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爱精神 做富而好礼温州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人论文,大爱论文,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致力于将物质资本优势转化为精神资源优势,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创新,围绕孝、诚、仁、义,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使富而好德、富而好仁、富而好礼真正成为温州人的自觉。
一、着力“富而孝亲”,推进孝敬文化建设
1.拓展孝敬文化宣传覆盖面。在城区公园、路口、街头广场等重点地段,制作设置孝文化公益广告、墙体宣传、横幅标语。突出农村孝文化建设,将孝亲敬老作为乡风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在电视台、报纸、文明网开设“文明道德讲坛”“文明素质大家谈”“孝道与和谐故事”等专栏,制作刊发孝敬公益广告,已在《温州日报》刊发公益广告40条,播发电视公益广告1200小时。启动关爱空巢老人文明志愿服务行动,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文明志愿服务总队和8支专业队伍,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温商联盟文明公益基金”,为全市14.5万名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2.强化孝敬文化实践影响力。开展“弘扬孝敬文化·推进道德建设”主题征文活动,将百篇优秀文章编印成册,分层面开展学习教育,引导市民说孝言、做孝事、尽孝心。开展“孝德文化·温州风采”摄影书画征集活动,将百篇优秀作品编印成册,让市民在发现美、描绘美、感悟美中,自觉做孝老爱亲的遵循者、践行者、引领者。成立孝亲敬老模范巡讲团,在全市开展“百场孝亲敬老模范巡讲”,推进孝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将文成县街头村连续18年评选出的71位孝顺子孙的孝顺故事做成宣传海报在学校、社区、企业进行巡回展出。开发街头村“探索中国‘孝文化’村一日游”,让市民通过“特殊旅游”增强孝敬意识。
3.推进孝敬文化建设长效化。将孝敬文化建设纳入《温州市文明素质提高工程》和温州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进行同规划、同部署、同评比、同表彰。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在学校开设“孝敬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孝敬文化教育机制。把孝文化建设纳入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群众性文明创建内容,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见》,加大评比权重、加大考核力度,加大奖励力度,推动孝文化建设深入持续开展。成立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研究会和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重点对全市孝文化现象进行点评和研究,诸如对文成县街头村现象的成因、影响及现实意义进行研究,把弘扬孝文化与弘扬温州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挖掘丰富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等20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孝文化建设,全市孝老爱亲氛围浓厚,有30多人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二、着力“富而守信”,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1.搭好教育平台,激发守诚信意识。将每年的8月8日确定为温州市“诚信日”,开展“诚信温商”“诚信企业”“诚信商会”评选。定期举办“信用温州财富天下”“温州民企企业文化建设”论坛,引导市民、企业重信守诺,提升诚信意识。创办全国首个常设性民营企业思想道德教育大讲坛,已聘请国内名师和资深专家举办讲座9期,受众达5500人次,有效提高企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刘云山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给予肯定。
2.搭好激励平台,浓厚讲诚信氛围。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将企业信贷信用、促进行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打造服务品牌等纳入文明单位创建测评体系并进行量化考核,把产品质量、信贷信用、企业家和员工道德自律等,列为“一票否决”条件,两年一次对企业进行考核排名。注重动态管理,打破文明单位终身制。将非公企业文明单位创建与全市“活力和谐”企业评选相挂钩,获得“活力和谐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并享受企业技改、资金信贷、能源利用、规划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创成民营企业文明单位422个,其中市级以上文明单位92个,占文明单位总数的16.8%。去年,全国文明单位正泰集团、省级文明单位康奈集团分别获得了首届浙江政府质量奖(全省仅5个企业获奖)。
3.搭好管理平台,促进重诚信自觉。出台《市直机关公务员信用管理试行办法》,实行信用分级制和违法违纪抄告制度。出台《温州市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企业信用奖惩制度,实行市场逐出机制。在全国率先搭建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平台,全市936家外资企业、248507家私营单位纳入征信范围,对71901家内资、外资企业进行信用评价,评定信用AAA级企业138家、AA级2024家、A级57905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交换系统,向商业银行开放数据查询权限,促进企业信用信息的运用,有工商、税务等19家单位参加信息交换共享,汇集全市10万多家企业200万条信用信息。在全省率先建立数据上报质量监测制度,通过违规告知提高企业信贷信息质量,并将6万户企业贷款的信用信息纳入央行企业征信系统。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行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数据库,与政府部门、企业征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共享,促进行业自律。加强信用惩戒机制建设,对严重失信企业坚决给予公开曝光、银行授信限制等处罚,提升社会和企业诚信自觉。温州被中国诚信建设组委会列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贷资产质量评定,温州信贷质量居全国第一位。
三、着力“富而好仁”,推进仁义文化建设
1.突出党政引领,树立爱心标杆。由市委书记、市长等党政一把手带头,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慈善一日捐”活动,2006年5月至2010年底,全市慈善募捐达12.7亿元,用于助学、助困、助老、助医、助残、助孤、救灾等救助金额约10亿元,救助贫困人口超过15.6万人。注重发挥榜样作用,开展“道德模范”“十大爱心人物”“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等评选,评树李学生等道德典型150多人,把道德模范搬上银幕,开展道德模范网上行、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修身向善的良好氛围。出台《温州市见义勇为保障与奖励实施办法》,明确见义勇为者的医疗等费用由财政全额买单,对见义勇为者的各种保障不但贯穿其一生,还惠及其家属,使社会正气越来越盛,涌现了“抡车男”“扫帚侠”“纸箱侠”等许多民间勇斗、智斗歹徒的“草根英雄”,以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毛陈冰、见义勇为温州商人林建利等慈善标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论指出,“温州人不仅会做生意,身上更有许多英雄气概”。
2.突出温商引领,推动善行天下。充分发挥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足迹遍及32个省(市、自治区),有60多万温州商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业的特殊资源优势,引导富裕起来的温州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有3500个企业建立了“职工互助基金”,累计集资1.75亿元,资助困难职工8300多人次。组建“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集全体温州商人之力共同打造慈善事业。温商王振滔成立我国第一个经国务院和民政部批准、以民营企业家名字命名的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与此同时,统筹190多家温州商会资源,把慈善事业从家乡拓展惠及全国各地。去年,温州各地商会捐款1300多万元实施“明眸工程”,使贵州毕节、云南昭通、青海玉树、四川广元等地的600多名白内障和角膜盲患者复明,入围中国公益慈善领域中的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为“明眸工程”题词,并赞誉“温州人不仅商行天下,而且善行天下”。
3.突出志愿引领,演绎爱心接力。发挥志愿者在弘扬仁义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2500多支,注册志愿者25万人,志愿者服务站335个,志愿者服务基地510个。开通“温州志愿者”网站,为志愿者服务组织提供多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立温州志愿服务基金会,用于志愿者基本保障和特殊救助、志愿项目孵化等。在7.23事故救援中,有150多支志愿者团队、6000多名志愿者第一时间投入应急救援、秩序维护、义务献血、爱心车接送、爱心物资供给、寻亲服务、医疗陪护、心理干预等救援帮扶志愿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数以万计市民自发地以各种方式驰援事故救援,2903名热心市民事故当晚排队献血,500多辆出租车、私家车迅速集结组成爱心车队,参与爱心接力,彰显志愿者在危难险重攻坚和文明风尚引领中的特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