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向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伊始,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曲折前行,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努力完成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 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会当此时,我们尤其缅怀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钦佩他部署的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以及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瞻远瞩。
(一)
如果说,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有关共产主义社会的 伟大构想,以后又在一些文献中阐释了这个社会分阶段的主要特征。1864年第一国际成 立,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意味着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运动;那么,这个运动真正 掀起大的浪潮还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并诞生了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1943) 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923至今;1951年重建改称社会党国际)这样两个后来分道扬镳的 政党国际组织。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革命形势,发动十月革命,击退 了国际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注:《毛泽东选 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这场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意义自不待言,并引发了各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而且与民族解放运动逐渐汇合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社会主义苏联主要依靠自 己的力量,赢得了苏德战场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在东欧 、亚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 二次高潮。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强劲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 图,也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美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 了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震撼了整个世界。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最多时有15个国家(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4以上),至少在“量”上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规模。
曾几何时,苏联只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新 中国也很快摆脱了一百多年来积贫积弱的困境,建立了比较象样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 体系。社会主义国家勇敢地迈上了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道路,且显示了超越 资本主义的潜能。由于这样一种制度选择的压力,也就迫使资本主义一方面利用国际分 工的优势地位,向外部世界转移大量发展成本,另一方面也着力调整本国的生产关系, 通过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这个意义上 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对头,就不会有今天的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主要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通过产业升级和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且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 的干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再分配政策的实施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因素。而社 会主义国家却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应变能力,也忽视了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二是 现实社会主义主观上想在前资本主义落后经济文化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所创造的“ 一切积极的成果”,主要依靠政治力量建立纯粹的社会主义制度,却没有认真肃清遗留 下来的封建主义东西,而后来正是这些遗毒的发作侵蚀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成长。三 是苏联以“老子党”自居,颐指气使,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左”的教条主义,特别是 后来社会主义阵营四分五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元气大伤。苏联为扩大其势力范围培植 的一些政权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所作所为更是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形象。四是苏联与美 国争夺世界霸权,但在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中越来越力不从心,由于把大量资源投入到 尖端科技和军事领域,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受到了遏制。资本主义世界缓过气来 ,逐步开始了“和平演变”的攻势。
苏联的兴亡,就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教科书,它既以其业绩提供了鼓舞 斗志的样板,又以其失败提供了痛定思痛的教训。现在看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 帝国主义军事包围下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战时动员色彩,而这些做法往往被延伸到和平 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大国率先摸索出来的道路,具有特殊的地缘和文化条件, 这些经验也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应该承认,斯大林模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随着历史条 件的转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个模式并不能一如既往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斯大 林及其继任者缺乏对该问题的认真反思(赫鲁晓夫捅过“娄子”,但并没有触动制度性 的问题),他们拒绝探索新条件、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拒绝改革那些已经不 合时宜的东西,结果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已埋下了失 败的种子。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过若干改革。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尝试搞工人自治,20 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赫鲁晓夫冲击了已暴露出弊端的斯大林模式;60年代中后期,捷克 斯洛伐克表现出摆脱苏联束缚的改革倾向(不久即被苏联动用华沙条约武装力量所镇压) ;匈牙利探索“市场管理的社会主义”等等,这些改革虽说也可圈可点,但都未能突破 苏联框框,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影响有限。中国想吸取苏联教训,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发动了实际上是一场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苏 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精心设计,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的展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在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显示出社会主义仍然具有生机与活力。
但苏联和东欧国家领导人在指导思想和重大决策上不断出现失误,苏东共产党还没有 来得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就背着多年失误的包袱被人牵着鼻子走,逐渐偏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1989—1991年,东欧国家纷纷改弦易辙,1991年末,苏联共产党被解散,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轰然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一下子跌入谷底。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韬光养 晦,有所作为。用邓小平的话说,“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 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尽管某种暂时复 辟难以完全避免,“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 ,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 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 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注:《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383页。)又经过这十多年励精图治,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势头普遍看好,中国 人民对自己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在中共十六大部分修改的《党章》开头部 分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 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 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较之以往的表述,这段话对理想信念的概括更 简明扼要,更加突出了邓小平开创的走中国人民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也就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教训。
(二)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指出,共产主义原理的 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把这个“当时的历史条件” 理解为时代条件,而不顾时代发生的变化,拘泥于某些判断和结论,那就会犯脱离实际 ,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上,如何准确判断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制定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依据。
很长一个时期,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获得这样的认识, 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危机和战争,而危机和战争将引起革命,无产阶级必须利用 这一形势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概括地说,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帝国主义和无 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 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政治前提来说,能否抓住革命危机是一个关键。列宁领导布 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毛泽东认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 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条件具备时,必须将民主革命 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之取得成功,并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 是抓住了这个关键。
然而,社会主义之战胜资本主义,不能仅仅依靠革命(推翻),更重要的是要建成“够 格的”社会主义,使人民信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0世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都是经济 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种并非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践状况,不可避免地带有不 发达的特征;面对已经发展好几百年且更强大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主义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就是必然的事情。
由于当时中国的特殊境遇,以及一代人强烈的革命情怀,毛泽东就认为战争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行将崩溃,社会主义将有大的发展。(注: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个社会主义阵营 ,一共九亿人口。如果帝国主义者一定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断定,其结果必定 又要有多少亿人口转到社会主义方面,帝国主义剩下的地盘就不多了,也有可能整个帝 国主义制度全部崩溃。”(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239 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们提“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和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 的时代”,当时对世界形势的估计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而且 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增长迫在眉睫,大战一旦爆发就是帝修反联手对付中国,因此国家 战略就必须立足于“准备打仗”,准备早打、大打,准备打常规战争,也准备打核大战 。毛还提出了“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 的著名论断,这些判断对我国前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以及内外政策都产生 了很大影响。
