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习作真正地“走进生活”论文_王玉

让儿童的习作真正地“走进生活”论文_王玉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 21300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然而与想象相悖的是:现实的世界越来越繁华,学生的体验越来越丰富,而他们笔下的文字却“三点一线”,无比枯涩。是什么堵塞了学生充分表达的心灵通道,让他们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一、现状扫描

某次作文,片段描写生活中一个“最美的镜头”,心中暗想:生活中每天发生着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一个“最美的镜头”,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吧?事实却是出乎我的所料,真正描写到自己生活的孩子寥寥无几,“最美的镜头”要么来源于书本,要么来源于电视;题材不是见义勇为高大上,就是病中送医院、雨中送把伞。不可否认,这些事情确实让人感动,那一幕也确实很美,但是当一群孩子都是类似的题材的时候,给老师带来的一个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虚。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镜头,用孩子们还稍显稚嫩的笔触表达出来,就像是一个小孩穿着一件过大的衣服,让人横看竖看觉得不对劲。为什么会这样?

二、现状思考

1.问题一:缺乏亲身体验的“伪体验”。

听过不少的课,课堂中老师经常会来段情境拓展练写。例如在听《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节课时,教师补充了这样一个片段练习: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人们还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炎炎,人们正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人们已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当这样一个片段训练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愣了一会儿,然后陆续有几个学生举手,结果当一个学生回答完了,后面的学生就几乎无话可说了,因为无非是那几个固定词语的使用。为什么片段描写没有起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我想,这和学生与书中人物有距离感有关吧。在学生看来,谈迁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体验,他的苦难,在这群在蜜罐子中泡大的孩子看来,就是故事。现在让他们去揣摩故事,又能有多深的体会?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答案犹如“隔靴搔痒”,枯燥乏味。这种不真实的“伪体验”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2.问题二:生动的生活变成了枯燥的表达。

相信很多时候,老师更倾向于让孩子写“生活日记”。然而实际上,孩子们的生活日记却往往让人觉得枯燥,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到了学生的笔下却变得索然无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千篇一律,有的一笔流水账,真正能用细腻的笔触表现生活的学生少之又少。为什么孩子不能发现生活的乐趣,并把它描绘出来,而更倾向于写一种虚拟的情境?除了文字功底、观察力不敏锐的原因之外,他们并不理解何谓“生活”。

三、让习作“生活化”

1.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小到一片落叶、同学之间的小小摩擦,大到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大事,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种种喜怒哀乐。如果细细体味,每一件事都能牵动人心,怎么会“无话可说”呢?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作为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熟悉或者适合自己的材料。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书面化成为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平时多和学生“谈天说地”,在熟悉学生的生活后,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学生的世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真正地走进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抓住细节去描写生活。

如何让生活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细节描写必不可少。而对于儿童的习作来说,细节描写是一个短板。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只是一个轮廓,当真的需要他们去把一个镜头或者是一个环节做细微的描述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如文章开头提到让孩子描写一个“最美的镜头”的时候,孩子往往是写了一堆的镜头,如写妈妈送他去医院看病,结果学生从自己生病开始写起,到路上怎么走,到医院怎么挂号,怎么挂水,而母亲的辛劳、对孩子的心疼则被学生一句话带过,“最美的镜头”被淹没在各种凌乱的镜头中,本来很感人的事情,却被写得如此笼统,致使整篇文章黯然失色。

3.从书籍中感悟生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要想文章写得好,广泛阅读不可少。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的基础。

(1)阅读课外书籍。许多课外书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文质兼美,是学生作文创作的材料宝库。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了能力。有了范文的引路,就能够达到以读促写的功效。

(2)积累优美词汇。“光说不练假把式”,同样,光顾着阅读,过眼就忘,也是许多孩子的通病。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让孩子适当地进行摘抄,每天几个好词、几个好句,日积月累,成效也是很显著的。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词汇量,他们就能从书籍中感悟生活的另一面,再把这些感悟到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中去,为文章增光添彩。

4.在生活中激发创作热情。

平时的作文训练,一般两周一次,要求学生在两课时内完成,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老师倾注心血,拼命修改,反复权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学生觉得枯燥,老师也觉得辛苦,付出和收获远不成正比,而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作者:王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让儿童的习作真正地“走进生活”论文_王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