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借“雪”的造景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法论文,造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 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64(2008)06-0085-06
修回日期:2008-05-19
雪,代表着冬天,是冬的礼物,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因借四时”中常用的冬季的因借之物。
1 雪的比德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雪被“比德”为具有“洁白无瑕”、“温柔”、“宁静”等人化的性格,也因此成为借景常用的主题。
雪,有属于自己的充实及温柔,它干净得让人有停止呼吸的冲动,透着纯洁无瑕的灵韵。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吟咏她,或歌其宁静,或吟其高洁。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为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雪后的山川便仿佛成为缥缈清净的仙境,颇有“一雪幻成银世界,孤筇直到玉楼天”的诗境。
下雪之时的宁静,又能够体现道家所宣扬的“虚”、“静”、“明”的观点,“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正如“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北周·庾信《郊行值雪》)诗中描写的下雪时的宁静,通过观赏雪景之静,可以使心境一起平静下来,从而得到“天乐”。
雪是大地的信使,向人们报告着祥瑞的丰年,雪有祈福的意境,在我国的北方,倘若哪一年无雪,或雪姗姗来迟,便是不祥之兆,人们盼雪便是盼丰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便描写了诗人对雪的期盼之情。浙江温州北瓯江江心屿的雪来亭位于湖畔,为扇形平面,雪主祥瑞,在亭旁种植杨柳,春季柳絮宛如罗浮山前飘下白雪,通过植物配置来烘托诗意,点出了“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通过对雪月的倾情寄托了诗人希望能够再度振兴宋朝的心境。
雪景之感动人心,引出以雪喻景或以景喻雪的两种造园手法。清代广州潘有为《南雪巢诗》注中写道:“粤本无雪,汉议郎杨孚移嵩山松柏遍植珠江南岸,始有雪巢其巅”[1],因此将宅园命名为南雪巢,表达对于雪的珍视之情。“南雪”也隐喻了友朋的聚会,象征了朋友的友谊。苏州怡园南雪亭便以南宋潘庭坚会友的典故来建,意在广交朋友,匾额写出建亭目的:“周草窗云,昔潘庭坚约社友,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传为美谈。今艮庐主人新辟怡园,建一亭于中,种梅多处,亦颜此二字,意盖续南宋之佳会。而泉石竹树之胜,恐前或未逮也”[2],颇有“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的杜甫诗意。通过亭南侧花窗可以看到另一侧的梅林,将梅花花开之时的胜景纳入眼帘(图1),游人在亭中以框景的方式欣赏到的梅花画幅,欲扬先抑,行至廊中看到的是一览无余的梅林景色,步移景异,景观变化丰富。
图1 怡园平面图——南雪亭[3]
图2 扬州吹台、白塔[4]
2 借雪入景,巧于因借
2.1登高眺望,远借雪景
雪后银装素裹的景象,令沉寂的冬日增添了许多妩媚的风情,因此,不论南北的风景园林造景中,都纷纷将登高眺望、远借雪景作为造景方法。而被眺望的雪景应位于不易被阳光照到的地方,或者是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而能保留积雪的地方。
