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人民医院1573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聚乙二醇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眼干燥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眼干燥症患者118例(23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给予4g/L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使用1g/L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照组单纯给予4g/L聚乙二醇滴眼液,用法均为每日4次,每次1滴,治疗1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自制症状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测定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S)测定,并评定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9.46±1.27)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BUT(14.67±1.42)s,SIT(10.28±0.87)mm/5min,FS评分(1.06±0.37)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7.97%高于对照组5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聚乙二醇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能够有效提高眼干燥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眼干燥症;聚乙二醇;普拉洛芬;联合治疗
眼干燥症原称干眼或角结膜干燥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泪膜稳定性下降,伴有眼部不适的临床常见疾病。也正因致病因素的复杂,使得眼干燥症成为眼科临床难治性顽疾之一。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眼干燥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加之视屏终端使用的普及,又使患者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研究表明[1],外环境的刺激导致角结膜出现炎症反应,是眼干燥症发生的关键环节。为此,本研究联合聚乙二醇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眼干燥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眼干燥症患者118例(236只眼)。诊断标准[2]:(1)泪膜破裂时间(BUT)<5s;(2)具有以下6项症状中的1项或1项以上:眼干、眼红、异物感、灼烧感、睫毛上有碎屑及晨起睁眼困难。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11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给予4g/L聚乙二醇滴眼液(美国Alcon公司,H20110412)和1g/L普拉洛芬滴眼液(山东海山,H20093827),用法均为每日4次,每次1滴,两药使用间隔10min。对照组单纯给予4g/L聚乙二醇滴眼液,每日4次,每次1滴。治疗1w后观察两组疗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P=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用药改善症状的作用强于单一用药。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97%,对照组总效率为57.63%,两组相比较x2=5.586,P=0.018,说明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眼干燥症是多种因素所致的泪膜稳定性降低而出现的眼部疾病。根据国际干眼研究组的分类,眼干燥症分为环境因素性干眼、蒸发过强型干眼及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其中环境因素是引起眼干燥症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眼干燥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可能与空气质量下降,智能手机及电脑的普及密切相关,但仍需流行病学的进一步研究。过去研究认为,外环境导致眼部细胞凋亡和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干眼的重要原因,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药物副作用大等不良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因素引起眼干的体内病理过程大致相同,即刺激眼部产生炎症因子,使炎症细胞浸润、增殖,进而影响眼表、泪腺及相关神经,最终导致泪膜结构和功能异常。同时,泪膜的长时间异常也会导致乳铁蛋白含量下降,而产生IL-1、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抑制泪液分泌,破坏泪膜结构,甚至损伤角膜。
针对眼干燥症的发病机制,本研究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一方面通过普拉洛芬的抗炎机制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利用人工泪液的特点维持泪膜的稳定。聚乙二醇是诸多人工泪液中的一种,为高分子聚乙二醇和低分子丙三醇的混合物,其可在眼表形成一持久的保护膜,有研究表明其作用效果由于玻璃酸钠,因此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作为对症治疗药物。从对照组短期疗效看,有效率达57.63%,好转率达94.1%,说明聚乙二醇人工泪液在缓解眼部不适的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更高,说明联合治疗不但能缓解症状,还具有有效的修复破裂泪膜的作用。泪膜功能的评定主要以BUT进行测量,正常值为15~45s,从治疗后两组比较情况分析,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抑制炎症的作用可以提高泪膜的稳定性,而泪膜的修复可能是由机体自身修复功能完成的,而并非药物的作用。从基础泪液分泌结果可以看出,联合用药对泪液分泌的数量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普拉洛芬解除了炎症因子对于泪腺和(或)调节泪腺功能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关,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
眼干燥症早期的主要症状是眼部不适,对视力功能不产生影响,但从角膜荧光染色可以看出,长期发展的眼干燥症会损伤角膜上皮,从而逐步影响视力。研究表明,其影响视力的主要机制是炎症破坏,因此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人工泪液就能达到既形成保护层又能去除致病因子的双重作用。这与本研究观察结论相一致,联合用药使荧光染色分值缩小,显著提高了角膜上皮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延缓视力波动的发生。虽然本研究通过对比得出联合用药的效果,但由于患者均为门诊治疗,难以控制用眼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倚,尚需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联合普拉洛芬能够有效提高眼干燥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冷远梅,蔡东梅.聚乙二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3,86(11):2351-2352.
[2] 万鹏霞,王晓然,宋亦悦,等.氯替泼诺治疗干眼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12,48(2):142-147.
论文作者:刘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
标签:干燥论文; 普拉论文; 泪液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炎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