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指导意义论文,地位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的重大意义是怎么估量也不过分的。在纪念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之际,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对于进一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第13页。)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江泽民同志也有一段科学的概括: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注:《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人民出版社,第23页。)“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第10页。)

邓小平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五大指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第13页。)

在这个涵盖面极广,内容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经济理论应该说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邓小平经济理论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深刻地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这一理论,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经济建设的战略和部署、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和精辟的阐述。可以说,邓小平经济理论涵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领域。不仅如此,邓小平经济理论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问题是贯穿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根红线,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立论基础,因此邓小平经济理论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一个核心理论问题,有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我们可以说,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理论界认为,邓小平理论有三块重要的基石。第一块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它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总体认识的一个飞跃;第二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形态和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第三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对我国经济基础的崭新认识。这三大理论就像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一样,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没有这三块基石,邓小平理论的宏伟大厦就建立不起来。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邓小平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程大体是这样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充实具体的理论内容的阶段。这期间,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等理论观点都已陆续提出;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建立体系的阶段。十三大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邓小平理论充实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等等,至此,邓小平理论的整体轮廓已经日见清晰,建立体系的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概括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基本原则。1991年7月,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集中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由以上历史过程可见,到1991年底,我们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认识成果,初步确定了这一理论的元素内容并已建立了一个尚不成熟的框架体系。其中,最不成熟的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性质的认识,在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之后长期徘徊不前,没有新的进展,没有取得真正科学的认识。换句话说,到这时为止,邓小平理论还缺少一块重要的基石,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假如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就会大为逊色,经济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同时也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第三块极其重要的基石,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完成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此,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作出了概括性的论断:“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思想方法。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69页。)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邓小平同志真正做到了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问题,作出新结论,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形成了崭新的经济理论学说。真正做到了老祖宗没有丢,又讲了许多“新话”。

在这些“新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是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

众所周知,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的社会形态时,认为商品生产将被取消,市场经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这种观念的细枝末节虽有改动,但做为整体一直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邓小平同志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成果,深刻分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据研究,自1979年至1990年,邓小平同志曾经四次明确提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结论性的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其意义具有里程碑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年,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当时,这一政治经济学还是不成熟的,缺少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性质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我们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前苏东国家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滞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照搬了苏联的经济体制并长期固守不变,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抓经济,不遵从经济规律的要求,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时期内提高不快,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果断地摈弃了传统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开创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的新局面,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最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实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是这场新的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世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企业的承包制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发明和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是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曾在阅看十四大报告送审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决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注:《邓小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4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每一个观点的提出,每一个正确论断的形成,无一不是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过程中新鲜经验的结果。实践也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丰富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的成果

进入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调整我们的对策,找准我们的位置。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新论断,为我国制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其理论意义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四大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提出了改革原有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但是,改革的道路怎么走,改革的目标在哪里,人们在改革之初并不是很清楚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著名论断,本质意义是在实践中探索正确的道路。这一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其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其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十分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结论只能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改革实践中的总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我国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纯粹的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经济模式。起初,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模式,后来深化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直至党的十四大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经济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为改革开放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六年多来,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改革方面讲,由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真正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分配制度、保障体制的具体目标都已明确,并正处在转轨的过程中。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1992年至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是1992年的2.8倍,跃居世界第七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外贸进出口达到3251亿美元,比1992年将近翻了一番;外汇储备14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由于供给猛增,困扰我国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已经不复存在,卖方市场已被买方市场所取代,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成熟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下个世纪的前十年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则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任务更加艰巨。今后,我们仍将在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继续推进改革大业,除此别无他途。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把人们的思想从“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既然是市场经济,就与当代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一般的共性。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实现不断的扩张,要求经济的联合和一体化。当代世界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第一,科技含量迅猛增长,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近年来,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就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也是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形态。第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自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就不曾囿于国界的束缚,国际贸易很早即已产生。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交通条件和通讯技术的显著改善,各国的市场经济往来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已经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已经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相互交融,完全独立的民族经济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邓小平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而中国要对外开放,要与世界经济接轨,不搞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或者在半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体制与绝大多数国家的体制有巨大的差异,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别人根本不同,无法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难以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富民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人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有时是很矛盾的。譬如,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与理论模式相抵触时,发展又让位于理论模式,如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纯粹的按劳分配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经过反复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样, 就把社会主义的目的阐述得一清二楚了,我们就可以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选择具体的经济模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最终将使我国走向繁荣富强,使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美好。其理由在于: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蕴含着强大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市场为中介的劳动的社会分工和交换。在这个体制中,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市场体系之外生产和生活,必须在社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低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标准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否则,在市场竞争中将没有立足之地。反之,将从市场上获益。这种无形的调节,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机制,它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市场经济以社会需求为直接导向,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虽说计划经济也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但是实际生产过程却直接以计划为导向。只有在计划的制定完全反映了人们的需求时,生产才能满足需要。而如前所述,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需要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为制定的计划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需求。因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不能依赖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满足社会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需求不旺市场就不活。因而市场经济模式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最有效的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中人民群众获得了极大的收益。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2090元,分别比1978 年增长了16.32倍和15.64倍。人民群众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真正体验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江泽民同志在给《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改革的实践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一旦脱离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就能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具体指导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