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安全第一”是民航人必须要坚持的原则。2015年底,民航局党组提出“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三个底线的要求,这是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实现民航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竖起的三面旗帜。
关键词:安全文化;民航;安全建设
引言
何谓安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员对于安全都进行过不同的诠释。为了能够持续提高航空安全水平,民航系统建立有安全管理体系(SMS),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安全文化的建设。企业如何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员工如何养成向好、过硬的安全工作作风,进而长久做好安全文化的建设,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本文结合笔者首都机场多年的一线运行和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从安全文化的发展着眼,结合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重点从诚信、坚持、团队三个维度来阐述机场管理机构如何做好安全文化的建设。
1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领域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复杂、精细程度越来越高,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安全文化也一直伴随着各类安全活动,从萌芽、发展、逐步上升到理论研究,最终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概念。1991年,INSAG发布的《安全文化》报告中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此报告的面世标志着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的一个重要概念被正式提出,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和实践安全文化。
1994年,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与中国核能学会联合召开安全文化研讨会,把安全文化的研究在国内进行推广。此后,我国在核电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石化工业、冶金业等多个领域逐步引入并推广安全文化这一概念。
2002年,中国民航提出要加强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明确了“安全第一”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灵魂,“诚信严实”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精髓。文化有一种三层次说,是指文化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就民航安全领域来说,设施设备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法规规章是安全文化的制度保障,民航的设施设备和法规规章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的完备完善,而且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标准,未来更需要在“诚信严实”的文化精神层面上多做努力。
2安全文化的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当前民航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从安全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三大主要矛盾:一是专业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速度,二是安全基础建设跟不上发展需求,三是管理体制机制跟不上发展变革。2017年7月6日,民航局发布了新版《民用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这一标准重新修订的背景就是国内外空防、反恐等方面的安全压力日益凸显,机场安保设施从规章符合、实际运行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求。
对于较为成熟的安全管理系统来说,安全文化的发展分为自然本能、监督管理、自主管理和团队互助四个阶段。就民航领域来看,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正处于从监督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的阶段,监督管理阶段的普遍表现是,安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已经建立,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往往是被动的,需要通过持续的监督、培训教育和绩效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而自主管理阶段的特点是,安全意识已深入人心,并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及行为习惯中,全员能够自发、自觉、自愿地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安全文化的建设方向
从民航业近些年发生的事件来看,表面上暴露出我们在人员资质、管理制度以及长效机制方面的一些问题,但问题的背后却是我们在“诚信严实”安全文化建设上的薄弱。正向、积极的安全文化需要在诚信、坚持、团队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3.1安全文化是诚信文化的一种体现。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论语》里也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记载,先贤孔子鲜明的表达了诚信对治国兴邦的作用。诚然,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诚信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对于一个运营年起降近60万架次的大型机场管理公司来说,安全文化的建设、维护必然离不开浓厚的诚信文化作为基础。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安全体系的建设必然是很完备的,各类安全制度、各级安全责任书、各种岗位安全规范,诚信是制度能够执行、责任能够落实、规范能够遵守的前提。一个心口不一的人去签订安全责任书,那责任的落实恐怕也只会停留在口头上。这也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可以千古流传的道理,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诚信先行。
3.2安全文化是坚持文化的一种延伸。
对于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初期成长靠的是盈利能力,中期壮大靠的是产品品质,而长期发展就必然要依赖于企业文化。同样,对于机场管理公司来说,要想同地域范围内的枢纽机场竞争,长期成为行业翘楚,除了战略定位、发展规划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民航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全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柱。安全文化的建设贵在坚持,文化内涵中的价值、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灵魂的塑造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最终的秘诀唯有坚持二字。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文化,坚持二字说来容易,但要达到“滴水石穿”的境界又绝非易事。坚持需要信仰的支撑,所以,对于首都机场来说,绝对安全就是我们的安全信仰。只有坚信这个目标可以达成,我们才可以坚持我们的安全文化。
3.3安全文化是团队文化的一种转化。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为之努力,才能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机场运行又因其上下游链条长及驻场单位多的特点,决定了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集众人之力。机场运行连接着空管系统、航空公司、联检单位等多元主体,是民航运行体系重要的一环。要想把安全文化建设好,有赖于空管、航空公司和机场多方主体强化全局意识,树立整体的安全思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习总书记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提到这个概念,机场的安全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机场管理公司,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安委会、旅促会、运管委等平台,打造首都机场安全文化的共同体,共享信息,整合资源,打破单位间各自为政的局面,确保在一个大同的人文环境下开展安全文化的建设。
4安全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还需奖罚制度的保障
首都机场借助安委会这个大的品台,在机场地区着力营造积极、正向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与之匹配的安全制度,其中重点突出的是奖优罚劣原则。首都机场近几年大力推行的安全责任拼图,就是要先行明确机场与地方政府、驻场单位及合约商等相关方之间的安全责任界面,有效落实各自的安全责任,再加之已较为成熟的安全网格化管理,就搭建出一套立体和完整的安全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安全责任落实的好坏就会以一种公开、公平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后需要的就是公正的奖优罚劣制度。“宁当恶人,不做罪人”,是安全管理领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安全管理人员决不能做罪人,但谁也不会想当恶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公正的奖优罚劣制度深入人心,让大家保有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只有这样,安全文化才可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结语
2010年8月24日至今,中国民航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安全记录,但身为民航人,我们深知这一路走来之不易,近期发生的张家口机场“2.26”事件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从此次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工作作风建设的薄弱、员工工作作风意识的淡漠,深感安全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但唯有坚持,民航系统才能真正为民航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作者:刘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文化论文; 民航论文; 机场论文; 诚信论文; 首都机场论文; 这一论文; 制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