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产大豆面临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产大豆的尴尬
近年来,进口大豆不断增加,从2000~2001年度的1325万吨增加到2005~2006年度的2850万吨(注: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国的作物年度指当年10月至次年9月。),年均增长16.6%。进口大豆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国内豆油和豆粕消费量的不断增长,但是,在进口大豆春风得意的同时,国产大豆却面临着寒冷的侵袭,2004年大豆价格涨到历史高点后就一路下滑,2006年的大豆价格一直低迷,在黑龙江很多地区,大豆价格跌破1元/斤,而1元/斤已接近大豆的种植成本,豆农不愿出手,新豆上市,尚有不少陈豆压在手里。
与此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内资大豆加工企业不断倒闭或被外资收购,从农民到企业,从媒体到学者,都给予了中国大豆产业高度关注。那么,造成国产大豆尴尬处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如部分企业指称的与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没落相关?只有搞清这些问题,对于解决国产大豆卖难,保护农民利益问题才能有所帮助。
二、容易混淆的问题
当前,国内理论和实务界对国产大豆面临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式微和国产大豆卖难并列为中国大豆产业危机两大表现,并据此提出很多意见。其中有两种值得商榷的逻辑。
有一种逻辑认为,外资企业不加工国产大豆,加工国产大豆的是内资企业,内资企业垮了,国产大豆就没人收了,大豆价格就起不来,农民卖豆难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因此,保护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就是保护豆农利益,就是保护中国大豆产业。这种逻辑的错误之处是:
第一,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大批倒闭或被并购的主要原因是内资企业的产业链条过于单一,经营理念不如外资企业。
图1 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大豆产业链条图
大豆产业链条主要有四大环节:大豆种植环节、收购储存环节、国际国内贸易环节、大豆加工环节(见图1)。很多跨国粮商已经渗透了大豆产业链条的所有环节,实现了产业垂直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因此,如果某个环节出问题了,他们也不会遭受重大损失,毕竟“东边不亮西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但是,绝大多数内资大豆相关企业基本;都是专注于大豆产业的某个环节;尤其是大豆加工企业,从其名字即能看出,产业链条太短,能获得的利润只有大豆加工利润,“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大豆加工利润消失,它们只能亏损,亏损严重的只能破产,或被兼并。
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大批没落的直接原因是2003、2004年的大豆“地震”,造成这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和外资企业相比,很多内资企业不注意防范风险,赌博心态较重,在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高位点价后,没有做相应的卖出套期保值(short hedging),规避价格下跌风险,在价格暴跌后,企业只能遭受损失。
如何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将内资企业的困境和大豆产业困境捆绑在一起,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不免混淆视听,这些企业也有绑架中国大豆产业的嫌疑。不能因为这些部分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在这轮风波中倒闭就加以保护,照此逻辑,国内没有一个产业不需要保护。
第二,国产大豆卖难和内资大豆加工企业没落没有必然联系。
豆农的利益固然需要保护,但是,这和保护内资大豆加工企业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大豆需求量巨大,国内大豆全部进入市场流通,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什么没人愿意要国产大豆?外资企业不是天生只采购进口大豆,在同等条件下,国产大豆的价格如果低于进口大豆,外资企业也会采购国产大豆。笔者在大连超市调查时已经发现金龙鱼牌(新加坡郭氏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持品牌)非转基因大豆油,这些豆油的加工原料都是国产大豆。国产大豆卖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国产大豆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这种竞争力既包括成本、品质,又包括政策软环境竞争。国产大豆卖难问题将在下文详细论述,只有将国产大豆卖难的问题研究清楚,提出真正保护豆农利益的政策建议才有可能。
