公斤左右。目前,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270 多公斤,如果203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现在水平,单产达到发达国家现在400多公斤水平,这个要求应当说不算高的,仅这一项推测, 粮食总产量就可达到6.6亿吨,甚至7亿多吨。何况我国目前的北京、上海两市已分别实现亩产415公斤和385公斤。可以说,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资源,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够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要。那种认为中国粮食增长已无潜力可挖,是没有根据的。

二、中国人养活中国人并非易事

粮食是战略物资,在我国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稳住了粮食,就能稳住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全局。我们既要把“中国人能够养活中国人”作为粮食发展坚定不移的方针,但又要充分认识“中国人养活中国人并非易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从当前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由于投入减少,导致粮食生产后劲不足,在生产条件上尚不具备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如不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就有在4500亿公斤左右徘徊的危险。二是由于种粮食比较利益低,导致农民种粮食积极性下降,农民不安心种粮食,如不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粮食生产就难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粮食生产还面临严重的挑战,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如人口的压力,年增长1400万人口,仅此一项每年粮食就要求净增50多亿公斤,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粮食生产不仅不能出现停滞徘徊,更不能滑坡下降;耕地的压力,耕地已由建国初期的人均2.7亩, 下降到不足1.3亩, 维持人们吃和穿等生活基本资料将沉重压在人均越来越少的耕地上;提高单产的压力,我国粮食单产已由1949年的69公斤上升到目前的275公斤,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单产的逐年提高, 递增速度必将越来越小,难度也将越来越大,等等。上述挑战和难度表明,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在战略上作出新的选择。

1.落实两大前提

从根本上讲,我国粮食和农业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在宏观上取决于国家对经济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领域的再分配状况,体现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速度和投资结构的水平,特别是对农业投入的强度。二是在微观上取决于农户资本积累与投入的水平,体现为农民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本积累与投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收入停滞和下降,不仅挫伤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使农民失去了投入的来源,因此,协调工农发展关系和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就成为粮食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的前提。

2.树立两大观念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总体特征是:山地多,平地少, 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6%,平地占34%;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小,仅占国土总面积的9.9%;耕地是我国国土的精华, 其生物产量约占农业用地生物总产量的3/4,不仅粮棉油依靠耕地提供,全国肉类产量95 %左右也是靠耕地生产的饲料来转化,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细作,养活了成倍人口的增长。到本世纪末人口将达到13亿,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将达到16亿多,很显然,仅仅依靠人均1亩多耕地、 使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并走上富裕是困难的。从我国国情考虑,缓解我国人口与耕地、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根本出路之一,必须树立两个战略观点:一是要将传统的仅仅依靠耕地的旧观念,扩展到着眼于整个国土资源包括耕地、草地、滩涂、水域、低山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观念上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又有利于使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将传统的仅仅依靠粮食的旧观念,扩展到着眼于全方位、多层次开发食物资源的现代食物新观念上来。也就是说,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食品工业以及各种食用经济作物的生产,以广辟食物源和营养源。

3.发挥两大功能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是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两大限制条件。如何摆脱限制,从困扰中开拓新路,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威·配第两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正是我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资源优势,也是走出制约因素困扰的希望所在。一是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替代资本功能。发展农业要增加投入是勿庸置疑的,但要在近期大幅度增加资金的投入是有困难的,如果把劳动力作为替代资本,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则潜力是相当大的。如生产性投入、积累性投入、开发性投入等。为此,“劳动就是财富,就是资本”这个道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的中国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我国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把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增加劳动积累,既可以吸纳更多的活劳动,又可以有效替代资本投入。二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产出功能。在世界上我国虽是耕地短缺国家,但就整个国土资源而言,开发利用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在现有14.3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60%,加以改良,每亩可增产粮食100~200公斤,仅此一项,就具有新增粮食1 千亿公斤以上的潜力;现有草场中,二三等草地占80%,改良后载畜量可以成倍提高;现已利用的养殖淡水水面平均亩产只有95公斤,改进养殖后,可以成倍增加水产品的产量。此外,我国还有宜农荒地5亿亩,可利用草原、 草地、草坡40多亿亩,可供养殖淡水水面8000多万亩,至于可以利用的海涂面积就更多了,这些有待开发的国土资源,如果充分利用起来,产出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4.统一两大认识

农业是兼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同时又是自身效益小、社会效益大的基础产业。农业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人们必须在两个方面取得长期的共识:一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农业,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挤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二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和保护农民的利益,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挖农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提高,决不能挫伤。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为此,各级政府领导农业的指导思想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运用于农业生产、并渗透到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贯彻“科技兴农”方针时,决不能理解为科技投入可以代替、减少乃至不需要资金与物质的投入。要通过政府部门牵头的形式,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建立人一技一物相匹配的技术、培训、推广相结合的环环相扣的良性运行机制,使技术一推广一生产一效益互相衔接不致中断,及时把科学技术传递给千家万户农民,从而发挥科学技术的最大威力。

5.实施两大转变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经营方式但是如何推进?关键是实施两大转变。一是转变农业仅仅提供初级产品的状况,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这是世界成功的经验,也是我国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二是转变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地位,引导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之路,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如适度规模经营、公司+基地+农民等新型经济组织。这两大转变,将农业生产本身与产前、产中、产后结为一体,把农业生产经营纳入到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经营之中,既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进入市场的困难,又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从而必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6.选准两大突破口

经济发展不可能平衡推进,但必须选准突破口;区域经济不一定形式完整的体系,但不能没有支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振兴农村经济的方向越来越清晰,突破口越来越明确。这就是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在向市场经济推进中迅速发展起来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通过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把农业引向市场,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提供量多质优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并为工业品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优质农产品原料,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构成我国90年代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和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一条主要途径。

总之,对未来中国的农业观和粮食观,既不应该消极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只要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种粮积极性,中国的农业是完全能够养活中国的人口,继续实现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标签:;  ;  ;  ;  ;  ;  ;  

对我国未来粮食发展的几点看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