随着冷战降温,尽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斗争还在继续,但整个世界 的格局已不再是由这个矛盾支配了。战争与革命的硝烟淡出,新的时代特征正在显露出 来。80年代中期,邓小平果断放弃了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这非常重要, “首先就是我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注:《邓小 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他审时度势,指出和平与发展是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中国要做的事很多,归根到底是两件 大事,一是和平问题,一是发展问题,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中国发展了,全世界 要求和平的国家发展了,就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注: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105页;邓小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讲话,《人民日报》1986年5月21日。)根据这 个判断,只要新的世界大战不打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就 是可以实现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要转危为安,就必须把握好这个时代课题,抓住 机遇发展自己,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由社会直接占有生 产资料、实行全面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再过渡到按需分配的社会形态。他们后来考察 东方社会(主要是俄国)时,认为这些社会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实现某种“跨越”,但必 须“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列宁生前并不知道有这些论述,但 他根据俄国情况,认为不能直接而只能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 劳动生产率始终摆在首位,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毛泽 东在1957年也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注:《毛泽东文 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但是,后来搞的社会主义都急于求成,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急于 过渡到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 界发展的规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140页。)在苏联,斯大林1936年 宣布“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1938—1939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战 以后,苏共十九大(1952)又重提这个口号。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1961)鼓吹“全面 建设共产主义”,要求用20年时间超过美国。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建成发达的社 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在完成“三大改造”后跨入社会主义(1956)的,但从此就片面强 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1958年搞“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鼓吹 “一大二公”,批“资产阶级法权”;后来连发展生产力都不大讲了(甚至还批“唯生 产力论”),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东西登峰造极,似乎越激进,就越接近社会主 义了。
这些错误倾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到了系统的纠正。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 长期曲折性。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他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此前邓对以初 级阶段立论的十三大报告大纲设想批示:“这个设计好。”(见《邓小平思想年谱》, 第379页)。)以前我们吃的苦头,“总的说来,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 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69页。)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又用了几个时间概念强调这个阶段性:我们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恐怕 还要三十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如果从建国算起要用一百年时 间;十三大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 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这个指示,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 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 段。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 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 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这是一个更明确切实的历史定位。
中共十六大号召全党全国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 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共产党将长期面 对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牢牢掌握主动权; 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推动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注:见胡锦涛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一个重要教训。
(三)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但是,一定要从 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各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提出来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中国的成功大大 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而且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十多年前,有人以为历史业已“终结”于资本主义这种政治形态 ,现在恐怕连说这个大话的人自己也未必再相信了。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 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 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社会主义总的来说比资本主义优越”,但现在我们还 没有资格讲这个话,“要靠我们的发展来证明这一点。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证明社会主义 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370页。)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建 成“够格的”社会主义,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
相对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来说,社会主义还是很年轻的事业。实际生活所发生的 剧烈和深刻的变动也是前人难以想像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 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讲“ 四个如何认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 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 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讲“四个一定要”(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 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 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讲“三个解放出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 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归结起来,就是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 化过程中,世界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也增大了;世界正在向多 极化方向发展,各种力量不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这个趋势既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 变化,也给我们所奉行的国际主义赋予了新的含义。社会主义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 化的同时,也在各种场合大力支持世界多极化,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 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 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我们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注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84页。)政治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共识; 经济上互利互补、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文化上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借鉴;安全 上加深互信、增强合作、维护和平。(注:见胡锦涛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重要演讲 ,《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5日。)这就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的更广泛的国际 主义,这种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人类文明、时代潮流和世界未来自觉地联系起 来,不仅仅为社会主义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 果,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也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各国党的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那里的党和人民去判断,由他们的实践做出 回答。根据邓小平有关“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 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9页。)的意见, 我们党提出“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 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表明了我们党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同一切愿与我 们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的意愿。希望通过交往增进了解与友 谊,谋求信任与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现在,我们党同世界上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 多个各种类型的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党际交往 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党在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高层领导交往中,相互探讨社会主 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享治党治国的经验;在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领袖交往中, 探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南 南合作等问题;在与西方国家政要交往中,就人类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交换看法,探 讨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扩大共同利益和互利合作的可能性及其实现途径。我 们党与包括社会党国际等国际政党组织的交往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派代表参加社会党 国际代表大会、“圣保罗论坛”。这些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党对外交往的空间,增强 了我们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
也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多人士意识到资本主义向全球推广的危害性,经 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文化霸权主义所暴露出来的本质缺陷,激励着进步 的人们继续探索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经历了处于低潮的冷静思考,各国社会主义者也 纷纷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除了现在仍然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几个国家 ,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重整旗鼓,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 主义价值目标的途径,他们以更客观的态度审视本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普遍主张通过合法斗争与和平、民主的方式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前苏东国家的共产党 也较大幅度地调整理论纲领,力图以崭新的形象来争取多数,包括与左翼力量联合以及 开展无产阶级的国际合作等形式扩大党的影响。同时注意汲取人类一切进步思想的精华 ,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纳入党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应本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特点的思想 价值体系。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 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今天,重温邓小平 的这个论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出科学预见,但不能代替未来的实践规定事情具体如何发展。“我们党围绕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 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 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 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注: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101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社会主义中 国沿着邓小平指明的道路,正走向新的辉煌。
标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