即使只有内资企业收购国产大豆,保护内资企业和保护豆农利益也不可相提并论。加工大豆的内资企业不等同于加工国产大豆的内资企业,在大豆“地震”前,国内大型的大豆加工企业大多数是既加工国产大豆,又加工进口大豆。大批内资企业的垮台是因为定购了或采购了高价的进口大豆而惨遭损失,这样,只加工进口大豆的内资企业受到冲击,既加工国产大豆又加工进口的大豆的内资企业也受到冲击。对于那些只加工进口大豆的内资企业,和豆农的利益没有关系。
还有一种逻辑认为,外资企业将大豆高价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造成中国压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以及中国本土大豆的滞销。这种逻辑值得商榷之处在于,如果跨国粮商将高价大豆卖给中国企业,由于其不能垄断所有的大豆贸易,势必提高国内市场的大豆价格,国产大豆价格应该水涨船高,这显然与事实相悖。而且,这种逻辑常常还自相矛盾地认为美国大豆竞争力比较强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巨额补贴,这才导致大豆进口。
三、国产大豆卖难原因探析
国产大豆卖难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是市场给出的价格太低,老百姓不愿出手。本文采用基本的经济学供求原理来分析国产大豆价格低迷的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国产大豆困境的政策建议。
(一)国产大豆卖难问题主要原因是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在榨油上的高度替代性
1、国产大豆供求平衡分析
国产大豆的市场价格高低由国产大豆的供给和对国产大豆的需求共同决定,价格低迷不是供给多了,就是需求少了,或者是二者共同造成,下面分别分析。
国产大豆的供给主要由库存和新增产量组成(这里暂不考虑库存),近年来,国产大豆的市场供应量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1600万吨左右(见表1),可见,国产大豆价格低迷与国产大豆的供给无关,不是因为国产大豆多了,据此推断,国产大豆价格低迷主要原因是对国产大豆的需求出了问题,那么,国产大豆的需求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
表1 2001/2002~2005/2006年国产大豆生产及消费情况表
注:(1)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单位为千吨;(3)中国大豆作物年度为当年10月至次年9月。
对国产大豆的需求分为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国际需求主要是出口,国内需求又可细分为3部分:种用、食用及工业消费、榨油用。
种用大豆的需求量占总产量的比例极小,在5%左右(见表1),可忽略不计。出口大豆主要用于食用,与种用大豆相比,出口大豆的量更小,其需求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只有2%,这几年的变化不大(见表1),也可忽略不计。食用及工业消费大豆的需求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40%多,且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见表1),随着收入的上升,食用大豆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但是这种上升缓慢,食用大豆目前还没有替代品,因此,这些年对食用大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国产大豆价格低迷和食用大豆的需求变化影响不大。
国产大豆在满足了种用、食用、出口的需求后,还剩余接近50%(见表1),只能用来榨油。大豆加工后的产品主要是豆粕和豆油,国内对豆油和豆粕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大豆的价格却很低,这一切都是国产大豆的替代品——进口大豆惹的祸。
2.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性分析
对大豆的需求其实是对豆粕和豆油的需求,因此分析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性问题转化为分析进口大豆所产豆粕和豆油对国产大豆所产豆粕和豆油的需求。
进口大豆所产豆粕对国产大豆所产豆粕替代性极强,因为二者的粗蛋白含量基本一致,基本都在43%,甚至进口大豆所产豆粕的蛋白要高于国产大豆所产豆粕,且国家对豆粕是否是转基因不要求标注,饲料商在采购时对二者一般不加区分。
