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美德解决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的利器3.加强青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护精神生命线,加强._市场经济论文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美德解决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的利器3.加强青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护精神生命线,加强._市场经济论文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2.化解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的利器——3.完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护持精神命脉,加强人文教化——5.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价值观论文,命脉论文,悖论论文,涵养论文,中华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点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些讲话中,他充分肯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讲话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吸收了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指南。以下谈几点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与以往我们重在讲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不同,习近平同志更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于讲话不只是要论述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历史关系,而且要落实于今天的现实,所以他同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条件,从而确立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我以为,讲话对中华文化的强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和前提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在地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就此而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中华民族追求仁爱、正义、大同等一系列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实现。这就指出了中国梦的文化和价值内涵,把中国梦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关键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与中华美德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讲话提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这六条为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相对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话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联结起来,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讲话不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转化中得到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意识。

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同传承和实践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习近平同志讲话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可见,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

习近平同志讲话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处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上,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体现其道德教化的功能,就必须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实践为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必须一起抓:一方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离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实践孤立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就不能体现讲话的要求和精神,不能充分实现道德建设的功能。

化解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的利器

叶小文

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然强化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其个性、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品格,诸如包容、诚信、守时、互利等。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毋庸讳言,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也可能导致道德失范。

市场经济有两个基点: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一个现实个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最大化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又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如果放任这两个最大化,不进行适当的监管包括道德规范,就必然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

由此看来,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存在一种道德悖论: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非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人们遵守市场规则、进行道德自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一些经济主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出现了坑蒙拐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权钱交易等种种丑恶现象。可见,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紧要课题。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没有办法化解这个悖论?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段论述使我们眼前一亮: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不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就此,习近平同志又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当前,可着力研究和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针对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现象,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与道德自律,增强中华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增强人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

二是如何处理好权与钱的关系。我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百姓情怀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君子之德”,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赴后继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党的各级干部不妨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中汲取丰富营养,念好权力运行的“紧箍咒”,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三是如何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以德治国,包括以道德的力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应认真继承并使之转化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软实力。

完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张东刚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同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命与途径。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而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责无旁贷。

当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明显不足,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创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重点举措。

做好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优势。

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区分层次,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多措并举。把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同时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打造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全面提升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完善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护持精神命脉,加强人文教化

郭齐勇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自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基固本工程

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同志两次讲“根本”、一次讲“根基”,而且是“固有的根本”“站稳脚跟的根基”。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中华文化的本体,是我们固有的根本与精神命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仍然要以博厚高明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与中国人的灵魂,以深长久远的中华民族的价值系统作为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本体。

充分发挥道德人文教化的主渠道作用

《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我国传统教育是大系统的教育,是道德人文教化,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其综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道德人文教化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形成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与氛围,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社会各界开展国学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家庭、社区、街道、乡村、校园、企业、机关、军营,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自觉和作为。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民人格养成上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国民教育中应增加国学教育的内涵,其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多学一点蒙学读物、家训、古典诗词与论文的名篇,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读一点《四书》《史记》选录。同时,应增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让丰富多样的中国古典文献如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六朝与唐宋文选、宋明理学、历代家训家书中的更多内容进入教材,特别是应丰富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的内容。对大学来说,可以借鉴当年西南联大的经验,对各学科的大学生、大专生开设一门必修课——《大一国文》,主要精选古典名篇,指导大学生们精读,涵养大学生的心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智慧。所有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应设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应是中外经典的导读课程,其中我国经典可以五经四书、前四史、诸子等经典为主。此外,应加紧培养一大批德业双修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师资人才,一大批能整理和研究经、史、子、集与各地域民间文化与宗教典籍的专门人才。

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牟钟鉴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沃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它也有历史局限性(例如“三纲”说就已过时)和发展中的起伏,但它具有“损益因革”“变化日新”“海纳百川”的特质,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创新。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铸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的民族之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团体和个人,都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修己以安人的志向和抱负,而这些正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纽带,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使我国56个民族、两岸四地和海外华人联成一家。中华文化至今仍然是所有中华民族成员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无可替代的。

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传统美德,主要有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礼貌、重生等,这些构成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深厚的社会道德传统。中华传统美德非但不会妨碍现代化事业,而且能给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提供道德支撑。没有这种道德支撑,社会难以和谐稳定,体制改革不能顺利进行,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社会矛盾难以有效化解。从实践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湾源头活水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它的精华的新形态。如:仁义、忠孝、民本、诚信、中和、勤俭、廉耻等,被当今社会上下共同认定为人生价值的核心,成为社会生活中判定是非、善恶的主要标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还可以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平等、公正、包容、重生的内涵,例如仁爱通和、见利思义、天下一家、以人为本等,使之成为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只为社会主义者所认同,还要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对一切爱国人士和民众起引导作用。因此,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民族的、大众的。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它就很难起到引领全社会的作用,也很难为两岸四地同胞和海外华人所接受。所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成为“两张皮”,而应密切结合。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华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湾源头活水,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和教育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积极参与其中,担负起研究、总结、提炼、转化、创新的责任。

标签:;  ;  ;  ;  ;  ;  ;  ;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美德解决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的利器3.加强青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护精神生命线,加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