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德育课堂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中,不仅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丰富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塑造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对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衔接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能够进一步丰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文章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衔接性进行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文化本身也具有时代性,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也在逐渐演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一个宏大的精神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在精神形式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凝聚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主体,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注重厚德载物,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第二,兼容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强调以开放的态度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第三,经世致用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经世致用意识,对社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有利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一个生血肉、塑筋骨、立精神的基础性工程,是一个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过程。对此,教师应有更强的使命意识与更高的行动智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衔接途径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增强衔接性,进一步丰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进入课堂的基础上,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学生的德育实践,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为课题“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探究人生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教材内容的衔接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时,学校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些教材内容比较单调且具有重复性,可读性不强,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部分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缺少独特的认识和悟性。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程中辨识度较低,衔接性较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若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就会使得本该逐渐深入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变得比较混乱,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处事公正,学会做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内容,却被逐渐忽略;内容冗余单调,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兴趣。
(2)教学方式的衔接性。实际上,教学方式的不同有时也会影响到文化传承的质量。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注重衔接性。德育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3)学生学习的衔接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教学方式的衔接性外,还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衔接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比如,有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让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
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衔接性的策略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使人品变差,造成性格缺陷。而德育课程质量的下降,不仅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还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降低。因此,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的衔接迫在眉睫。
(1)注重课程内容层次化。调查显示,德育课本的复杂和冗余,导致课程内容学生有时不易学懂。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进行分类,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层次化,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便于学生系统学习。
( 2)注重教学方式具体化。教学方式要注重多样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教学。对于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要不断创新,比如可以采用互动讨论法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优秀影片,方便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理想的人格。
(3)注重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学校要重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深刻影响。要将社会、家庭、学校联系到一起,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教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注重先进人物事迹的鞭策。学校可以将英雄的事迹编入课本,或制作成视频资料方便学生了解和传播。例如,学校可以将杨逸将军的英雄事迹编入课本,也可以将优秀教师和优秀家长的故事编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篇)》课本,还可以将优秀义工的故事编入《最温暖的遇见》课本。这些教育活动,言传身教地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的衔接。
结束语
总之,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衔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的衔接既要注重层次性,又要重点突出,要以多种形式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善超,李宝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内涵、路径与特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2]李红瑞.借道德与法治课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1).
论文作者:刘馨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中华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优秀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注重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