国产大豆所产豆油和进口大豆所产豆油的主要区别是国产大豆油是非转基因的,而进口大豆油是转基因的,二者能否相互替代的根本在于消费者在采购时对此区别的关注程度。笔者在大连沃尔玛超市调研时,营业员告知:现在顾客在选购大豆油时,收入高的一般看牌子,经常做广告的,牌子比较响的,卖的就比较好;收入低的一般看价格,他们认为只要没有毒吃不死人就行,对是否转基因不太关注,最近这段时间,报纸上经常有一些关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报道,不少顾客在选购豆油时会问一问是不是非转基因的,但在购买时不少人还是根据价格或牌子进行选择,或者是不细看,比如在采购花生调和油时,他们宁般认为“××”牌花生油都是国产花生榨的,不是转基因,但是对于调和油中加入的转基因豆油、菜籽油等一般不关注;笔者在调研时观察顾客在选购豆油时的心态和营业员所说基本相符。而且,非转基因豆油一般比转基因豆油贵0.7元/升左右(注:以金龙鱼为例,5升装转基因豆油是36.5元,而5升装非转基因豆油是40元,其他的比如5升装九三牌非转基因豆油价格是39.5元,而同样的5升装日清牌和元宝牌转基因大豆油都是35.9元。),很多顾客在选购时选择了转基因豆油,说明消费者对非转基因的认识还是不够,对这价差不愿买单。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转基因豆油对非转基因豆油,或者进口大豆所产豆油对国产大豆所产豆油的替代性较强(注:其实,进口大豆中也有非转基因大豆,但是,如果以非转基因申报入境,在出入境检验时,只要发现一颗转基因大豆就会影响整批大豆的进口,因此,企业一般为了方便起见,即以转基因名义入境。)。国产大豆的产品中唯一的这点优势得不到消费者认同,在榨油这一用途上,国产大豆受到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性很强。
(二)国产大豆竞争力较弱的非成本原因
既然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替代性很强,根据供求规律,国产大豆价格低迷的原因在于进口大豆的大量进口,使得国产大豆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与国产大豆的供给曲线相交之后,得出一个较低的均衡价格。因此,国产大豆价格低迷问题可以转化为国产大豆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问题。这里,既有成本上的原因(榨油用大豆最终的采购者是油厂,因此,这里所说的成本是指油厂的进厂成本,而不是简单的种植成本),也有非成本原因,下面分别分析:
从市场价格来看,进口大豆一直高于国产大豆,进口大豆进厂价比国产大豆进厂价一般高出80~140元/吨,均值为110元/吨(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计算。)。进口大豆进厂价和国产大豆进厂价的差异主要由二者的含油率差异引起。国产大豆的出油率,因此进口大豆低2个百分点,以豆油5500元/吨计算,差价为110元左右,因此,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在出油上的差异可以用二者价格上的差异解释。因此,排除含油率差异因素,市场给出的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是一致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国产大豆的含油率提高的话,国产大豆的售价可以相应提高。下面的任务是解释在市场价格一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油厂不愿使用国产大豆而转向进口大豆?原因主要有两条:
1.国产大豆品质不均一,不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品种混杂,含油、形状均不统一,杂质较多,而油厂作为工业化生产的单位,其榨油设备基本都是进口,对原料品质的均一性要求很高,而且,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全部以国产大豆为加工原料,如果加工国产大豆需要频繁的调整加工设备,增加企业的成本。
2.税收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限于下列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一)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二)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第二条规定,粮食类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3%。2002年之前,粮食类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率为10%;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颁布了财税(2002)1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随后,又在当年7月份颁布了财税(2002)10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的通知》(财税[2002]12号)的规定依13%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因此,以油厂采购国产大豆为例,企业能够抵扣进项税只有3种情况,采购一般纳税人的大豆、采购小规模纳税人的大豆、采购农民自己的大豆。
表2 农民不同卖粮方式比较
第一种方式:卖给农村经纪人
第二种:自己雇车、雇人送到大收购点
运输工具 农用运输车,按5吨/车计
雇车费50元/车
油费 50元/车(按往返40公里计)
利差 1.5分/斤
人力费8元/吨
总费用140元/吨
每斤费用 1.4分/斤
注:根据笔者在黑龙江省克东县调研整理。
