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际交流:挑战与对策*
吴金根
摘要: 教师校际交流是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也带来了学校管理断层、教育教学弱化、学生家长抵触、教师“水土不服”等现实挑战。面对挑战,学校要真心接纳和用心关怀交流教师,积极优化交流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交流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从而盘活优质学校的教师资源,激活薄弱学校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 教师校际交流;现实挑战;应对策略
决定教育是否优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校长、教师的跨校、跨区域交流(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教师校际交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向,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公平的现实反映。教师校际交流不是简单的“把一碗水端平”,更不是人为地把优质教师资源“稀释”,而是通过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流通,实现“强校”助“校强”、“弱校”成“强校”的教育目标,实现“教师改变”带来“学校改变”的愿景。
一、教师校际交流的现实挑战
教师校际交流,让教育行政部门面临校际师资的选择与搭配问题,让学校面临“教师去什么学校”“学校来什么教师”等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有效化解教师“优而不均”“均而不优”等问题?如何智慧规避“强者弱化”“弱者难强”的交流风险?这需要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提前进行预判,进而做出合理决策。
在2012年4月25日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一份干部任职文件中,一共21人提任职务,后纪委部门查证,其中给谢晖送钱“表示”的竟达17人!
三是中小河流洪水频发,山洪灾害严重。全年因局部强降雨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洪涝死亡总人数七成。7月份四川都江堰100年一遇强降雨引发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8月中旬辽宁暴雨导致浑河上游发生超历史纪录特大洪水。
挑战一:干部交流带来学校管理断层
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个好校长用心培植和带领一个好班子。在班子成员密切而默契的配合下,学校管理之网是严密的,管理通道是通畅的。当学校的副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等管理中坚力量交流外输时,优质学校会遇到因管理力量“收支”不平衡而导致的管理断层问题。如何调配“替补”队员?如何对“新人”进行培植?这些都是学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当校长因交流而更替,新校长对接新学校,面对原校长的管理“手法”,是认同还是否定?是延续还是改造?是立即改造还是设缓冲期?新校长会面临诸多这样的挑战。
挑战三:师资弱化带来学生家长抵触
挑战二:骨干外输带来教育教学弱化
学校骨干力量主要包括学科教学骨干、班级管理骨干(如优秀班主任)、课外辅导骨干(如特长教师)、教育专技骨干(如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等。这些骨干力量往往支撑和引领着一个学段、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他们的外输必定会造成优质学校教育教学某一方面工作的力量损失,甚至是人员暂时缺位。面对骨干外输,是否有足够的储备力量实现自我补给,是否能将交流教师迅速“补位”到空缺位置,是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木材和人体健康存在正相关关系,居住在木建筑或木材装修的环境中,对于降低人体交感神经敏感度,降低压力水平及提高注意力有着明显的关系。随着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健康养生建筑的需求迫在眉睫。现代木结构建筑因为其优异的舒适性,宜居性和耐久性成为业主考虑的首选。
在校际交流中,教师需要适应新环境,克服新困难,解决新问题,难免会产生陌生感、不适感,甚至是恐慌感、挫败感。这就需要学校情感先行,从“心”开始,让每个交流教师顺心、舒心、安心,从而用心融入新的学校。
优质均衡,不是简单的教师“交换场地”,而是不同学校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学校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交融与互补。不同的学校文化、教育环境、人际关系、行事规则、生活方式等,使很多交流教师都会因“水土不服”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和不适行为体验,感觉“不适”“不爽”“不便”,甚至有一种不安全感。如果对新学校不能建立价值和情感认同,交流教师很容易产生“局外人”的心态,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同时,教师流动大都是业务的流动,而不是职务的流动,有些原来有“一官半职”的教师“交换场地”后“无官一身轻”,工作心态会因工作岗位的调整而改变,发展的目标感、事业的投入感、创业的成就感大大弱化,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如何让交流教师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岗位、驾驭新课堂、发展新自我,对学校管理是一种挑战,对交流教师的心态调整力、文化转化力和问题解决力也是一种挑战。
挑战四:文化差异带来教师“水土不服”
二、教师校际交流的应对策略
一所优质学校,教师是有目标、有活力、有自信的。在这样的学校,会不断有优秀的“新人”登场,让学校有持续向外输送优秀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直面教师校际交流的挑战,解决因教师校际交流带来的优质学校人力资源被削弱、学生家长抵触以及交流教师“水土不服”等问题,需要学校有效生成教师发展的新智慧、新策略,从而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双赢,真正推动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环境优化固然需要物质环境的提升,以改善交流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交流教师的生活条件,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丰衣、富食、优行、舒住”的年代,人文环境的优化,对于交流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对交流教师的管理应该是人性化的、有情感的,在制度的边界之内予以交流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解决好交流教师“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交流教师的新成长、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团结交流教师一起去追求和奋斗,用学习丰富头脑,用研究提升能力,用探索优化实践,让交流教师拥有开创新事业的激情、推动新发展的斗志、享受新成果的快乐。
教师校际交流,学校面临着“派谁去”“要谁来”的问题。当两校交流教师强弱不均时,优质学校会因输强纳弱,使学校的教师结构失衡、弱化。很多学生家长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当孩子的任课教师由强变弱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做出对抗举动。如何处理好交流教师的课务安排、班主任聘任等事务,如何解决好交流教师适岗、学生家长沟通、学校管理变革等问题,对学校来说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外输学校要培育流出教师爱新学校、新岗位和新学生之心,帮助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驾驭好自己的课堂,开展好自己的研究,规划好自己的发展,不仅为新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接纳学校要把交流教师真正当作“自己的人”,为其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将其专业成长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中,使之有平台发展、有机会成长。
1.2 峨眉武术的历史演进挖掘 峨眉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流派重要的一支,自其发展之初,便依托以中国著名的峨眉山为根基传播峨眉武术文化。《峨眉拳谱》一书中曾记载描述“一树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4]其中一树泛指峨眉武术,五花指巴蜀的5个地理区域,即四川省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顶山的铁佛派,四川青牛山的青牛派,四川涪陵点易派以及荣昌、隆昌两地的黄林派;而八叶则指当今四川武术中普遍认同的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8个著名门派。八叶与《峨嵋拳普》中记载的基本一致,泛指当今巴蜀流传的赵门、僧门、岳门、杜门四大家以及洪门、化门、字门、会门四小家。
