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北教场小学 727500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形成发挥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完善人格,开放教学,让学生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开放性 语文
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空气、阳光和水。《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开放学生的身心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涌动着的生命体,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营造开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引导课前预习,先向学生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等:引导有错必纠(包括对教师、教材和权威资料的错误)、有疑就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解疑;允许围绕学习内容轻声说话,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喜欢的问题回答,允许学生上课不必挺胸直背,学生可以举手说,也可以不举手说,可以站起来说,也可以坐着说。同时,学生按老师指定的发言,可以抢答,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离座找好朋友切磋……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学生心情愉快,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个性得到解放,老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寻回自身劳动价值的快乐。
二、开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1.为学生创设联想的时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
2.查找资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或网上阅读、搜集信息。这样拓展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主体化。如教学《小兴安岭》一文时,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让学生去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使他们对小兴安岭具有初步印象。学生通过查找课外书、上网查询,找到了丰富、有趣的资料。
3.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到生活中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产生富有个性化的想法,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三、开放教学方法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放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摒弃传统的“评判者”角色,对学生的汇报、答问,让其他同学来评判、质疑。对有异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辨析,也可运用“延迟判断”,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分析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增加了学生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和质疑,使其个性得到体现、得到发展。
四、开放学习形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开放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把学生按照个性、学习水平、智能因素等情况,混合编组或自愿组合,把课桌椅摆成方形、凸形或圆形,五六人成一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以往的生生交往这一单调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开放,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合作观念,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使合作学习充满激情。
在学习《全神贯注》一文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学,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们有的画,有的说,有的记录,有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小组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名代表到讲台前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还不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和老师更细致的点拨,在相互切磋中,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方式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得到尊重,又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真切的关怀。
总之,人是世界上最具有丰富性的生命。在小学阶段,要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就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尤其在新课改下,我们要开放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
论文作者:张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小兴安岭论文; 个性论文; 语文论文; 师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