但是,油厂原料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很多农村经纪人从农民手里收购大豆,然后转手卖给油厂。限于成本原因,加工企业不可能到处布点收购大豆,只能布少数的点,其收购点的收购半径一般在200公里左右,大多数农民不可能直接把大豆送到加工企业‘因为农村经纪人的利差每斤大豆大概是1.5分,而农民如果自己雇车把大豆送到加工企业,雇车、请人帮工的成本与农村经纪人的利差基本相当(见表2),如果路上遇到设点查车,发生罚款、扣车等事件,成本会更高,农民一算账,觉得还是卖给农村经纪人比较合算,农村经纪人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油厂收购的大豆很大部分就来源于此。这些农村经纪人大多数季节性经营的农民大户,挣的利差很小,不可能到工商去登记,在税务眼里,就成了“无证经营”,油厂不得不采购他们送来的大豆,但又担心落上漏税的罪名。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5月发出国税函(2005)54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农产品增值税抵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企业收购农产品的增值税抵扣问题严加监管,采购国产大豆面临的增值税抵扣难问题进一步凸现。而进口大豆的海关完税证明上已经注明增值税税额,企业非常方便,因此,国产大豆增值税管理上的这一规定,使得即使在价格同样的情况下,企业也愿意使用进口大豆,减少了税收上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
表3 2000~2004年中美两国大豆生产成本比较
总生产 单产每蒲式 斤粮
成本
耳成本 成本
美国
254.141/394.6 6.2 0.91
2000年
中国
215.24
242.4 0.89
美国
264.08
43/413.9 6.140.9
2001年
中国
217.58
237.2 0.92
美国
232
40/385.0 5.8 0.85
2002年
中国
237.27
267.2 0.89
美国
238.49
36/346.5 6.7 0.98
2003年
中国
254.65239.8 1.11
美国
249.01
45/433.1 5.5 0.81
2004年
中国
253.05
260.4 1.06
美国
263.75
43.3/416.7
6.090.9
中国
270.54
264.4 1.02
注:(1)美国2000~2004年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网站(www.ers.usda.gov),2005年数据为预测值,成本数据来源同前,单产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统计局网站(www.nass.usda.gov),中国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主编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2)总生产成本单位美国为美元/英亩,中国为元/亩,单产数据美国两个数据前一个单位为蒲式耳/英亩,后一个单位为斤/亩,中国为斤/亩,每蒲式耳成本单位为美元/蒲式耳,斤粮成本单位为元/斤;(3)1蒲式耳大豆≈54.44斤大豆,1英亩=6.0720亩,汇率按1美元=8人民币元计算。
(三)国产大豆竞争力较弱的成本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产大豆成本降低,油厂才愿意使用国产大豆。但是国产大豆的进广成本要高于进口大豆,这也是非转基因豆油价格高于转基因豆油的原因。大豆进厂成本包括大豆的种植成本、运输成本、资金成本。
1.种植成本
表4 黑龙江农垦某农场2005~2006年
大豆种植成本
2005年 2006年
种子 13.95
16
化肥 28.530
农药 12.520
机械作业费64.575
农膜
0
O
晒场费 0
2
人工费 8
15
其他费用
8
9
直接成本合计 135.45 167
连队对农户利费130 132
总成本265.45 299
注:资料来源为笔者在该农场调研所得,单位均为元/亩。
世界上四大大豆主产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限于数据原因,这里仅比较中美两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已经明显高于美国,每斤大豆要高出1角钱以上(见表3)。且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大豆的单产水平比中国高60%左右,两国土地单产存在较大差距。
2006年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部分成本呈上升趋势,据笔者在黑龙江调研的数据,2006年黑龙江大豆的种植成本地方一般为4000~4200元/公顷,按每公顷产4200斤计算,大豆的种植成本为0.95~1.00元/斤,农场种植成本为4500元/公顷左右,按每公顷产4500大豆计算,大豆的种植成本为1.00元/斤,表4为农垦某农场的2005年和2006年的大豆种植成本比较。
而据美国农业部2001年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的生产成本又低于美国(见表5),主要是南美的土地成本低廉,特别是巴西,南美的生产成本比中国更低。
