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前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等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1)01-0021-05
中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基本发展模式,决定着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的龙头地位,它的发展模式还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和决定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走势。
一、大众化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发展模式
本文所讲的高等教育模式指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模式。笔者认为,从解决现实和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观点出发,在21世纪初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大众化模式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发展采取大众化模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1.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模式。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和资金、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必备的三个关键因素,三者必具其一。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金都是贫乏和不足的,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就是培养数量巨大,质量标准多样化的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正可以解决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问题。2.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模式。中国老百姓渴望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层次教育。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这种需求更进一步演变成每个家庭除生存之外的第一消费费求。只有采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才能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3.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模式。4.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需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模式。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只能使很小比例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就成了无奈的“合理选择”,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给尽可能多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教育链条环境。5.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模式。大众化发展模式的高等教育与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质量标准从单纯的学术专业水平标准变成了社会适应性标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多样化,不再把培养学术精英作为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大众化模式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6.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模式。构建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除了要发展传统学术研究型的大学以外,还必须考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综合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合理配备,而这正是大众化模式所要大力倡导的。
二、大众化模式和普及化模式——区域高等教育基本发展模式
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公共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实际。在发展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时,一味强求各地必须齐步走的同一水平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如果不顾实际,片面强调人人机会均等的所谓公平,就会像过去我们不分历史阶段,不看发展现实条件,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必须消除贫富差别、实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一样,其结果是贫富消除了,但不是达到了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困。基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实施大众化的基本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应该是大众化和普及化两种模式。
根据具体情况,2005-2010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型大城市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010-2015年,武汉、广州、西安、重庆、天津、沈阳等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也可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江苏、浙江等现在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底线的省份经过10年的发展也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他省区在5-10年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2010年后,一部分地区应该以高等教育普及化模式统筹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部分地区则应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统筹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所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模式和普及化模式除了要遵循世界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原则外,在21世纪初叶,还要特别注意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要重点解决好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模化问题
没有相当的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命题根本不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更是无从谈起。在21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规模化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个核心取向。这种规模化包括3个层面:1.高等教育的规模化。2.高等学校的规模化。3.学科专业的规模化。由于本文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宏观发展问题,下面仅就高等教育的规模化问题进行探讨。
从全国范围来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左右。按此要求,根据全国人口变动1%及1‰抽样调查数据,并依据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测算,届时全国18-22岁人口的基数约为1.1亿,宽口径高等教育在校生至少应当达到1653万人。而200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为1100万人,其中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862万人,研究生在校生29万人。要顺利实现到2010年全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任务相当艰巨(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102页。)。
1990-1998年,全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平均增长率为6.6%,同期研究生平均增长9.95%,两项合计,年均增长率为6.7%。1999年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生校生达到413.4万人,比上年增长21.3%。1999年,我国按宽口径计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5%。如果以1999年高等教育宽口径在校生为起点,以后11年每年应当递增5-6%;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的年增长率可掌握在7%左右,略高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增长水平,即可达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103页。)。
从区域发展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可望在今后5-10内率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以上。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规划,到2005年,首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由现在的48万人增加到80万人。其中研究生达到12万人,本科生达到36万人,高职专科生达到36万人。届时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突破50%,可以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0年,北京将率先构建起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初步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为开放式的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中心之一。上海教委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6%。(注:《解放日报》,2000年10月8日。)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再经过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的发展,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按照《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要求,2005年,深圳全日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2010年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按照《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00-2020年)》要求,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0%,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0万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全日制在校生达到66万人,研究生占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0%以上。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全日制在校生达到80万人。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明显、功能齐全、质量较高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在校生总规模达到80-100万人。(注:袁相碗、葛锁网等:《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报告》。)根据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些目标肯定会提前达到。
(二)综合化问题
在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模式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普及化模式过程中,在注重规模化数量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逐渐构建起综合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理配备,中央办和地方办、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综合化将是发展中需要格外重视的问题。
