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台阶”_高中历史论文

搭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阶论文,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搭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一新课程中,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师生的一个问题。之所以如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在2007学年初,我们以教师调查问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调查问卷,尝试剖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出现的“台阶”问题。本文谨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角度,透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台阶”

我区是国家级义务段课改实验区,初中的新课改已实行了整整6年。第一届课改生2008年已迎来高考,大部分高中教师已经接触了课改生,但对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课改生”普遍感觉很“陌生”。

先看高中历史教师对调查的反馈。在调研中发现(见表一),高中教师对高一新生的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如,初中历史到底在教些什么?初中应该掌握的知识,高中生为什么还掌握得不扎实?高一新生上课发言踊跃,但书面表达能力太弱,等等。

再看高一新生对学习历史调查的反馈。我们以区内某一省重点中学为统计单位,在新学年初,随机调查了189名高一新生。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喜欢历史课的占48.1%,较喜欢的占39.7%,不喜欢的只占12.2%,表明初中段的教学还是有效的。从教材角度看,认为初高中的教材侧重点是不同的高一新生占了75.1%。从学习方法来看,以死记硬背方式学历史的高一新生占30.2%。从结果来看,高一新生中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对高中历史学习帮助较小和基本没帮助的占84.2%,如能说得出古代重要朝代的顺序和大概所在时间的只占15.8%,好些学生连十一届三中全会也不清楚。

上述问卷调查表明,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上确实存在着问题。

高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试形式,与初中有着天壤之别。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还以初中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只学了大量的知识点,即使背得很熟,也不知如何运用;或未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穷于埋头做笔记,结果仍听不懂、跟不住,不得要领,理解不透,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而高一学习方法已出现了拐点——从被动记忆转向向自主探索,学生如不能适应,学习时就会感到深奥难懂、压力很大,以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理想(见下表)。

表二:我区近两届学生中考社会政治成绩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成绩分析(以区内某一省三级重点中学为统计单位)

根据上述师生调查反馈,笔者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角度,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台阶”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问题一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链存在着“脱节”现象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对初中八年级教师和高一师生进行调查,分析目前使用的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特点、优势和局限(见表三)。调查结果显示: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链存在的“脱节”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我区初中选用的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分“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大主题,是一门融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历史部分基本上集中于八年级教材,共8个单元,约占总教材25%左右的比重。而高中历史单独成科,必修部分共3册,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对中外历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专题教学。二者在链接上存在着问题。

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历史知识点为例,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确立”中关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只是粗略介绍了“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其他内容并未涉及。而高中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空间上跨越欧美两大洲;时间上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跨越了两百多年;内容上涉及数个不同的国家,且内容上缺乏连贯性,因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教材衔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加之初高中历史教材均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又加大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问题二 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着“脱节”现象

浙江省初中社会政治学业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强调能力立意,符合新课程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试现象太害人。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包揽一切,学生一味等着“喂食”,功利性太强。以致部分学生一看到题目,就立刻到书上或资料里找答案,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2008年宁波市学业考试17题第(3)小题:请你谈谈此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对宁波发展的意义。出题本意是联系生活,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考后随机调查,95%以上学生认为只要从教师给的复习资料里照抄现成的答案就可以了,不必动脑筋。从中,教师教学思维的局限对八年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制约可见一斑。

问题三初高中历史课程能力层次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

我市中考考纲中关于历史部分只有21个知识点。如关于中国古代史,2008年宁波市初中社会思品学业考试目标中只有4个半知识点(了解历史上几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概述秦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成就和发明;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概况)。然而,在初中毕业班的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八年级的社会课多由非专业教师兼任。到了初三,毕业班的教师把知识点作为单独的考点来复习,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应该着眼于培养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基本能力,但一旦和考试挂上钩,一切都变味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事后学生又学到了什么,令人狐疑。一些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让人难以想象,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能力又从何谈起?学生普遍缺乏专题综合意识,对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概括归纳意识、对类同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意识等也非常淡薄。这样的教学,大家都感到非常困惑,又不知如何突破这一怪圈。

笔者认为,上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问题如不能得以很好解决,必会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阻碍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益的几种策略