近年来美国的大豆生产成本基本稳定,南美的大豆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是可变成本(运营成本)增加,以美国和巴西的巴拉那和马托·格罗索的可变成本进行比较,从2001/2002年~2002/2006年,巴西巴拉那大豆可变成本每亩地增加100元,马托·格罗索增加120元(见表6),巴西产量按照英亩40蒲式耳(折合为360斤/亩)计算,每斤大豆增加成本0.28~0.33元,对照巴西1998/1999年大豆种植成本,巴西巴拉那和马托·格罗索大豆斤粮成本大致为0.90元/斤左右,和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基本持平,依然低于中国。
表5 美国和阿根廷、巴西大豆1998~1999年度生产成本比较
美国巴西巴西 阿根廷
项目中心地带 巴拉那 马托·格罗索 布宜诺斯艾利斯
总生产成本 234.91 172.09 162.08
198.76
其中:土地成本 87.96
14.28 5.84 62.72
单产46
41.35 41.6550.6
每蒲式耳总成本 5.114.16
3.89 3.92
斤粮成本0.750.61
0.57 0.58
注:(1)资料来源:Randall等,2001。(2)生产成本单位为美元/英亩,单产单位为蒲式耳/英亩,每蒲式耳总成本单位为美元/蒲式耳,斤粮成本单位为人民币元/斤,1蒲式耳大豆≈54.44斤大豆,汇率按1美元=8人民币元计算。
表6 美国和巴西大豆种植可变成本比较
注:(1)资料来源:美国资料来源于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网站(www.ers.usda.gov),巴西数据来源于AndréPessa,2006。(2)除特殊注明外,单位均为美元/英亩,1英亩=6.0720亩,汇率按1美元=8人民币元计算。
2.运输成本
运输瓶颈一直是制约东北大豆外运的主要障碍,“请车费”成为心照不宣的事情,每年运输紧张时,特别是春节前后,“请车费”大涨,一个车皮甚至高达6000元,按一个车皮60吨计算,每吨增加成本100元。笔者今年5月份在黑龙江调研时,有现货企业称,“请车费”原本没有,为近年来新出现。这些成本的增加徒增国产大豆的成本,在油厂进厂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压缩了大豆的采购成本。
而且,笔者在黑龙江调研时,有现货企业反映,铁路局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撤销了很多小站,让客户把货物达到于些较大的车站统一发运,这样;小站到大站之间的这段距离由短途运输来解决,一般是汽运,距离长短不等,这些短途运输如果使用铁路运输,由于增加的短途运输在铁路全部运输距离中所占比例很小,企业增加的运输成本很低,增加短途汽运后,企业每吨大豆增加成本10~20元不等,进一步压低了大豆的采购价格。
有种观点认为大豆行业的竞争起跑线在沿海,以东北大豆为例,国产大豆的入库成本高于企业进口大豆到港后的入库费用,东北大豆要卖到沿海地区,还需增加东北到沿海的运输费。这种观点恰恰反过来说明进口大豆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因为进口大豆需要从美国或南美运到中国港口,仅比较海运费即可窥其一斑。以广东泊厂采购大豆为例进行比较,从美国港口到中国港口;大豆的海运费大致为50美元/吨(注:见大连商品交易所网站(www.dce.com.cn)“海外市场信息”栏目。),折合为400元/吨,大连北良港到广东蛇口港运费为大致为110元/吨(注:大连北良港到广东蛇口港和黄埔港、福建漳州港和福州港的大船运费为85元/吨左右,主要用于玉米运输,但由于大豆的物流量较小,且大多以包粮运输,故大豆运输一般使用小船,每吨运费需达到110多元。),每吨相差290元,即使抵消掉进口大豆因含油率比中国高的110元/吨差价,每吨还差180元,而美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200元/吨(0.10元/斤,见表3),其成本优势支付运费差异绰绰有余。
3.资金成本
以九三油脂为例,企业为保证生产的持续性,必须一次性储备—个榨期的原料,平均储备时间为6个月,因此,流动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两次,按现行贷款利率计算,每加工1吨大豆,需支付银行贷款利息70元左右,而在加工进口大豆的企业,利用国际信用,加工一船进一船,年资金周转率可以达到8次以上,每加工1吨大豆财务成本20元足够,两者相差50元左右(田仁礼,2006)。
表7 中国巴西、日本、美国、韩国人均大豆日消费量比较
项目
中国
巴西 日本 美国 韩国
人均国民总收入 1500
3000 37050 4144014040
人均大豆日消费量
39.17 63.3 55.52 69.8 68.89
中国人均大豆日消 61.90%70.60%56.10%
56.90%
费量占他国比例
注:(1)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www.worldbank.org),人均大豆日消费基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www.Fao.org);(2)人均国民总收入单位为美元,人均大豆日消费量单位为克,均为2004年数据。
国产大豆高于进口大豆的上述成本,市场是不承认的,在进口大豆降低价格时,根据价格的交叉弹性可知,会对国产大豆产生替代效应。市场对国产大豆的需求降低,国产大豆也只有降价才得以销售,而价格在降到国产大豆的成本时,国产大豆已经没有降价空间,农民也不会愿意出售,在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尚且不愿意使用国产大豆,更何况进口大豆的价格可以降到国产大豆的成本之下呢?
