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工业结构及地区结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新疆论文,变动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工业结构的变化及其成因
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别是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为典型特征。成功地实施了赶超战略的新兴工业国尤其如此。如日本制造业结构在短短的20年内就先后经历了以电力、钢铁为主导部门——钢铁、造船、石油化工为主导部门——汽车、家电为主导部门的几个阶段。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又从人均收入的提高为背景,研究了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下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在50~130 美元是产业结构变动频率最高的第一个时期,人均收入在220~360美元时,是产业结构变动率较高的第二个时期,人均收入在360~860美元是产业结构变动率较高的第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共同趋势是: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并且呈现速度加快的特征,特别是在人均收入达到600 美元时第二产业的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在人均收入达到360美元时, 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超过了第一、三产业。在这一阶段,第二产业或者说工业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从新疆工业发展历史和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新疆经济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实施赶超战略,尽快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缩小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1.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981年,新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50元,按当年价计算的人均GNP为265美元;1997年人均GNP为727美元。 从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均收入变化情况看,新疆应当处于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变动最快的时期,而且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应当是: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体在15∶45∶40之间,新疆二、三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这一水平。经济学家霍夫曼创立了在产业结构转换较快时期的工业内部结构的指标——霍夫曼比例,他的研究证明霍夫曼比例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是逐步下降的。新疆在1997年霍夫曼比例数为0.066。0.066的霍夫曼系数应当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发达的工业现代化国家所能接近的水平,考虑到新疆经济基本特征可以初步认为,新疆工业结构存在着畸形化趋向。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1997年与1991年相比,新疆工业的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有了明显的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从这样一个较短时期看,这个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化工业化趋势。从1990年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构成看,轻工业下降了16个百分点,重工业上升了16个百分点,证明了近几年中生产能力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重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增长快,而轻工业供给能力减小。在轻工业内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比重下降近16个百分点,与轻重工业的变化比例基本相同。可见,轻重工业之间比重的调整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萎缩为特征,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仅下降0.56个百分点,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与轻工业的比重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重工业比重增加的16个百分点却分布在加工层次不同的行业中:采掘工业增加了6.39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增加了7.36个百分点,加工工业仅增加了2.5个百分点。 可见,在我国产业轻重工业结构基本稳定的客观背景下,低层次的原材料工业和采掘工业的比重继续增大, 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增加之和达13.75 个百分点, 新疆产业结构呈现出生产由传统的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加工业向劳动对象工业明显转移,即在新疆重化工业化的同时没有出现提高加工深度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
而按当年价计算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与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业内部构成又不尽相同,按当年价计算的轻工业比重1997年比1991年下降20.26个百分点,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下降18.38个百分点,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了 20.26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增长了15.29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上升了6.4个百分点,而加工工业下降了1.5个百分点,加工工业与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构成呈反向变化。如果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反映了轻重工业供给份额的变化,那么,按当年价计算的轻重工业构成就可以部分地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比例略有上升,表明供给能力比重增加,按当年计算比例下降则反映了市场对重工业产品需求份额减少。
