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最优论文,货币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欧洲货币的一体化更是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支持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就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Robet Mundell)于1961年提出的“最优货币区”(Theory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理论。本文在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评析之后,就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做一分析,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如何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经济学对“最优货币区”的解释为,“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货币联盟,区域内实行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可兑换性,其汇率在对内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对外则统一浮动,以求在总体上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效果,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货币区是否达到最优效果可以以区域内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产品组合效率是否最优来衡量。
(一)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蒙代尔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在此货币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而在区域外则存在着流动性障碍。区域内部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不同,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自发流动加以调整,而外部则可以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调节贸易关系,以平衡国际收支,从而在维护本区域微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稳定了宏观经济。可见,蒙代尔更多的是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货币区域内的平衡机制,弹性汇率则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平衡机制。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之后,其他经济学家对最优货币区划分标准进行了探索,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经济开放度。麦金农(Mckinnon)提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率。他认为,对于一些与外部经贸联系紧密的开放型经济国家来说,组成一个货币区有很大的可能性,并可以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以达到价格稳定的目标;相对区外的国家,区内国家可以实行联合浮动。经济开放度是鉴别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的一个相对有效的指标。
2.产品多样化。凯南(Kenen)认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理想参与者。产品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对国外商品需求发生变化时,由于多种商品的需求相互交叉,可以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在此意义上说,产品多样化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3.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哈伯勒(Haberler)和弗莱明(Fleming)把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标准。他们把研究的视角从微观转向宏观,认为货币政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区别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进而对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影响,即货币膨胀率差异是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率接近的国家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
4.金融一体化。英格拉姆(Ingram)指出,为了解决货币区的最优化,就有必要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可以借助资本的自由流动来阻止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的一切不利变化,从而避免了汇率的不必要波动。如果金融一体化不充分,在长期项目上国家间利率结构比会存在显著的差别。
二、从最优货币区视角看单一货币政策效果
(一)最优货币区货币政策效果
“最优货币区”可以大于国界范围,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实现,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思考如何突破国界限制建立共同货币区的问题。但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扩大货币流通范围,在更大的疆域建立大货币区,也并不等于建立了最优货币区。对每一个国家,尤其是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大国而言,其自身作为一个单一货币区是否达到最优货币区标准,对其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将有很大的影响。对单个国家而言,如果忽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甚至可能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虽然实施了许多积极举措,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甚至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我国货币政策决策者的重视。我国作为人民币单一货币区,应该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差别性的区域货币政策,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缩少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
(二)单一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早期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结构差异和不平衡现象,并面临着大规模的经济变动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作为单一货币区,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刚性,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回波效应”,这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不均衡性,甚至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利益冲突的发生。这种区域经济状况可以用最优货币区标准来加以验证。
1.以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衡量标准来验证。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固定资产和投资)等,而1995~1998年我国东、中、西部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东部地区投资额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总和,人均投入额是中西部人均的2倍多。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如此,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没有东部地区的零头大。1990~1995年中国工业增长过程中,资金的贡献率是39.34%,可见资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目前由于银行信贷资金实际上仍处于纵向管理和条块分割状态,从而使资金无法在不同区域之间自由流动。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相对落后,劳动力的流动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
2.以经济开放度标准来验证。这可以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指标来衡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额无论是出口总值还是进口总值都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之和,而进出口贸易差额更是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之和,这也间接反映了三大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差异性。
3.以产品多样化标准来验证,这可以从产业结构得以体现。三类产业在地区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其分别占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便可得知(见表2)。
表1 2003年1~10月我国东、中、西部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对外贸易
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进出口贸易差额
东部 24252222.1
202.9
中部 126.5104.8
21.7
西部 73.5 50.822.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4)》
表2
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
单位: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东部
63450.2
7271.5 11.5%
30640.8 48.2% 25537.9 40.3%
中部
28667.7
5352.6 18.7%
13167.1 45.9% 10148.0 35.4%
西部
14329.6
2865
20.0%
5990.0 41.8% 5474.6 38.2%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由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达,所占比例很高,分别为48.2%和40.3%,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20%)则相对较高。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必然影响到地区产品多样化程度。
4.以金融一体化标准来验证。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体现了高度的统一性,而没有更多地体现地区差别,没有针对地区经济的差异实行有差别的政策以改变地区经济差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最优货币区哪一标准来看,我国都还存在差距。在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货币政策,这就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与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一)区域金融利益的冲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经济的同质性已被地区差异性所代替,区域金融运行状况的二元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多的还是以金融运行的一体化为假设前提。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经济制度转轨步伐快慢各异,必然使不同地区对金融政策的反应不同。因此,以宏观金融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政策的表面上的平等,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中反而可能产生比较明显的不平等,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同一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效应,这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已得到很好的证明。
2.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很明显,这其中就存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及对金融机构的干预。
3.东、中、西部区域货币化程度的差异导致资本的规模和效率的差异,货币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实行效果,就有必要针对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化的政策,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相对平衡。
(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
1.实施区域化货币政策。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从地区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货币政策各项可以区域化的管理行为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也更多的是强调全国统一的总量控制,而忽视了从管理上对不同地区金融来源实施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
2.完善中央银行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在有效权力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限;在规定基准利率一般水平及浮动幅度的前提下,将各区域利率具体水平及内部结构的确定等权限下放给各区域性分行,以使国家宏观金融决策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利率管制上实行分级管理和差别政策,防止东部地区利用高利率吸引中西部资金东流。具体策略为:对资金外流规定利率上限;在信贷政策上实行差别规模和投向产业倾斜,刺激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投资,扩大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规模;扩大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权限范围,以吸引外商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金融监管系统和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中西部区域货币政策中资金投向风险度的监测,以保证货币政策实施。
4.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不能仅仅依靠区域货币政策倾斜,更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支持,以扩大对中西部投资,调整政府与企业单位间的投资比例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