四、解决国产大豆困境的政策建议
(一)在不具替代性领域,扩大市场销售,主要做出口文章,减少油用量
从大豆的供求平衡表分析,出口所占比例还很小,而且,国外,特别是欧盟和韩日等发达国家,对非转基因食品比较认同,因此,应该扩大食用豆的比例,减少油用豆的比例,减少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竞争,避其锋芒。国内市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短期内要扩大食用豆的消费量,难度较大,主要应该做出口文章,大力开拓发达国家市场。
长期来看,食用大豆的消费增长空间还较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中国和美国、日本、韩国、巴西这样的国家相比,人均大豆的消费量只占这些国家的60%左右(见表7),中国的人均收入与这些国家相差很大,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食用大豆的消费量也将随之增长,如果食用大豆的人均消费量上升60%~80%,加上种用和出口,国产大豆的榨油用量将很小,与进口大豆竞争问题将不再突出。
(二)在可替代性领域,政府综合采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大力实施差异化战略,打响非转基因品牌
国产大豆的可替代性领域,主要是油用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降低可替代性,并总体提升国产大豆的竞争能力。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主要有3种:总成本领先(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专一化(focus)。简单理解就是做的和别人不一样,不一样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不一样,即差异化;二是另辟蹊径,开发不同的市场,即专一化,如果做不到不一样,就只能靠降低成本了,即总成本领先。国产大豆无望做到总成本领先,只能靠降低成本,尽量缩小差距,大豆和大豆油是所有人都必须吃的,实行专一化战略也不是很合适,只有差异化战略才是最适合中国大豆的竞争战略。
第一,财政政策。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推广高油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品种,提高大豆单产;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借助新农村建设东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将解决东北运输瓶颈作为财政资金的一个重要投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寻租问题,降低运输成本。
第二,税收政策。对于收购国产大豆的企业,对于送货到厂或到收购点的个人,只要能拿出身份证明,应该都准予抵扣增值税,不要规定只有农民个人销售自产粮食才能抵扣。对于农民经纪人漏税或者有的企业以个人名义卖豆,可以根据收购点的资料和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信贷政策。将收购国产大豆的企业纳入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降低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的成本。
第四,中国大豆最大的优势是非转基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做大做足非转基因文章。
政府统一推介。从政府层面,制定统一的非转基因推广计划,彻底将非转基因打造成中国大豆的品牌。同时,对于转基因豆油冒充非转基因豆油的行为,严加查处。
在宣传非转基因的同时,不要限制企业宣传非转基因。笔者在调研时,曾有一家国内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声称,在一次博览会上,该企业挂出宣传非转基因的广告牌,对转基因豆油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描述,被主管的政府部门领导看到了,当场要求撤下。政府的这种干预没有必要,如果有人起诉该企业也是企业间的纠纷,和政府无关。这也涉及到正确合理利用贸易政策问题。国家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3个《办法》的目的,是促进公平竞争,而不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不要怕产生贸易摩擦,更不要怕企业告状。作为政府,承担着促进公平竞争的重任,应理直气壮地执行《转基因条例》。
(三)给油厂的建议
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但是,效果不明显。虽然推广了高油、高蛋白大豆,但是,农民都混种混收,没有将优质大豆分离出来。其实,造成这一局面的不是农民。要想让农民分种分收,必须用市场价格杠杆来指挥。以高油大豆为例,在农民种植高油大豆时,因为国家只是对高油大豆进行补贴,农民分散种植,形不成规模,在销售时没有谈判能力,只能将高油大豆按照普通大豆价格出售。经过多次博弈后,农民认为分收已经没有意义,于是就混种混收,可以说,高油大豆不高价主要是大豆的收购商造成的,或者说是由油厂间接或直接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仍在于通过价格杠杆,比如企业可以明确挂牌,对于高油大豆,按照高出一个百分点高50元/吨收购,农民自然就会分收,或者直接与农场签署收购订单合同,按照高油高价收购,收到高油的国产大豆亦不是没有可能。
(四)其他问题。
很多专家学者提议成立大豆协会,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谈判能力,对此,笔者存有疑义,在国内80%的油脂企业有外资背景的情况下,即使成立大豆协会,能不让这些企业参与?如果让他们参与,协会究竟代表谁的利益还很难说。
国内有种观点认为,既然转基因产品的含油率高于非转基因产品,那么不妨在国内种植转基因大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建议。美国、南美的大豆种植都是规模经营,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在规模上是无法达到美国和南美规模的,即在中国生产大豆的成本上要和在美国和南美生产大豆的成本相当,至少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如果允许在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成本上的劣势将决定这些豆子同样会面临卖难问题,而且,引进新的物种,很可能丧失非转基因优势,潜在危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