最为称道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亭,因借景山庄南面山体北坡经年不化的积雪,成为山庄的奇观。“山庄之南,复岭环拱,岭上积雪,经时不消。于北亭遥望,皓洁凝映,晴日朝鲜,琼瑶失素。峨眉明月,西昆阆风,差足比拟”(康熙《南山积雪》诗序),在白雪覆盖山庄内外诸峰山顶之时,登临此亭不仅观赏的是“经时不消”的南山积雪,积雪下焕发新意的苍松翠柏也激发了人们的怜爱之情,这“皑皑白雪”之景,将峨眉山、昆仑山景致比了下去。因此山顶观赏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必须将亭正立面朝向积雪的北坡,以提示游人的赏景方向。
2.2雪覆植物,宛如琼玉
雪后植物被雪覆盖,宛如冰雕一般,多被文人所赞颂。“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将雪覆盖的植物枝条,比喻为琼枝。“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吴均《咏雪》),诗人看到满是白雪的枝条,才意识到自己把地上的雪花误认为是花絮。
被雪覆盖的落叶植物,如果枝条干皮色调较深,如暗褐色、黑色等,枝条的明暗尤为强烈,大大丰富了景观层次,增加了空间韵律感。如拙政园池边的落叶乔木,在雪的覆盖下,穿过别有洞天亭从东向西借景园外北寺塔的透景线看去具有非常优美的韵律。如果植物枝条具有一定的色彩偏向,如黄褐色、绿褐色等,也能在雪的映衬下使色彩更为纯净和明亮,如颐和园景明楼湖边已经枯萎的芦苇在雪的衬托下愈发金黄,增加了景明楼的景观层次。
常绿植物在大雪的覆盖下,愈发显得苍翠欲滴,蕴涵着傲霜斗雪的点点生机与活力,如雪景中杭州于谦祠前的常绿植物则透出了浓绿的沧桑。欣赏雪景的赏景点往往会选择在园林建筑中,以创造一个舒适的静赏空间,如苏州怡园的四时潇洒亭,便是以丛植象竹烘托四季皆有景可赏,从亭到象竹丛的视距为10m左右,恰属于近距离观赏的范围,尤其在雪后欣赏雪压翠竹,令人更加有感于这些植物受雪重压而“坚强不屈”的气节。
图3 清照亭雪韵[6]
图4 灵峰掬月亭[7]
2.3银装素裹,雪景之美
雪景的洁白无瑕,使万物披上一层与众不同的洁白外衣,游人乐衷于欣赏雪后建筑冰雕玉琢般的美姿,如扬州瘦西湖雪后银装素裹的景色,色彩朦胧而又素雅动人(图2),这种与其他时令不同的洁白色彩令游人感到静谧、幽雅,如入仙境。有些建筑、小品因雪景而著名,杭州西湖著名的断桥残雪一景,因“疏水若为无尽,断处安桥”的设计意图而得名,断桥不断,尤以雪景为美,雪烘托出堤、桥对西湖水面巧妙的划分功能和透景功能。常熟昭明太子读书台被誉为虞山十八景之一的“书台积雪”,以雪后景色而著名。清·王凯泰的《惠荫园八景序》中记载的苏州惠荫园:“棕亭曰棕亭霁雪”[5],便是欣赏雪后覆盖皑皑白雪的棕亭。这些特殊材质的亭在白雪的映衬下,呈现出似乎不堪雪重的意境,如杭州西湖清照亭便是茅草顶的亭,白雪覆顶,与深棕色的水杉树干对比强烈,使轻飘飘的茅草顶看上去仿佛覆盖了一层冰玉一般美丽,屋顶显得格外拙重(图3),而瓦顶的亭则在白雪的对比下显得愈发轻灵。杭州灵峰掬月亭雪中的屋顶会显得更加飘逸(图4)。
3 因境造景,触情即是
古人往往用雪来比喻白色的东西,如唐代李白《将进酒》诗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委婉地将白发的白色比喻成雪。可以因借环境中许多白色的东西,如花、水、石头、声音等,通过象征、移情的手段,来营造雪景的意境。
3.1借花造雪景
开花植物可以营造雪的意境,令造景主题更具有诗情画意。
3.1.1借花开造雪景
(1)白花开似雪
许多开白花的植物,被诗人比喻为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杨柳如丝风易乱,梅花似雪日难消”(赵嘏《汉阳庭树》)、“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陈亮《梅花》)、“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村行》),分别将梨花、梅花、荞麦花与雪联系起来。
梅花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诗赞,而“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早梅》)的诗句,更是将梅比喻为没有融化的残雪。早在南宋艮岳,就有以赏梅为主的亭子,园中有一个名为大方沼的小池,“池中有二岛,一曰梅渚,其上建有雪浪亭”,以岛上的梅花比喻雪,在雪浪亭中观赏迎风拂动的梅花形成的“雪浪”景观。南宋临安的后苑,在梅花万丛的梅岗建有冰花亭,将雪白的梅花比作冬季才得以见到的冰花。扬州史公祠西侧是梅花岭,岭后建晴雪轩,也是赏雪中之梅花的佳处。
