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_板书设计论文

四心相通教书育人——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书育人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呢?我认为只有依据教学大纲,了解编者的心、理解作者的心、体现教者的心、锤炼学生的心,这四心相通,才能达到教好书、育好人的目的。

一、了解编者的心

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时,总离不开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意图,即了解编者的心。

要清楚全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系列。如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等课文,是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的;《峨眉道上》《新型玻璃》《电脑“管家”》《雪猴》等课文,可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见了,亲人》《一个苹果》等课文,可以使学生受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教育;《鱼儿游到纸上》《全神贯注》等课文,能陶冶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启迪科学的思想方法。要使学生学一篇课文,受到一次教育,提高一次认识。

要清楚全册教材中读写能力训练之间的相互联系。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安排了六个重点训练项目,一组侧重读的训练,一组侧重写的训练,读写对应,体现了读与写的训练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从读的训练来看,先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进一步到“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这三个训练项目明显地体现了阅读理解能力逐步提高的阶梯。从写的训练看,首先是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注意积累材料”,再训练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再到“写文章要有中心”。这三个训练体现了书面表达能力由浅入深的阶梯。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使学生学以致用,读写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得到培养提高。同时,这样安排,体现了由中年级过渡到高年级的阶段性,其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注意积累材料”,是中年级读写训练的复习与总结。后四个训练是在中年级读写训练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中高年级的读写训练自然衔接、循序渐进。

要清楚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教材时,对全册教材中《基础训练》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结合教学大纲明确本册教材对汉语拼音、字、词、句、标点等基础知识的安排和要求。同时对每次《基础训练》中的训练项目,要结合本组课文有侧重地进行,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理解作者的心

要理解作者的心,必须深钻细研教材。钻研教材的过程,是教师把教材知识内化的过程,是感情升华的过程,是认识提高的过程。

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课文,要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备课时,经常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细读课文。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翻开《教参》书,细读其内容,与自己的分析研究进行对照,肯定对的,纠正有误的,弥补不足的。

第二步:翻阅资料,设计板书。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应查阅、翻阅一些资料,查工具书给文中的部分字正音,找出文中典故、成语的出处……等等;翻资料看看同行名家对该课文(或同类课文)的分析、教学建议、教学意见、教学体会以及教案等等,使自己能集各家之长,切合学生实际,设计好板书,备出自己的特色。

板书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基础情况设计板书,根据课文的思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其阅读能力。板书设计要体现启发性、注意美观,应形象直观、提纲挈领、合乎逻辑,一个箭头、一条线、一个词语或短语,都应有丰富的含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先板书哪个词,再板书哪个词,最后板书哪个词,什么时候画线,什么时候画箭头,前后有别,设计板书时都应心中有数。

第三步:制定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以问促读、读必所思。就是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

边议边读,读中明理。就是对一些有深度的设问,要安排讨论的环节。我的体会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给足思考的时间),再让同桌或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这样已思考了,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最后在师生归纳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是“1+1=2”的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内心感悟、明确书中的道理, 学到自我思考学习的方法。

三、体现教者的心、锤炼学生的心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因素。教师应起到桥梁作用,沟通编者、作者和学生的心,使教学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教学不再是“讲课”与“听书”,而是在教师精心编导下,借助课文,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道理。

教师要体现传授知识与育人的心。要研究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投入情感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现课文情感,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要始终以亲切的教态、和蔼的语言、体贴的心情去形成一个充满和谐的、十分愉悦的教学气氛。

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准确地揭示教材中的情感价值,并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分别对学生进行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教育。如:学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可以“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为题,让学生各抒心语,从而受到珍惜学习环境、热爱学习的教育。《挑山工》一文最后一段话是: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可以提出“作者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不需要?”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挑山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别了,我爱的中国》中有一句“……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了,镜面模糊了”,可在此学生不注意处设问:眼泪怎么会滴在眼镜面上呢?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当时作者不愿离开祖国而又不得不离开祖国的矛盾心情,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苹果》是新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边读课文,找出这个苹果都经过了哪些人的手,并归纳板书:

通过板书,学生懂得了第一次苹果转了个圈,谁都没有吃,第二次分吃苹果,转了一圈苹果还剩大半个;接着让学生带着“他们需要不需要苹果”的问题,边读课文,边勾划出战士们口渴难忍的词语,学生明确了战士们都很需要苹果,正像连长想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看连长是怎样得到这个苹果的,得到苹果后是怎样做的,学生概括出了“递——传——吃”的经过;最后让学生看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想想“强烈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感情,为什么说迸出的泪花是“幸福的”泪花,是“骄傲的”泪花,这也是文章中心的所在。这时我看到学生心有所动,但不能准确表达心中所想,就立即让学生回顾全文,针对“递——传——吃”的过程,提出运输员“递”苹果、战士们“传”苹果、大家“吃”苹果时心里都是怎么想的等一连串的问题,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内心明确了运输员“递”苹果,是心里“惦”记着防炮洞里的连长和战友,战士们“传”苹果是心里“想”着别的战士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大家“吃”苹果时心里是想“让”别的战友多吃一口。这样学生从“递——传——吃”的过程中,理出了“惦——想——让”的情,从“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体会到这种“强烈感情”是防炮洞里每个战士都有的,这里的“沉静”是表面的,战士们内心十分激动,这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领悟到:这是幸福的泪——为生活在阶级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是骄傲的泪——为有在困难的时候关心别的战友和团结友爱的集体而感到骄傲。这时学生很快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最后朗读课文时,很多学生是噙着泪花读完课文的。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是以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阅读教学的要求,以“读”为主,边读边摘抄、边勾划、边议论,以形美感其目,以意美感其心,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读书能力,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标签:;  ;  

教书育人--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_板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