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当代经济的主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当代论文,主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科技立国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经济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关注。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如何,知识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什么,等等,成为新的增长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仅就知识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所谓知识经济,按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简言之,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知识”也比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和经验具体得多,如果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划分,知识包括四大类:“know-what ”(事实)、“know-why ”(科学原理、法则)、“know-how”(诀窍)和“know-who ”(出处)。总之, 知识包括了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就是经济体系之内的要素。
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知识与经济的相融性。在知识经济体系中,知识已融入经济系统之内,成为这个系统的关键生产要素。在知识迅速增长和闪电般更新的时代,当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知识是经济体系内的“软件”,是领导并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在知识经济体系中,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地融入知识体系中。主要表现是,知识的生产、传授和扩散,主要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的商品化进程加快;作为高科技代表的信息业已从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在投入产出比上显示出了更大的优势。
第二,知识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从一般意义上讲,资源是有限的和相对有限的。然而,知识资源却是无限的,知识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在使用过程中,知识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知识。今天,由于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工、储存以及传递知识手段的急剧增加,人类的社会生活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爆炸”的局面。经国际一些专家测算, 人类知识在19 世纪每10年增加1倍,70年代每5年增加1倍,而80年代大约每3年增加1倍。 现在,科学信息每年增长40%以上。8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而90年代比80年代又将翻6番。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迅速异常。由于知识在知识经济中的关键作用,所以,知识生产的加速、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和知识生产的永恒性,必然带来知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无限性。
第三,知识经济增长的经济性。知识经济之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正以其知识、信息流的巨大能量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资源消耗最低、投入最少而生产率最高的最经济的经济增长局面。大量事实证明,一项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造,甚至一个诀窍,便能节约大量资金和时间,不仅保证产品达到高质量要求,而且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科学系统具有更高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的科学系统最重要,具有更高的地位。所谓科学系统,主要是指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也包括私立的)。在知识经济体系下,科学技术不再被排斥在经济系统之外,而是系统之内的主要生产要素,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担负生产、传授和向社会输送知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正是知识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因。
二、发展知识经济的意义
知识经济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青睐,是因为发展知识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首先,知识经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技术、诀窍和其他信息对于企业和社会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如前所述,这些作用和功效巨大的信息流能使企业和社会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大大提高生产率,使经营活动取得最佳效果。按照过去的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增加(投入)的数量,并且,投入的要素是相互依赖的,按规模比例增加;任何一方单方面的增长都会使收益递减,这就是著名的收益递减规律。然而二战以后,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的迅速增长造成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趋势。以美国为例,1948年~1984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年增长2.5%,1984年~1994年仍然在继续增长。 谜底在哪里呢?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增长(%)=3/4(劳动增长)+1 /4(资本增长),其含义是,劳动增长占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三, 资本增长占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
美国用1948年~1984年的实际增长数核算,发现等式左端大大大于右端。也就是说,实际的增长比资本和劳动投入所应该引起的增长大得多。原来应占增长100%的两大要素,现在只占了34%, 这样便增加了一项TC(一个新因素)。于是传统的公式便作了如下变动:
经济增长=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无独有偶,对日本1952年~1961年的经济增长进行计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是66.6%。
显而易见,技术和知识的作用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1996年7月,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指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
在我国,由于科技落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取代了资本和劳动而上升为首要位置,达到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为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发展科技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发展知识经济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科技知识和人才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科技知识的生产和传授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教育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知识经济与教育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将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中科技知识的含量。
其次,知识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面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旨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使社会人均的福利持续提高。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即能把资源消耗降到最低限度,此应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甚少的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多年来,高消耗、低产出的状况,一直是阻碍我国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大因素。据统计,我国1990年吨煤消耗实现的GNP(美元)与日、法、德、英、 美的比为1∶9∶7.9∶6.9∶5.1∶3.0,我国12种主要原材料的GNP 消耗强度,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5倍~10倍,比印度也要高出2倍~3倍。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美、日、德、法、英的比为1∶36.5∶40.8∶45.9∶45.2∶31。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科技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支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发明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求简单劳动复杂化,即一般劳动者也能适应技术先进的或高科技领域的某些工作,这些要求的满足,是以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劳动结构的重组(即复杂劳动者越来越多)为前提条件的;知识经济所创造的高效益和所要求的劳动结构的变化,将更注重人的业绩,有条件使人们的收入同他们的贡献相适应,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上述可见,发展知识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