为了反映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具体情况,我们继续考察轻重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轻重工业内部结构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一直占据轻工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尽管从1991年起,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 但是并没有改变其在轻工业中的劣势地位。相反,按当年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 个百分点,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按当年价计算上升了3个百分点。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部门地区供需能力的偏差所导致的相对价格差异,使计算出来的工业产值不同。从供给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的产值比重减少,这是由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基本生活资料收入需求弹性小这一特征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表现。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但是我国扶持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甚至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而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又比较小,价格的上涨不影响需求量,如此,使按当年价计算的价值高于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重,反而出现上升趋势。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供给能力增加,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重也在增加,但是按当年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比重却下降,说明新疆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技术水平偏低,在国内、国际市场没有竞争能力,市场份额减小。
在重工业中加工工业的比重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减少了3 个百分点,而按当年价计算的产值比重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显然,新疆重加工工业无论供给还是市场份额都在减少,这个现象与重化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伴随状况严重背离。新疆重化工业化的同时,出现轻重加工业比重降低的倾向。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倒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尽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供给能力有所增加,加工业产值扩大,但主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扩张,其产品质量、性能与需求结构对加工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要求相差甚远,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区内对加工工业的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向国内其他市场甚至国际市场,而区内的加工工业产品在区内市场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导致产值比重下降;二是因为90年代我国的《产业政策发展纲要》,的重点是加大基础工业和原料工业的比重,国家在宏观布局上又将原材料、能源基地定位于西北部。在区域分工的格局中,新疆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产业重心低,加工业比重必然低于全国水平;在重化工业化的同时,产业结构低度化,也是这一时期不可避免的。
从新疆近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看,新疆基本建设投资按农轻重分,一直向重工业倾斜,“八五”期间重工业投资占农轻重总投资的63.5%,而重工业投资主要向采掘工业倾斜,使采掘业占16个行业投资额的41.2%。“八五”期间的投资在“九五”期间发挥着巨大作用,“九五”的头两年配套工程的基建投资水平虽然低于“八五”水平,但仍然是新疆基建投资的主体部分。具有明显倾斜特征的投资结构,必然加大采掘、原材料工业的供应能力,使得1997年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两项产值之和占工业总产值的60%,占重工业的85%以上,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的扩张必然带来加工工业的比重偏小和产业结构的低度化。按当年价计算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产值比重之和高于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重之和,说明市场对两个行业的需求增加,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中间需求在全部产业中的比重上升是符合工业化趋势的,中间需求的扩张是加工业、制造业大规模生产和大比例扩张的前提条件。中间需求增大,直接推动附加值高的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有利于升级。但是我区的中间需求的增大并没有推动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工工业比重减少。显然,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产品没有携带附加值而仅仅作为初级产品大量流向区外。
2.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增加特征
英、美、法、德、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的阶段都经历了原材料、燃料、能源工业所占比重缓慢上升,传统加工工业比重下降,机械制造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的过程。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也有类似的变化,但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不够迅速,这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变化的轨迹偏离,新疆机械工业落后的特征更为明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疆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工业结构水平。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能源原材料工业(劳动对象工业)、传统工业、制造业的比重从1980年以来,变化趋势偏离了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过程的特征。1980~1985年劳动对象工业比重下降而制造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六五”期间受“财政地方包干、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影响,各地纷纷上马附加值高的制造工业在“六五”期间发挥作用,支撑了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制造业的发展使劳动对象工业比重减少,传统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征,因此,也在自治区产业保护范围之内,新疆大农业的原料支持,维持了传统工业比重不下降,“七五”、“八五”时期,受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新疆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在劳动对象工业的投资进一步加大,想要通过增加原料能源的供给能力,以缓解加工工业规模超大的结构性矛盾,新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向原料能源工业倾斜。
采掘业与制造业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六五”1∶0.72; “七五”1∶0.58;“八五”1∶0.51;1997年1∶0.36, 制造业投资比重一直小于采掘工业,由于前期对原料、能源工业的大规模投资在“八五”完成后,原料能源瓶颈基本解除。制造工业在能源、原料供应保证条件下产值开始增长,由于国家“九五”规划中将新疆列为21世纪全国的原料、能源、化工基地,因此,采掘工业投资只增不减,与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疆制造业同时增长,石油化工由在1980年占制造业的10.6%增加到1997年占制造业的41.84%,制造业的增长石油化工功不可没, 石油化工与采掘工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双飞,必然使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没有技术创新条件下的新疆传统工业的地位弱化。与全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不同的是,在传统工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的同时机械制造工业没有出现高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的传统看,随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工业比重下降,机械工业增长是市场需求变化、人均收入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关键过程,没有机械工业的扩张,就难以实现结构的转换。因为:
第一,整个工业结构中任何一个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实际应用都是通过机械工业制造相应的机器设备而实现的,虽然新疆作为后进地区,可以直接引进各种先进设备,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个联系,但是不可能取代地区机械工业将科学技术传导到整个工业体系中去的结构性功能,因为在技术进步加快速度的条件下,机械工业会因独特的技术传导功能增加地区支柱产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大自身比重,新疆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工业不能保持优势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机械工业不发达。
第二,机械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各个部门的相互关联网络里前后关联效果却非常高,利用波及效应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作用很显著,机械工业销售给其它部门的设备会增加这些部门的供给能力,也会改变这些部门的经济供给结构,新疆工业之所以在行业分离的条件下各自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机械工业对各个部门的技术关联作用。
第三,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优势,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替的高度化进程中,只有机械工业同时兼容这三类产业的技术特征,这是当今世界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机械工业始终保持上升势头的原因,没有机械工业,产业结构的刚性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产业结构演进难度也会加大,无疑机械工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障碍。
新疆产业结构中,机械工业的比重始终很小,而且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10.5%下降到1998年的5.36%,机械工业过于弱小,不可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传导技术,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新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是不现实的。
3.新疆工业结构成因简析
除了上述机械工业不发展,新疆产业结构失去柔性外,新疆经济发展和国家对新疆的区域功能定位也对今天新疆工业结构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1)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体模式,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 以钢铁、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等与农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为主导产业,这种模式没有利用工农业之间的互动效应,是在农业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强行实行重化工业化的结果,必然使工业孤立运行。在农业滞后,农村人均收入很低的条件下,过早地发展重化工业这种资金密集型行业,推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自给自足的农业由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工业不发达,市场份额无力扩张,使扩大生产的动力减小;农业不发达,农民人均收入低对工业品特别是轻工业品的需求不足,整个农村经济对重工业的需求更无力,农业无法对工业进行资本贡献。在我区农村没有市场的工业品在区外市场更无竞争力,资本难以积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方工业发展不起来,这也是新疆农村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之一。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产品也没有市场,农业的微薄积累难以支持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扩张和升级,因此,重工业也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工业不仅不能反哺农业,脱离农业而发展,缺乏工农业之间的互动效应,而且不能与轻工业形成良性循环,其扩张也要靠剥夺农业,结果是,要发展工业就要剥夺农业,牺牲农业、不能反哺农业的工业越发展,农业就越停滞,如果扶植农业、减少农业对工业的贡献负担,工业就不能发展,所以,新疆工业的特征是,输血越多、失血越多。
(2)对新疆的原料基础和能源供给基地的定位, 也在政策上影响了新疆轻工业的发展。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央的经济政策就是优先发展东部,积极开发中部,在西部加大基础工业的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要把新疆建成国家级的能源、原料化工基地与商品棉基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中央向西部基础产业大力度投资,形成石油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的高速发展,商品棉的生产也在保护性收购价格下增大规模,虽然与之配套的东锭西移政策是推动新疆工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但不等于棉纺重点西移就可以改变新疆的产业结构。新疆已有的工业格局、经济落后、地方利益的牵制将影响棉纺与东锭西移战略的总体效应。新疆的石油开采主要是供应内地工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石油以原油、初级产品向区内供应的主要特征不会改变。因此,新疆产业结构升级不能只寄希望于石油化工的兴起,通盘考虑新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战略已势在必行。
二、新疆地区经济结构及其分析
1.地区内的产业分布特征
从新疆各地州199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新疆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水平来看,各地州三次产业结构与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平均水平的偏离度较大。1997年,新疆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67∶39.33∶34。而新疆15个地州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出26.7%的地州市有9个,占地州市总数的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7 %的有11个,占地州市总数的73.3%。第二产业产值高出39.4 %的地州市有3个,占地州市总数的2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9.2%的地州市也是3 个。新疆的首府兼中心城市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8.3%,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出34%的地州有5个,占地州市总数的33.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 %的也是5个。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州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表明新疆二、三产业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州,新疆不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总体水平低,地区差距很大,大部分地州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 这两个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达65%左右。