输出学校和接纳学校都要借助教师校际交流机制,通过铸高尚师魂,造就事业型的教师,让交流教师魂系职业;通过树优良师德,造就楷模型的教师,让交流教师心怀职业;通过强精湛师能,造就专业型的教师,让交流教师身投职业。只有如此,交流教师才能走向教育教学的更高处,走进专业发展的更深处,以教师交流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对策二:环境优化,让交流教师“如鱼得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师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涵养,优秀教师的发展更是需要优质环境的支持。良好的学校环境能够“让平凡者不平凡,让优秀者更优秀”,所有的教师在其中都能得到发展。相反,如果学校环境不佳,不仅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难以得到提升,而且优秀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带头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只能“让平凡者更平凡,让优秀者不优秀”。因此,在教师校际交流中,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需要优化学校的整体办学环境,让交流教师“如鱼得水”,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
对策一:情感先行,让交流教师“宾至如归”
性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性别对外出务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编码2的系数值为1,编码1的系数值为2.713,即男性外出务工意愿为女性的2.713倍,说明男性外出务工意愿强于女性。一般男性的工作机会及工作收入高于女性,因而男性外出务工意愿强于女性。
对策三:助力成长,让交流教师“更上层楼”
教师校际交流,需要接纳学校盘活“内资”,用好“外资”,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特别是优质学校,更应为薄弱学校交流来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助力其专业成长,提升其专业素养。
“名师引领,同事对话,自我反思”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日常策略。接纳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优质资源,把交流教师纳入校本培训体系中去;组织本校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与交流教师“伙伴结对”,帮助交流教师快速熟悉新环境、适应新文化;在备课、上课、教研等方面给予交流教师全面引领,助其快速成长。
教师的成长,首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成长。学校要创造机会让交流教师登台“亮课”、展示教学,让教师在公开教学中研思、研学、研教,走向教前有思考、教中有思路、教后有思辨的教学。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以及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从时间逻辑上看,1998年后兴起的E-Learning,即在线教育或在线学习,在我国可定义为第三代远程教育。2013年被称为“中国在线教育元年”,在线教育领域内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1]。
学校应该把交流教师纳入本校“造名师”“推名师”“用名师”机制中,把校级教师优课评选活动作为发现名师的窗口,致力做大、做强;把区级及以上教师优课评选活动,作为打造名师、推送名师的舞台,致力做优、做精;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对外公开教学展示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作为使用和提升名教师的平台,致力做活、做远。“造名师”“推名师”“用名师”让交流教师有盼头、鼓劲头、上排头、能领头,实现快速成长。
三、教师校际交流的几点启示
教师校际交流给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给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然而适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对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有效帮助。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尽量避免在阅读之前使用多媒体,以免干扰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分心,导致在阅读中学生一直回想多媒体画面,对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心心念念。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阅读行为结束之后,作为老师分析内容的辅助来使用。老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将文章结构进行梳理,用多媒体进行呈现,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文章层次。这样有利于学生于学生学习老师的阅读思路,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一是教师校际交流可激发学校对教师培养的“大智慧”,把教师校际交流转化为学校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只要校长有意识、学校有策略、教师有自信,就可以在教师校际交流中“借力发力”“取长补短”,让真正做事业的优秀教师在交流中成为宝贵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教师成长需要环境、机遇和挑战,而环境要去适应和营造,机遇要去捕捉和把握,挑战要去面对和迎接。学校既要坦然面对教师校际交流的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解决优质资源外流、教师队伍重建等问题;也要抓住教师校际交流带来的机遇,盘活“新”“旧”教师资源,激活教师成长动力,让教师校际流动不断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让学校师资队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时,在教师校际交流中,无论是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真心接纳交流教师,用心培养交流教师,努力“让平凡者不平凡,让优秀者更优秀”。
三是教师校际交流需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智慧把握和化解问题,加速交流教师与接纳学校融合的节奏,实现交流教师的持续发展,从而规避“强者弱化”“弱者不强”的交流风险;需要基于实际,注重实效,让交流从“量”走向“质”,从“形”走向“意”,让教师“短暂”的校际交流发挥“长久”的催化效应,盘活优质学校的师资资源,激活薄弱学校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Teacher’s Interschool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WU Jingen
(Wuzhong Dongsh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107,China)
Abstract: Teacher’s interschoo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t has also brought about some realistic challenges such as discontinuous school administration, weakened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conflicting parents, and nonacclimatized teachers. Confronted with the above challenges, schools must sincerely accept and care for the exchange teachers, and actively optimize their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Meanwhile, schools should set up platform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can make flexible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top schools and activate the internal power of bottom schools, truly accomplishing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teacher’s interschool communication; realistic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9094(2019)10B-0009-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先学、研学、拓学’教学策略的研究”(R-c/2018/11)、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菜单式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110701120)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 2019-08-18
作者简介: 吴金根,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07)党支部书记、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数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教育名家。
责任编辑:杨孝如
标签:教师校际交流论文; 现实挑战论文; 应对策略论文;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党支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