再次,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改变劳动结构,促进分配制度的根本变革。在知识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的转变,体力劳动越来越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替代,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岗位的劳动将被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和机算机所替代,换言之,人的劳动将越来越多地被排斥在生产过程之外。在劳动结构升级的同时,社会劳动整体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知识经济对社会劳动结构变革的客观要求使得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职工的素质问题,加强员工的技能开发,重塑我国产业大军。我国现有1.2亿职工,其中35 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他们之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足20%,高级工仅1%。 除了技术等级低,各级的平均技术水平也不及五六十年代,大多数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规定的应知应会标准。职工队伍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这种状况,不可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正是职工文化素质的低下限制了职工的生产能力。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智力劳动方面的能力比是,大学∶中学∶小学=25∶7∶1。说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劳动生产能力就越大。我们应利用知识经济正在成为主流经济的大好契机,加大国民教育投入和职教投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地发展,我国的教育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是比较低的。在1991年世界人文发展报告统计的160个国家中,我国各类学生占这些国家总数的20%, 但教育经费仅占这些国家总数的1.5%。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为2.5%,居世界第98位, 不仅低于3.6%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同档次低收入国家2.6%的平均水平。事实证明,教育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收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在原苏联也得到了印证。根据原苏联经济学家计算,在60年代,苏联国民收入的30%以上是靠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获得的。在整个这段时间内,国民教育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用于教育的费用。由此可见,知识经济能够极大地促进劳动结构的变革并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一变革的实现,必须以增加教育投入(包括政府的、社会的和居民的)为首要条件。
劳动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引发分配制度的变革。通览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分配方式,无非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和按岗付酬。随着知识经济之成为主流经济和劳动结构的变化,分配方式的变革势所必然。“按业绩付酬”是最易于被普遍接受的既公平又有效率的分配方式。业绩是贡献的标志。贡献的大小决定于某个个人的知识、技术水平、技能和创造发明的本事。按业绩和贡献付酬,使工资质量和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最后,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这里所说的信息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它包括人类发明创造的一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还包括调控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政策、制度、法规以及经济现状的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在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人的智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通过其智能化的结果——信息,支配、协调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中,由于社会生产总过程越来越复杂,各环节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越来越紧密;又由于社会的运行和管理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所以,整个社会对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对大量信息的生产、收集、整理、存贮、传授、转移、反馈,需要一支宏大的队伍专门从事这些工作,信息产业的应运而生和独立化,是大势所趋。信息产业的出现是产业创新的一个标志。信息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生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为传统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放开眼界,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把信息产业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去发展,应成为我国新产业政策的重点和支撑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智力支撑和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确保“两个根本转变”的实现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动力来源
知识经济正在成为统领世界经济的主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知识经济转变势不可挡。如何加速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实现科技立国,已成为许多国家决策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我国的情况看,形成加速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动力,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推动。
向知识经济转变,政府的作用尤其突出。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要真正认识到科学和教育的战略地位以及对发展经济的巨大能动作用。要不断增加在科技研究开发和教育上的投资,科研和教育投资应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用以改善科研和教育工作环境,为提高科研和教育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保护知识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要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的政策,为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协调、组织好技术引进和国际间的技术交流,追求高效,避免重复和浪费。
2.研究开发促进。
知识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科学、技术、工艺、诀窍)的竞争。上面我们提到政府应在科技研究开发方面增加投资。企业对此也是责无旁贷的。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左右企业的命运。企业应把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常抓不懈。为此,企业应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组建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把调查研究和科技开发结合起来,将触角伸向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吸收国内外一切新知识。在这方面,许多国家的魄力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据介绍,澳大利亚改变了过去以资源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工业界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0年间翻了近两番;计算机和电子类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每年以29%的速度增长。此外,依靠高智能的软件开发和服务等,澳大利亚也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韩国已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研究所开展研究开发工作,吸收知识来支持本国的汽车和电子产品的生产。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和产业结构优势,大量吸引高智商人才,为其“智能岛”的建设服务。
3.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国的国民教育水平是很低的,不仅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也居于后进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不能否认的。然而,教育的现状,同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教育经费不足,缺口甚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效益不高。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政府从70年代后期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支出,仅从1978年到1993年的15年间,高等教育总支出由15亿元(当年价格)增至150.4亿元(当年价格),增加了9.026倍,同期国家财政预算增加了3.759倍, 高等教育总支出的增长幅度相当于国家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2倍多。尽管如此,教育经费仍显紧张。1997 年全国高校实行“并轨”,然而,向学生征收的学杂费只能占到培养费的20%。目前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花费约在1万元左右, 培养费的大部分仍是由国家负担。有限的经费支撑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实在是太沉重。问题的另一面是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效益不高。例如:(1 )教师工作量不足,师生比居世界较低水平。我国师生比目前为1∶7,而美国为1 ∶17,印度在80年代为1∶14。(2)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比例严重失调。据统计,全国教学人员有40万,非教学人员就有69万。非教学人员过多,经费支出高,且人浮于事。(3)设备利用率低,资源不能共享。 据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只有60%;国家教委统计的数字,全国高校仪器设备中竟有20%处于闲置状态。(4)专业设置过细,重复布点,学生供过于求,造成浪费,等等。
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是严峻的。为了适应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需要,既要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又要深入进行高教改革。在使教育经费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而保持较高增长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管理,开源节流,在更新和采用先进设备的同时,注重提高设备利用率;要限制非教学人员流入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师队伍中,不断充实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对院校布局和专业分布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和最优原则进行合并和重组。
4.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主要体现在它拥有的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能力和水平上。所谓科技立国,实质上是科技人才立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我国对科技人才的需要更强烈、更迫切。为此,我们不仅要加速培养科技人才,而且还要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在知识经济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一要支持。要舍得在他们的科技研究和开发上下大本钱,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要引导。引导他们走向实践第一线,走向国际最前沿,鼓励他们勇于拼搏,攀登科学高峰。三要坚持按贡献(业绩)分配,让他们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收入。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当代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