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式的演进对国家审计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模式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模式的演进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背景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并进行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之间的核对,以此判定被审计对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审计的方法主要是详查法,力图通过大量的凭证审核来发现问题。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就是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简化其审计程序。在这种审计模式下,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方法逐渐取代了对财务资料漫无目的的详查或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后半期,由于企业管理舞弊的普遍出现,使得制度导向审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众多事实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即使是设计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等原因造成控制失效;内部控制可能因环境改变而控制效果下降,无法自动地针对未来作出防范;更重要的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因员工的串通舞弊而形同虚设,特别是由于内部人控制它无法制约最高管理层的行为,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超越控制的限制。如果企业管理层存在舞弊造假行为时,他们会利用其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定权与操作权,刻意地掩盖其舞弊造假的迹象,蒙蔽和利用注册会计师,使他们在审计报告中出具错误的审计意见。在上述状况下,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舞弊造假行为。正是基于这种管理舞弊的盛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现状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2年12月还公布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七个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些准则(包括修订)已经生效。这表明,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进,致使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全面贯穿于审计准则之中。
除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已开始将风险导向引入内部审计理论及事务。
在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认识的阶段,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更为关注一些,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已经尝试着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但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看,仍处于遵循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但可以肯定地说,在不远的将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已是必然。
那么我国国家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就国家审计的现有相关规则制度来看,国家审计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作为国家审计,肩负着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经济监督职能、对政府执行公共权利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的全面监督等使命,只有不断保持自身审计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才能更好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所以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国家审计也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并努力吸收其成熟且先进的技术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完善我国国家审计技术方法的启示
(一)审计理念的变革。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内控制度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现代审计方法将大量的审计时间安排在审前调查、行业业绩评价、风险区域的识别及评估等环节,从而避免了审计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及片面性,并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具体审计程序个性化。具体项目审计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风险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资产结构,以及不同的审计目的,编制各自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以使得制定的审计程序更为有效。在实施审计工作之前,经过仔细深入地调查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的项目制定相应地详细审计方案是十分必要的。严谨细致的审计方案犹如一套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只要认真执行,就能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审计报告。
(三)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诸如经营环境、行业特征、相关产业政策等非财务资料或数据进行分析。
(四)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并做到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
(五)审计人员专业知识重心转移。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方法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精准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迅速识别风险的能力,必须要熟练掌握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持续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后续教育。
(六)由依赖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提供审计信息和向一般人员及外部人员扩散。审计人员将眼光转向一般人员,向一般人员了解管理层的情况。此外,发挥内查外调的优势,积极向关联单位询问。审计人员将更多依赖业内人员和专业咨询人员的看法,补充自己的审计专业判断。
(七)根据国家审计的特点,充分吸收现代审计业已成熟的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的准则体系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从根本上防止审计工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标签: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注册会计师论文; 风险评估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