而“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现今北京香山公园)把春天香山山坳处的10万杏花,比作了积雪,不仅是雪天欣赏雪景的地方,也是春季观赏香山杏花开放的胜景之处。
杨花柳絮也在诗中被赋予雪的意境,“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杜甫《丽人行》)、“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李贺《南园》)等,都将杨花柳絮比作雪。陕西凤翔县东湖的“岸柳飞雪”一景,便以观赏柳絮来营造雪的意境,是“凤翔三绝”之一,湖边尚留存苏轼在建园时栽植的古柳树,每值仲春,柳絮纷飞,宛如雪花纷纷,美不胜收。
不仅花灌木可以营造雪的意境,花卉也可以营造雪的意境。苏州明代王心一在自己写的《归田园居记》中记叙了园中的景观:“有堂五楹,爽垲整洁,文湛持取李青莲‘春风洒兰雪’之句,题之曰:‘兰雪堂’”,便将堂与观赏兰花结合起来。而柳叶白菀、白三叶开花时形成美丽的白色缀花草坪,也形成翠绿草坪上积雪未消的奇景。
图5 苏州留园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按照植物的高度不同配置“雪”的近景、中景、远景[3]
(2)艳花造雪景
鲜艳的花也可以比喻为雪,如扬州“平冈艳雪”一景,在清乾隆年间,在山冈上建有艳雪亭,亭周围植红梅,每逢雪到,有“雪晴花发,香艳袭人”之感[8]。观赏冬日雪后梅花开放的景致,雪中有红梅,“艳”字非常到位地描写了梅花盛开时对雪景的点缀。
(3)“雪”的四时移境
利用那些虽然不在冬季开花的白花植物,可以在春夏秋等季节营造雪的意境,令游人产生四时移境的时空错觉。如雪香云蔚亭便是利用了欣赏亭周围的白荷花,来营造夏日晴雪的景象。雪香隐含了以白荷花或者白梅花为欣赏对象,云蔚是在夏天特有的天气现象,点出了被欣赏对象的开花季节,而亭岛周围的池塘用“铺”的方式缀满白荷花,因此此亭不是以白梅花为观赏对象,而是强调观赏荷花的。
利用“覆”的方法也能够形成繁花覆盖之景,如用白色花卉扎制成的“雪”券门,令环境纯洁而幽静。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鸿雪径是一个紫藤架,在藤花盛开之时,虽然是夏天,藤架下荫凉舒适,却让人如同行走在被雪覆盖的小路上一般,营造了奇异的时令变迁感。
(4)视点选择与植物观赏
当观赏位置较低时,人们难以欣赏到花木顶生花芽的花朵,但可以比较清晰地观赏到花木腋生花芽的细部。视不同花木的特性不同,如花芽生长位置不同、花灌木尺度大小的差异等,可将建筑或观赏点设于假山、高台上,或者利用地形、建造高楼等方式,通过视点的抬高来观赏花木顶生花芽的花朵,并可以欣赏花木的鸟瞰整体效果。扬州琼花园内圆形石砌古琼花台上种植有一棵高大的琼花,由于琼花花大、花枝的高度高于游人的普遍身高,常规的视点无法清晰地欣赏此花“擎雪”的舞姿,而是看到琼花花朵的背侧面,特将重檐圆攒尖顶“无双亭”建在古琼花台北侧假山的山顶,以便俯览“擎雪”之琼花,感到北宋·王禹赞赏琼花所说“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的诗境。
或者将视线拉远,利用空旷的空间和较长的视距来观赏花木。当远距离观赏时,主要观赏大部分腋生花芽以及少部分顶生花芽,可以欣赏花木的立面整体效果。如苏州留园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就是利用拉远视距的方法来观赏高大乔木形成的“雪景”,同时也强调按照植物的高度不同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效果。在曲廊西侧较远的庭院中,以广玉兰为远景,以几株玉兰为中景,远远望去,盛开的广玉兰花或者玉兰花宛如覆盖在树上的白雪一般美丽(图5)。在亭外曲廊东边较近的地方布置竹丛、木本绣球作为可以快雪的近景,因为竹在雪中可以以青绿来衬托白色,令寂寥的冬雪呈现出一份美丽的意境,几株木本绣球盛开时也有“雪”的意境。
