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工程建设数量与日俱增,土建工程是集系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建设工作。其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土建工程的核心技术,技术质量多会对工程后续使用寿命及使用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足以见得,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现场混凝土技术管理工作而言,介于技术人员管理能力不足、应用效果不佳的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并未达到预期要求,存在的隐患问题较多。针对于此,现场技术人员必须重点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控力度,确保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当前发展形势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应结合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相关特点,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加强对土建工程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和研究。
1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混凝土即以水泥骨料为主要制作原料,加入水分、添加剂等形成具有一定硬度的混合材料。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经常与钢筋搭配使用,形成稳定的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技术也随着混凝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很多应用优势,如混凝土可塑性较强,能够配合模板、钢筋等建筑材料来同时应用,且混凝土制作陈内根本较低,原材料获取简单,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销售。此外,混凝土的抗震性、稳定性也满足现代房屋建筑的需求,并且可以根据结构变化,调整受力能力。
2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2.1混凝土配料搅拌技术
首先,针对混凝土各配料的配比计算问题,必须结合科学计算原则进行合理设计,确保混凝土的搅拌过程符合现场施工标准。举例而言,在执行混凝土施工之前,最好合理地利用实验室开展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试验,确定配比比例。其次,在混凝土的搅拌环节当中,最好按照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的顺序原则进行合理搅拌。对于不同容积的搅拌机而言,必须严格确保各组成材料的混合均匀效果。最后,为确保混凝土配料搅拌效果,对于混凝土运输车辆型号与容积问题,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2.2混凝土运输技术
运输到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必须满足浇筑过程中需要达到的坍落度,如果混凝土发生离析,则需要在进行浇筑以前做二次搅拌。对于预拌混凝土,其坍落度经检查确认不合格或未经检查都禁止在施工中使用。混凝土运输时,应使运输时间尽量达到最短,其转载次数尽量达到最少。土建施工现场的混凝土一般采用吊运方式运输到位,梁板、柱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求所有不同,前者宜控制在50-60mm范围内,后者宜控制在45-55mm范围内。另外,为使浇筑后的混凝土达到更好的外观效果,可在搅拌站按照规范的要求适量掺加外加剂,如粉煤灰等;当模板较为紧张,需要加快其周转速度时,还可向混凝土中适量添加早强剂。对于外加剂的类型与用量都要通过试验确定,并得到监理方的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混凝土运输和浇筑的允许间歇时间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与气温有关,如对于强度等级在C30以内的混凝土,当气温在25℃以下时,间歇时间不能超过210min;当气温超过25℃时,间歇时间不能超过180min。对于强度等级在C30以上的混凝土,当气温在25℃以下时,间歇时间不能超过180min;当气温超过25℃时,间歇时间不能超过150min。
2.3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前,钢筋、模板分项工程应会同监理或建设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同时向监理单位报送混凝土浇筑申请书,待监理单位签字确认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必须间歇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在上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下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否则应留置施工缝。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不大于3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过程中不得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柱、墙混凝土浇筑时,自由倾落高度应满足施工要求,否则应加设串筒、溜槽等装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混凝土浇筑宜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一振点的振捣持续时间,应使混凝土不再往上冒气泡,表面不再出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止。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应快插慢拔,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4倍,与模板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不应小于50mm,保证上下2层混凝土振捣均匀。采用平板振捣器时,移动间距应保证平板覆盖已压振实部分的边缘。在浇筑柱墙和梁板连成整体的混凝土时,应在柱墙浇筑完成后间歇1~1.5h,再继续浇筑,以免柱墙混凝土泌水沉落交接处出现裂缝;梁和板应同时浇筑,有主次梁的楼板,应顺次梁的方向浇筑,单向板宜沿板长边方向浇筑。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宜留在基础顶面,梁和吊车梁牛腿下面,无梁楼板柱帽下面;单向板宜留在平行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双向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等复杂工程,施工缝应按设计要求留置;有主次梁的楼板,宜留在次梁跨中1/3的范围内。
超长、大跨度混凝土为防止温度、收缩等在结构表面产生不均匀裂缝通常要按设计要求留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模板、支撑应独立设置,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保留一段时间,如设计无要求,应至少保留28d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配置,并保持至少14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要求处理。
收面处理中应注意时机的把握,收面应该在混凝土初凝前,不得太晚,收面的同时应该将表面进行拉毛处理,当然收面也不能太早,太早的话应为混凝土尚未凝结,会导致效果的不佳。
2.4养护技术
混凝土施工中,在充分保证混凝土配置原材料质量及施工配合比,并采用合理浇筑方案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硬化性能。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养护。养护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养护。施工现场主要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方式。混凝土覆盖浇水养护时间,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不得少于14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矿物掺合料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且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养护次数应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
2.5抗裂技术
(1)混凝土工程所用粗细骨料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重要工程碱含量;胶凝材料的体积安定性、见含量检测指标等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标准;(2)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进行试配调整,保证混凝土良好的工作性能;(3)混凝土浇筑前木模板浇水湿润;振捣到位,钢筋密集部位加强振捣;并在浇筑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保证钢筋间距、位置准确;并保持足够的混凝土养护时间;(4)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与支架,施工完成面不得过早加载,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施工材料、机具不得集中堆放;(5)施工缝、后浇带等处混凝土浇筑前松动的石子、软弱的混凝土层、垃圾等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并在浇筑前涂刷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现场技术人员最好从技术管理、材料选取、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结合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规范要求,利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手段实现全面强化效果,尽可能地防止施工隐患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夯实自身的专业能力,将各项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及时贯彻与落实到现场施工当中,从根源处提升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子照.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居舍,2019(8):69.
[2]王世.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5):147-148.
[3]钮依然.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风,2019(8):99.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6-201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
论文作者:张永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土建论文; 工程论文; 时间论文; 模板论文; 钢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