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书平[1]2001年在《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文中提出本论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站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挖掘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历史演变进程中来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表征着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客观物质经济条件对社会形态历史演化和整体进步的基础决定性和最终制约作用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社会形态自然演变第二大形态的经济类型,市场经济的不可跨越性和价值中立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市场经济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巨大作用又说明了这种不可跨越的历史存在具有价值有效性,这构成当代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规律依据。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表征着历史不过是人类各不同利益群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而不断进行活动的历史,解释了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对具体民族、国家的社会制度选择的直接作用性,说明了意识形态变革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特定区域内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这必然导致这样的社会形态历史演变规律,即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和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具有非同步性;物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形态历史演进具体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为我国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跨越”提供了历史规律依据,再加之这种跨越在整个社会形态的历史进化中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并且符合马克思恩格斯贯彻东方社会问题的一贯视角,这又从逻辑上蕴涵着这样的道理: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且还具有历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代中国的历史结合,是社会形态历史演变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探索社会进步的社会事实,反映了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和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是相互作用的,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对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具有决定性,二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走向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确立,既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的正确选择。从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历史扬弃,代表市场经济的未来和明天,它的出现和发展体现着人类追求进步和文明的历史必然趋势,它的实践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一条了正确的道路,也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扬弃制度弊端提供一种示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形态,开辟了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新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作为一种反映历史发2 社会形态消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钎济新措志展必然趋势的、待完成的实践性存在,从社会形态两种变革有机统一的角度看其当代形志是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其实用运作构架是二重结构:资本化运营的生产流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协调相统一的利益机制:在实践中将面临的主要偏离因素是现实经济条件可能诱发资本主义资本市场经济成分的产生,这种偏离的根本词适措施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张卫良, 薛菁[2]2019年在《“社会主义原罪论”的理论与实践批判》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原罪论”是一种妄图构陷社会主义具有“原罪”,而从根源上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性的歪理邪说,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原罪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以不同的形式和姿态出现,存在着反社会主义理论的意图,为此,必须要以此为批判逻辑,从学理上对“社会主义原罪论”这一谬误给予否定和批判。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有力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原罪论”的实践性批判。
刘须宽[3]2019年在《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唯物主义阐析》文中指出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法所揭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法论的灵魂,是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开关,是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依据。掌握和运用好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法,精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的元命题,是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根本立足点。
刘珍英[4]2019年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过去,人们关注《共产党宣言》的重心主要放在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共产主义理论等方面,而对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则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去产能”和“去资本”的要求,意味着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必须进入第二个科学发现的层面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层面。《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体现的恰恰是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出发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以便为探索当今时代的人类命运寻找新的思想切入点。
杨愉, 李超群[5]2019年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原则与路径》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如何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新时代的主题相得益彰,以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和任务的提出就变得尤为迫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发展理念紧密相关,二者的同质性在于共同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协调各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5个方面入手,为解决社会矛盾转变提供现实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D]. 戚书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2]. “社会主义原罪论”的理论与实践批判[J]. 张卫良, 薛菁. 思想教育研究. 2019
[3].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唯物主义阐析[J]. 刘须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
[4]. 《共产党宣言》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刘珍英.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9
[5].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 杨愉, 李超群. 开发研究.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