而杭州西溪秋雪庵则以秋雪滩为远借景观,利用辽阔的水面,将视线引向水边丛植的芦苇丛。“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将秋季片植的芦花盛开的场面喻为秋雪。正如唐·雍裕之《芦花》诗所描写的那样“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意境凄美。
3.1.2借花落入雪景及其种植方式
赏花往往是强调一种“观静”的行为,而花落则有“观动”的效果。自古以来,诗人往往将花落之景赋以雪的意境,使落花的萧条之意蕴涵一种生机。“……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流连逐霜彩,散漫下冰澌……”(吴均《梅花落》)、“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分别将被春风吹落的梅花、杏花比喻成雪。
可以在建筑周围配置花台、花坛,抬高花灌木的种植高度,使花灌木下方形成较为封闭的林下空间,人们行走在花灌木下方,能够欣赏花瓣凋落时产生的落雪之意境,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稍微抬高种植高度的木兰科植物树阵下形成花落的景象(适当提高种植高度,有利于排水),虽然设计主旨不是营造雪景,但其种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北京故宫御花园的绛雪轩,《清宫述闻》曰:“庭前海棠数本,以此得名”[9],“绛”取海棠花初开时之绚丽红润,“雪”取海棠花凋零时之凄凉雪白。从乾隆诗“秾春何处归来早,堆秀山前绛雪轩”、“绛雪百年轩,五株峙禁园”(《绛雪轩诗》)等诗中可以证明海棠盛开之时宛如绛红色的雪。后来古海棠不存在了,被慈禧太后换成现在的瑞圣花(太平花),而“绛雪”的意境就被破坏了。
3.1.3借香入雪景的种植方式
许多文人将花香赋以美妙的诗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陆游《梅花绝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高明《琵琶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等诗句,都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明代王鏊的苏州真适园中有香雪林,其《真适园梅花盛放》诗写道“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杖藜到此忽成诗”,便是借梅林香气入景。
群植的方式是最常用的借花香入雪景的植物配置方法,一般植物数量在20株以上,而且多采用同种群植,将不同树龄的树木,利用地形的变化、结合建筑的布置,形成置身香海的感觉。如苏州邓蔚“香雪海”以梅林为造景主题,山腰建梅花亭与“香雪海”的设计主旨相吻合,四周皆是梅花,宛若身处梅花的香海之中,梅花亭的设计也以五瓣梅花为平面,亭一侧有墙,而面向梅林的方向无墙,形成明确的对景。
充分利用“谷地”的地形下凹,使香味愈加浓郁,经久不散。扬州“小香雪”是群植梅花,利用谷地聚积香气的实例,利用原有的“十亩梅园”,阮亨《广陵名胜全图》(拓本)下册中记载:“小香雪,在法净寺东,就深谷,履平源,一望琼枝纤干,皆梅树也。月明雪净,疏影繁花间,为清香世界”,正如乾隆题诗所说“比雪雪昌若,曰香香澹如”[10],香气扑鼻。
“香雪”也和大片种植的白荷花相关。白居易《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诗中表达了对白莲花的珍爱之情,认为白莲花是仙境中生出的脱俗之物:“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可见,欣赏白荷花也因此被赋予了隐逸的情调和脱俗的意境。如具有悠久种荷历史的保定古莲池,自1227年起,因池内种植的都是白莲花而得名为“雪香园”。此外,陈重庆在《个园消寒八集》诗中也写道:“犹记赏荷宴,香雪压酒瓢”[8],也将白荷花之香比喻为雪香。
也有借雪来赞喻孤植古树名花的,明朝张凤翼(1527-1613)在苏州的求志园中“穿池而桥,桥西有古梅,其廊名香雪”[11],便是以孤赏古梅的花香、姿美而建廊以供冬日在近距离观赏“香雪”之梅花。
3.2借水入雪景