1.综合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日本从五十年代,英国从六十年代,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在一二十年来都在大规模进行综合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及大学群的建设。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可以优化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大学资源运用效率,形成教育的规模经济。二是大学在综合发展下,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讲求多元智慧及多元能力培养的条件下,应特别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综合化问题。三是通过整合,可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造知名学府。
2.综合化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全面进入国际大市场进行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综合化问题,即综合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大学群的建设尤为必要。因为通过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大学群的建设,可以较好地解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和高科技的综合化发展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综合化对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原有弊端具有特别意义。从1992年起,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以合并为主要方式的管理体制改革。截止到2000年5月,已有450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19所,成人高等学校131所)合并组建为18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1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普通高等学校净减138所,成人高等学校净减124所。这次合并被称为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院校大调整。这次合并的主旨就是为了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单科性的行业高校过多、专业设置严重重复、校均规模过小的问题,力求建立起符合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也就是解决高等学校的综合化问题。
4.高等教育综合化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进行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综合大学、多科性大学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扩大高等学校的校均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但其根本动因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综合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既专又博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是文理交叉、理工融合、易于生长新兴和边缘学科的多学科的集合体。因此,高等教育的综合化正是适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的内在逻辑需求。
(三)社区化问题
人类发展指标(Haman DevelopmentIndex,简称,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对各国和地区发展水平进行衡量的权威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分为高人类发展指标、中人类发展指标和低人类发展指标。
对于处于高人类发展指标地区和部分发展后劲很足的中人类发展指标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在注重高等教育整体数量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高等教育品质的提高。其中社区化问题应是今后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社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要为社区经济发展培养各类职业性、应用性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通过社区学院的发展,创建一个崇尚文明、崇尚科学、遵守法度的校园文化,以此引导社区文化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和文明素质,在整体上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双重功能。
在北京为例,北京已在全国实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先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按照规划要求,到2010年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实现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率先构建起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进入学习化社会。(注:吴岩:《实施首都教育先导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为此,本文笔者提出了在北京实施教育先导发展战略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写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实施教育先导发展战略,就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讲,就是要将首都高等教育作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作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要支柱,动员全社会力量,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紧紧把握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核心要素,以高质量的首都高等教育带动、促进和支撑首都经济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现,保持首都经济常胜不衰的可持续发展;就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讲,就是要大力提升首都公民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政治素质,营造高品位的首都人文环境,使北京成为全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首善之区。
上海自1994年率先建立全国第一所社区学院——金山社区学院以来,至今全市已发展到10所(包括社区性学院和已批准筹建的社区学院)。这是一种区别于我国过去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由区县政府为主投资,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主要面向本区县招生,提供学历文凭为主的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社区建设所需的各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注:陈国良、祈福良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四)民营化问题
民营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普遍做法。高等教育民营化应包括三个方面含义:1.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在知识型社会中,高等教育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日益走向经济生活的中心。不能把教育尤其不能把高等教育仅仅看作是国家的公共福利事业,高等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基础性、先导性的知识产业。2.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或投资者、经营者应是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作为产业不能仅仅由政府作为举办者、办学者或投资者、经营者,公立、私立(民办)、混合制高等学校都应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法律上不存在谁是谁的补充问题。3.传统意义上的公立高等学校模式将解体。一是学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程度的加深使“国拨经费”不再作为唯一的或主体投资;二是公立学校内部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民营二级学院。
尽管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产业是否存在还存有较大分歧,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这并没有影响教育产业在实践中的发展。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苏等许多省市都在其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文件中把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教育产业已成为一种实践。而高等学校的民营化不仅表现在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上,而且在一向被认为由中央政府包办的处于中国高等教育龙头地位的北大、清华,民营化的动作也非常之大。这两所国立大学由于对国拨经费高于其它高等学校数倍至十数倍的投入仍感远远不够,日前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30亿元和15亿元的合同用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0所国内著名大学与湘财证券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注:中国教育热线,《中国教育网》,2000年9月17日。)希望以企业的高强度投入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由海南省政府、海南电视大学、海南农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股份制高等学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9月正式开学。(注:中国教育热线,《中国教育网》,2000年9月30日。)民办二级学院已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地的许多公立高等学校中进行实践。目前,上海高等学校创办的民营二级学院有20余个。它们大都依托具有较高声誉和水平的普通高校,同时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学费收入、各种非政府渠道资金投入,以及通过其它金融筹资(包括设立学校基金、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等)成为其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注:陈国良、祈福良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即使对于像美国、日本这样最发达国家,民营化仍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而对于中国来讲,是穷国办教育。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来发展高等教育实践已证明是不行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主权等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敢于突破和修改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行政策,尽快出台能够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民办教育法》,对于各地发展势头很猛的中外合作办学、民营二级学院等改革实践活动,制定积极支持、扶持、引导,而不是限制、反对的政策。
(五)理念化问题
高等教育理念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给予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理念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当前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适切性、质量、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至今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纵观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严复、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等著名校长,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理念,归纳起来有:教育强国、开启民智;倡西学、重实业;诸育和谐;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昌明学术,倚重研究;端赖大师,教授治校;允公允能;民主办学;学术自由;广育英才;诚勤求是,等等。(注:韩延明:《中国近现代名校长大学理念探要》,《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著名大学校长大都留学欧美,他们的大学理念都深深烙有西方大学理念的印记。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和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模式。突破只是介绍、翻译、模仿外国的所谓从属理论、从属理念、从属模式的束缚,创建世界性和民族性兼备的21世纪中国模式的高等教育。
标签:高等学校论文; 北京的大学论文; 大学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毛入学率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