和田、喀什、阿克苏、塔城、 伊犁5个地州的农业产值就占全区农业产值的71.46%, 除了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和我区3个石油基地所在地州,以及兵团轻工业基地石河子市以外, 其它地区的产业结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农业不仅是新疆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新疆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的有3个地州,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的是石油城克拉玛依市,第二产业比重近80%, 比全国平均水平39.4%高出1倍多。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水平最低的是喀什地区,只占GDP的8.8%,与克拉玛依市的相对偏离度达到9∶1。克拉玛依、吐鲁番、巴州3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2.6%。 乌鲁木齐、昌吉、伊犁三地州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89%。上述6个地州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80.5%, 除了巴州地处南疆外,其它5个地区均分布在北疆沿线。再从南北疆来看, 北疆9个地州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74.84%,南疆占25.16 %。因此,从总体上看,新疆工业不仅集中于少数地州,而且就片区来看,大体呈北重南轻的基本态势。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市,达60%。 这与乌鲁木齐首府城市的地位直接相关,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还是经济、交通、商品流转、金融中心。上述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乌鲁木齐的运行,加重了乌市三产的比重。但是第二产业比重很高的吐鲁番、巴州、克拉玛依3个以石油采掘、 加工为主要工业的地州市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克拉玛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今三产比重只有19.3%。说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4 个石油基地的石油工业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地方经济孤立发展,没有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新疆地区结构不平衡的成因
从第一产业来看,对新疆贡献较大的地州是伊犁、喀什、阿克苏、塔城、巴州、和田。除了巴州外,这些地州的内部产业结构均是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本地GDP的比重均在50%以上。因此, 可以说这些地州是新疆农产品的主要基地。
从统计资料来看,北疆8个地州、南疆5个地州、东疆2 个地州创造的第一产业GDP比重分别为47.15%、47.61%和5.24%, 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南北疆基本平衡。伊犁、塔城、阿克苏、喀什4 个农业地州创造了第一产业71.37%的产值。 伊犁作为对新疆农业贡献最大又因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畜产品,草料的种植面积也较大。1997年,阿克苏、喀什二地州棉花的播种面积占本地播种面积分别为:40%和39%。而全区这一指标的年均水平是27.7%。可见,不仅畜牧业和棉花是我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而且,上述地州有望成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畜产品加工基地和棉纺产品初加工基地。
从第二产业来看,南疆占20.52%,东疆占9.94%,北疆占近70 %,昌吉、伊犁、克拉玛依、乌鲁木齐4 个地州的工业产值占北疆地区工业总产值的87%。由此可见,新疆工业的主要部分虽然分布于北疆,但在北疆的分布也呈非均衡状况。博州、塔城、阿勒泰、石河子4 个地州市对全区工业的贡献仅有7.17%,说明工业集中生产的基地对相邻地州的辐射作用不足,形成地区结构的畸形化,这是产业结构低度化的表现。产生这种结构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
第一,石油工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决定了石油工业对经济趋动的能量无法向周边地州释放。克拉玛依市及准噶尔油田、吐哈油田和塔里木石油基地均属中央企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石油工业两头在外,脱离新疆地方经济而循环,如此工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波及效应。石油工业的归属关系决定了由石油开采创造的纯收入由中央有关部门统一管理,资金的运转也在石油工业内部进行。从石油工业的产业链来看,大型的、先进的而且附加值高的加工业大都分布在内地,辽宁、山东、河北、四川、甘肃等地聚集着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与这些省份相比,区域分工条件下的新疆就成了全国石油工业的原料供应地,石油工业对新疆的投资自然地向采掘业倾斜,虽然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的农副产品的需求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大部分的资金、物质基本上不对外辐射,因此,围绕石油开采的前后向关联产业,没有获得长足发展。
第二,新疆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无法与沿海、内地竞争发展相关产业。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新疆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严重匮乏成为开发技术、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80年代初,劳动力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在利益的驱动下,新疆十分有限的科技人才资源大量地流向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新疆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状况更加恶化。与沿海和内地相比,新疆在产业竞争、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实力进一步弱化。在这种条件下想依靠新疆自我积累、自力更生地优化产业结构、缩小与沿海和内地的差距是不现实的。虽然新疆曾制订过许多优惠政策,试图吸引外部的人、财、物,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又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抑制了投资冲动。如果没有国家级的大力度的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新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状态还会进一步恶化。
第三,石油开采业的发展难以拉动新疆制造业的增长。采掘工业是工业生产链上的最上游产业,它的后向联系的主要内容就是设备的投入。由于石油开采设备的生产本身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新疆的制造业无法与内地甚至国外厂商竞争向石油企业提供设备,中央企业的特殊性又减少了石油开采、加工设备调入新疆的障碍。随着石油工业规模的扩张,原油作为原料大量调出,生产设备大量调入。石油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也没有起到产业群中发动机的作用,新疆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比重在1980~1991年中仅增长了4 个百分点,特别是机械工业还下降了5个百分点。 劳动对象工业却持续增长,石油工业没有拉动制造业的增长,不仅使新疆的比较利益下降,而且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状况,产生结构的低变化,重心过低的石油工业无法对周围地州产生辐射作用。
标签:轻工业论文; 工业总产值论文; 人均收入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重工业论文; 机械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