瀑飞流急下喷溅起的水花,风翻起的浪花,或者是泉水喷涌形成的泉花,都能形成雪的意境。正如苏轼《望海楼晚景》描写的那样,“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将潮头移动极快的动势描写得活灵活现。而浙江奉化市的雪窦山便是因瀑水似飞雪而得名,瀑落天半,此下近千米是绝壁,有一窦飞流,喷薄如雪,因此名为雪窦山,在瀑布附近建有飞雪亭。
清代乾隆年间,刑部侍郎蒋楫在苏州环秀山庄“求自楼”后凿地得喷涌如雪的“飞雪泉”[12]。虽然现在飞雪泉已经湮灭,但建有问泉亭,其立意在于“问”,以追寻“飞雪”,令游人遐想。
苏州寒山岭的“千尺雪”则是引泉成瀑来造“雪景”。明代文字家赵宦光在此隐居时,凿石引泉,泉飞流直下,宛如银链,故名“千尺雪”。泉上建有乾隆御题的“听雪阁”,以“千尺雪”比喻瀑布落差之宏伟,而“听雪”则紧扣了“雪”的意境,以耳听轰鸣的水声,产生了用眼看雪的感官上的移情。
3.3借石头入雪景
借石头入雪景,主要是借那些色彩洁白的石头。
可以借自然界中石头的反光来衬托雪的意境。古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就颇为著名,从少林寺方丈院内望向少室峰下的“旗、鼓、剑、印、钟”5座小峰之一的剑峰,剑峰西侧有巨石,颜色洁白。尤其在雨过放晴、天空蔚蓝之际,宛如峰峦顶着雪帽,非常奇丽。
采用宣石等材质堆砌的假山也能产生洁白如雪的感觉。如扬州个园冬山则是利用了明暗对比来衬托石头之石色洁白,冬山位于墙的阴影内,利用光影对比的效果,越发地强化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
3.4借声音入雪景
多数情况下,下雪时是非常安静的,“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庾信《郊行值雪》)。少数情况下,由于下雪时候高空温度的不同,导致雪花中会夹杂着雨点或冰雹,这时,雪就不再温柔无声地落到地上,而是可以敲打在屋顶上、树叶上、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下雪时的安静能够通过听到植物因不堪积雪重负而折断来反衬出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此处以竹配雪,通过听到大雪压竹折的声音,来烘托雪夜的静谧,令雪亦有声,雪亦有韵。因此可以通过植物配置,突出四季皆有景可赏,表达一种“不以人生风雨起伏而失意”、“随缘而处”的人生哲理。如明代黄哲就曾在广州荔枝湾建听雪篷[1],湾内万顷荷花,岸上遍植荔枝树,荔枝满树时便如红雪一般,而将风吹荔枝树响与“听雪”联系起来,言出了园主造园通过“静赏万物,以得天乐”来修身养性的主旨。
而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则以聆听落瀑之声,来传达“虚堪静悟”的道家境界,能听到雪落的声音是非常难的,所以用瀑布比喻飞雪,以瀑布之声比喻飞雪之音。正如乾隆在《千尺雪歌》诗中所写“问雪有声声亦有,矮屋疏篱簁风后。无过骚屑送寒音,那似淋浪渲户牖。何来晴昼飞玉花,玉花中有声交加。人间丝竹比不得,似鼓和瑟湘灵家。雪落千尺亦其素,乃中宫商胜韶护。道之则来讵巧营,即之则虚堪静悟……”要用心来听雪之音,用心来“虚堪静悟”,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 结语
目前,也有一些以“雪”为设计主旨的实例,体现了人们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注重和挖掘,以及对“雪”的意境的追求。
多数设计是利用植物的配置来体现雪的意境,尤其是通过群植花灌木的方法,形成同种花木大片开放的宏伟气势。如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部小区绿化设计中,延续了库尔勒市是“香梨之乡”的历史文脉,利用现有的梨园设计了梨香园,其中“雪海飘香”一景就通过满山群植的梨树来营造,其设计意向可以参考。而日本兵库县世界梅公园中的中国梅园也以一座双柱花岗石牌坊来点“雪海香涛”的景题,周围种植大片的梅花和杜鹃等花灌木,形成风过雪涛送香的意境。
致谢:感谢导师孟兆祯先生对论文的指导以及杨赉丽先生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