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德育目的比较_道德教育论文

中日美德育目的比较_道德教育论文

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目的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国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世界科技风云变幻的时代,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民族素质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人民的智慧上,还体现在人民的道德水平上。为了抢夺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培养世界竞争的人才,世界各国纷纷制订各自的道德教育目标,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道德人才。例如,我国就确定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教育目的,日本则提出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的道德教育目的,美国则把培养“合格美国公民”作为道德教育目的。中、日、美三国都在艰苦探索着道德教育目的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一、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日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当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以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的根本教育精神为基准,将尊重人的精神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其它具体生活中,使青少年为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的社会和国家而努力,培养他们成为能够对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日本人。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追求人格完美,促使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充满自主精神,成为身心共同健康的国民。”(注:转引自(日)岸根卓郎,何鉴译.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2.)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对日本道德教育目标的完整表述,共有7个方面的德育目标:完美人格的拥有者、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者、尊重个人价值者、重视勤劳与责任者、充满自主精神者、身心共同健康的国民。(注:转引自(日)岸根卓郎,何鉴译.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2.)

196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理想的人》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国民的基本品格:具有纯正的爱心;具有对于象征的敬爱之念;发展优秀的品格。《理想的人》的报告还具体提出了日本道德教育的目标:(1)作为个人,应该尊重自由,发展个性,锐意振作,有坚强的意志力,有小心谨慎的意识;(2)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使家庭成为最爱的场所、休息的场所、教育的场所,家庭气氛和谐;(3)作为一个社会的国民,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护尊重象征国家的标志,养成民族特性。

日本在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中,面对“教育荒废”和道德滑坡的现象,突出强调加强道德教育,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展示了日本对新世纪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能力。宽广胸怀是指在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丰富的创造能力是指艺术、科学和技术各个领域的创造性能力。

2、培养自主、自律精神。就是要在形成稳定的自我性格的同时,发展具有自主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尽职尽责、严于律己、积极主动、助人为乐等精神。

3、培养在国际事务中能干的日本人。就是要培养青少年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而且具有作为日本人的自觉意识。

1989年2月,日本在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时,把道德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新教学大纲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

从日本新教学大纲的规定可以看出,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培养尊重人的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把人的尊严、个性的发展作为民主社会的前提;二是把培养道德素质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是道德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三是把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目的的归宿,以便为国际化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反映了两种倾向,一个是国体和国家主义倾向,要求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忠君、维护国家政治体制、宪法、方针政策等品质;二是人格和自由主义倾向,要求培养青少年具有对人格的尊重,具有人权、自由与责任、民主、平等等品质。

总之,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总目的是要培养有品德的日本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尊重人的精神,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对人爱的日本人;(2)具有创造精神的、富有个性的、有文化的日本人;(3)愿为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奋斗的日本人;(4)能够积极地为世界国际和平作出贡献的日本人。

二、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美国是一个“熔炉”,它的实际涵义是美国通过它的强大教育“机器”,铸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正如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所指出的:“倘若不是它教育上的各种发明和它的历史熔铸出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国家,那么美利坚合众国现在就可能是一个松松垮垮的联邦。”(注:(英)埃德蒙·金,王承绪等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7.)

美国是一个标榜以民主原则为立国之本的国家,同时它还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增强其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国家意识,就必须对青年一代进行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美国精神”,使他们以自己是美国公民而感自豪。美国历来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失一切时机地向民众灌输美利坚精神,以形成美国的民族精神和培养“有特色的美国人”。

为了培养“有特色的美国人”,实现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总目的,美国学校的任务一直在于培养献身于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的爱国公民,美国学校尤其重视品格教育,以便使一些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成为美国人优良品格的基础。在21世纪初,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EP)对具有道德的美国人作了如下说明:(注:Anne Turnbaugh Lockwood,Character education: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Thousand Oaks,Calif.:Corwin Press,1997,P.127.)

1、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trustworthy),他必须诚实、坚持原则、遵守诺言,忠诚。

2、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尊重他人(treats all people with respect),他必须有礼貌、接受个体差异、看到别人的优点。

3、一个有道德的人是负责任的(act responsibly),他必须三思而行,值得信赖、勇于承担责任;他必须坚韧和勤奋,不断谋求优异,决不轻言放弃;他必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有纪律。

4、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公平与公正的(fair & just),他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5、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具有爱心的(caring),他必须仁慈地、友善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好施乐道。

6、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好公民(a good citizen),他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尊重权威,关心国家大事,保卫邻里和社区的安全,志愿承担义务,纳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这一“有道德的美国人”的标准反映了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很明显,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多元化的,既强调培养承担社会责任,又强调培养创造新生活的品质;既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努力使个体成为有自立能力、有信心和参与意识的自主公民,又强调“个人为本”,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力”。