策略一:强化校本教研和推进区域合作,努力提升初中教师整体素质

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很有必要加大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力度。

强化校本教研。一方面,引导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内涵。组织骨干教师开系列专业知识讲座,如针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师的“综合学科素质提升讲座”,引导初中教师分析、研讨初高中新课程历史(社会)在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四个关键方面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倡导初中社会学科教师积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水平。

推进区域合作。由区教研室策划组织区级教研活动,如经常召开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衔接研讨会;选定同一历史事件,由初高中老师分别开适合各自教学特点的观摩研讨课,并进行交流探讨;搭建初高中教师的教学交流的桥梁,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明确初高中教学的职责、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策略二:初中历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方式,重视重点知识;不必过多注重小知识点,也没必要搞得太难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不必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如关于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是重点,教材的编排跳跃性较大,三次武装起义好比是三颗珠子,教学时总感觉缺了一根穿珠红线,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前因后果并不完整。然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流畅。由于法国大革命对学生来讲是遥远陌生的内容,解决的有效办法就是创设情境,如以布朗先生在巴黎酒吧的所见所闻,把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过程嵌入其中、串联成线,就能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在问题的引导下,感悟、内化、交流、研讨相关教学内容,切实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八年级教学伊始,就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是什么和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如通过耳熟能详的抗日歌曲、影视和中外战争题材影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历史、反思历史,从而认识历史、获取历史,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如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回味,生活、艺术中的历史感知,人文景观、社区资源、乡土历史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历史之美,体会历史之博。

教师的讲解要借助典型实例,以史为鉴,深入浅出,让学生从开始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具有启迪人心智的作用,帮助学生汲取历史之智,生成历史之魂。

策略三:尝试弥补初中教材知识点的不全面性,适量填充初中历史课程的血肉,建构初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特别补充世界历史框架体系,让学生明白必要的历史发展线索

仍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为例,以下为课堂实录片段。

师:农民最想得到的是土地,现在梦想成真,农民会怎样对待革命?

生:更加积极地参加革命。

师:限制物价最符合谁的利益?

生:广大民众。

师:法国大革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众支持,在广大民众的激情参与中,“法国大革命历经了三次武装起义,革命的态势是……”

生:上升。

师:法国革命就这样轰轰烈烈、一波三折地走向顶峰,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生:人民群众。

师:(小结)在攻占巴士底狱的过程中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废除君主制,也是人民群众的 力量,大敌当前还是人民群众挽救了国家,挽救了革命,把激进的罗伯斯庇尔推上台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见,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正如这位教师在教学反思日记中记载的:“在基础知识减少的前提下,学生如何真正理解罗伯斯庇尔执政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顶峰,从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这是本课的难点,难点的突破似乎有点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无‘米’,那我就给学生储备‘米’。在学生了解罗伯斯庇尔时期措施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点拨,从措施的影响角度突破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时间的逻辑是历史思维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活泼生动的方式,将中外历史通史发展的大致轮廓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科学的历史时空概念。如,鼓励学生绘制大事年表——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纬度,同一历史阶段中外历史大事;请学生将中国朝代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将熟悉的历史人物按国别分类;说出成语典故中的相关人物;讲述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等方式,串起基本历史知识,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策略四:加强对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经常渗透关于初高中衔接所必需的分学段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八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八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

如在“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三幅人像(路易十四、玛丽·安东尼、路易十六),并绘声绘色地讲解其生平,围绕三位历史人物描绘当时法国政治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发生由表及里的变化,这一变化即是历史意识形成的重大表征。经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初步感悟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提高了学习兴趣,远离了枯燥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的“史实—史论—史观”的历史思维逻辑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形成。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学生而言,如自我阅读意识淡薄、阅读习惯差、欠缺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极易造成史料阅读归纳能力差的学习缺陷。就教师而言,如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忽视对学生学法的培养,会“轻易”地剥夺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提升学习能力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要使学生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地改进阅读方法,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等能力的综合提升。

综上所述,使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也是初中社会学科教师应尽的义务。唯有实施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向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效益,搭好初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上的“台阶”,才能切实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和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  ;  ;  

建立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台阶”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