美国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家,美国社会长期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和一种生活哲学。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其核心就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美国社会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及道德教育,处处渗透着个人主义的阴影。在美国,个人主义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成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对个人主义的坚持,使美国人过多地强调个人的需要,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许多美国人坚持个人权利比公共责任更为重要。因此,美国为个人主义的泛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中、日、美道德教育目的的比较分析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一定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根据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因此,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和美国,各自的道德教育目的都体现了当今社会基本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稳定的、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都来自客观现实、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中、日、美三国的道德教育目的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道德教育目的还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国家不同,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中、日、美三国的道德教育目的又有一定的差别。

(一)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目的的共同特征

1、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道德教育目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任何国家在设定道德教育目的时,必然要结合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大量实践证明,在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设定过程中,越是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该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就越大。

例如,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诚实守信、勤劳敬业、谦虚谨慎、言行一致、尊敬师长、朴素大方、廉洁奉公等美德,这些美德体现了中华伦理道德传统的固有特色,与中国古代“士”、“君子”和“圣贤”的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而奋斗。”

日本天皇于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望臣民“孝父母、友兄弟、恭给律己、博爱民众、时守国法、义勇奋公”,以继承和发扬“先祖之遗风”,而成为“忠良臣民”。战后至现在,日本极力提倡本国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家意识,成为认识日本“大和”文化传统的青少年。

在美国,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等传统价值观念是美国精神的象征,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围绕这一目的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史教育。

不难看出,中、日、美三国在设定本国道德教育目的时,都非常重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任何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就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德育目的,也难免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把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致力于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富有独立性的日本人”。

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目的则是教养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负责任的公民”。

事实上,中、日、美三国都要通过道德教育,教育下一代,使他们能够遵循各自社会的政治秩序,维护和实现各自国家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因此,道德教育目的在中、日、美三国都充分体现了其阶级性和政治性。

3、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全球性

道德教育目的必须反映人类的共同要求,并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趋势,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道德教育目的时,都强调把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共同因素。

一方面,青年一代道德规范的养成及青年一代社会规范的传递,是人类社会道德状况的反映,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守法精神,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强国的政治目的,而且要培养他们具有全球意识、时代观念,使他们能够胜任全球发展的需要,成为致力于全球安全的国际主义者,而不仅仅是国家主义者。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全球化进程中,它们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要培养具备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具有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把全球性和时代性作为制定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参照。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的目的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都把开拓进取、效率风险、讲求实效、公平竞争等具有时代精神和全球性的道德观念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目的的差异

尽管中、日、美三国的道德教育目的具有一些共同性,它们也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教育目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形成大致相同的文化传统,这会影响着他们对德育目的的制定。

中国作为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炎黄子孙因幅原辽阔、民族众多而豁达忠厚、和谐统一;因资源丰富、经济繁盛而享受自由、热爱和平;因人杰地灵而执着追求真理、创造文明奇迹。尤其两千多年完备的封建儒家传统的浸润,使得道德教育目标洋溢着真、善、美和“君子”、“礼仪之国”的大国风范。

日本不仅是孤悬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弧形岛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资源匮乏,地狭人稠,可谓一个“无米之炊”的孤国,这是日本民族的国情。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本举国上下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时刻牢记国家之不足并以此去砥砺自己的斗志,因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坚忍、忠贞、团结的“武土道精神”。

美国的历史很短但很复杂,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英、法、荷等众多国家的各个阶层、不同人种移民到美洲,组成了13个殖民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领土的基础,后来所有的人联合起来,打破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美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基础是由殖民主义者建立起来的,他们虽然企图在北美重建英国的伦理道德,但“一种新文明的诞生,与其说出自于计划和意图,毋宁说脱胎于新大陆给旧世界的传统习惯带来的震荡”,(注:(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它吸收并改变了“天国重建者”、至善论者、慈善家和移民们在欧洲形成的各种梦想。因此,有传奇色彩历史的、多民族、多种族的美国道德教育目的深深烙上它在独立战争中所形成的自由、博爱、人权、民主、个人主义的精神。(注:B.Edward McClellan,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9,p.4.)

2、道德教育目的的内涵不同

学校道德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行为,它必然受到本国、本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形式的制约,并在道德教育目的上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国家,其道德教育目的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我国把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意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

日本则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负责任的公民”,以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其中,培养学生具有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是其道德教育目的的一大特点,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品格教育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目的的三个主要的方面。

标签:;  ;  ;  ;  

中日美德育目的比较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