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质量提高中的几个问题_消费结构论文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质量提高中的几个问题_消费结构论文

我国当前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居民消费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小康生活的最大特点是由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步向以提高消费质量为主的转变。“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更是如此。我国当前居民消费还存在那些问题?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以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这篇短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提高消费质量的重大意义

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西方经济学家早就论述了生活质量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早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指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的享受和乐趣”。罗斯托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萨缪尔森在所著《经济学》中专门提出“生活的质量”问题,提出“现代经济学一定是要把数量视若神明而忽视质量吗”?认为“我们能够象关注数量问题那样关注质量问题”。(注:《经济学》(第12版)上册,第5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出版。)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提高消费质量的作用和目的,而且和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义下人的消费需要的丰富性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充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在谈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时,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各种消费资料,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消费质量就很高了。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指出:“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且也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地生产发展资料而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他还精辟地描绘了未来社会消费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最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现代社会发展战略,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见《行动纲领》第8条、《宣言》第8条)。象这些论述是很多的。

上面这些都说明了:人们的消费在数量上大体得到满足后,必须大力提高消费质量。其所以必要,其所以特别重要,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更好地满足消费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那两、三年,全国热烈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起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生产目的讲得很少了。最近,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强调指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城乡居民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才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第二,这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消费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了,消费质量提高了,特别是高层次的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提高了,就会大大有利于提高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会象恩格斯所说的“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的本质要求。

第三,这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消费质量的提高,正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要提高消费质量,必须优化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必须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良性循环。这正是不断提高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质量的必然结果。

第四,这是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经济生活。提高消费质量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位。消费质量提高了,消费中的文化含量提高了,就能够风易俗,优化社会机体,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当前消费质量的情况、问题和发展趋势

要分析消费质量,必须有反映消费质量的相关指标和指标体系。以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消费质量的指标,主要是:平均期望寿命、成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等。现在看来,这些指标还难以全面反映新时代消费质量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消费质量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它应该反映消费主体的质量、消费客体的质量和消费环境的质量,应该反映影响消费质量一些主要因素的作用及其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比较全面地反映消费质量,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指标: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消费环境、闲暇时间及其合理利用等。

根据上面几个方面,我们简单地分析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及其发展趋势:

一、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显著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如以1978年为100,1999年为47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以1978年为100,1999年为360.6(注:《中国统计摘要》(2000)第8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均提高二、三倍。但从总体上说,仍然偏低。如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只22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只5854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0)第8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必须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甚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近年来,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如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2年为52.9%,1999年为42.1%;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2年为57.55%,1999年为52.55%(注:根据有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字计算而得。)现在仍然偏高,和一些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如早在1993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11.4%,加拿大已降至15.7%,法国降至18.3%,新加坡也降至17.1%(注:《国际统计年鉴》(1998)第52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出版。)恩格尔系数偏高,必然影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比重的提高,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

三、保健消费。在基本生活需要大体得到满足后,吃、穿、用、住等支出中,一般也有保健消费的内容,但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中。我国近年来,城乡居民保健消费均有所提高,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支出:1995年为110.11元,1999年为245.59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支出:1985年为7.65元,1999年为70.02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0)第86页、第9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均有显著的提高。但现在还是偏低,1999年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只占5.1%,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只占2.9%(注:材料来源,同上,根据各年有关数字计算而得。)。比之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如美国1993年为17.8%,日本1993年11.3%,法国1993年为10.2%,荷兰1993年为13.1%(注:《国际统计年鉴》(1998)第52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出版。)。保健消费比重偏低,也从一个方面反映消费质量还不高。

四、文化教育消费。我国近年来,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消费也不断增长,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995年为312.71元,1999年为567.05元;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985年为12.45元,1999年为168.33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0)第86页,第90页。)。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增长很快。但一直到1999年,在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教育加上娱乐,还只占12.4%;在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教育加上娱乐用品及服务还只占10.67%(注:材料来源同上,根据各年有关数字计算而得。)。和其他一些国家比,差距也很大。如早在1993年,娱乐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日本为14.53%,新加坡为15.29%,韩国1991年为13.65%,1995年为16.06%,1997年为16.62%(注:《世界经济文化年鉴》(1997-1998)第457页;《世界经济文化年鉴》(1998-1999)第604页,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英国的消费结构中,仅休闲商品和休闲服务所占的比重:1994-1995年为15.9%,1995-1996年为15%,1996-1997年为15.9%(注:《国际统计年鉴》(1998)第52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出版。)。我国文化教育消费比重偏低,必然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

五、消费环境。工业社会实质上是高熵社会。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清洁的空气和水已越来越成为稀缺的物品”。全世界都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甚至夺去了一些人的生命。我国环境污染也很严重。无论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以自然环境而言,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都很普遍。例如,城市居民饮水问题,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很少,1999年还只6.5平方米。农村很多地区,污染也很严重。以市场环境而言,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市场,大大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在文化市场,文化垃圾以及灰色黄色的东西,不时出现,毒害消费者,败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有这些,都大大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强调“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重视农村污染的治理”。我们不仅要治理环境污染,而且要培育优美的生态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消费。

六、闲暇时间及其合理利用。增加闲暇时间,发展闲暇消费,已成为当代一大趋势。很多国家,闲暇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提高很快。如英国自90年代以来,闲暇消费已达消费中20%,估计近年将达30%。其他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我们现在,闲暇时间还是较多的,对发展人的智力、体力,作用很大。但不少人没有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有的人在闲暇时间,甚至误入歧途,搞一些“愚昧消费”、“畸形消费”,不仅没有提高消费质量,而且破坏了正常的消费,败坏社会风气。

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很多人消费质量大有提高。但也还有一些人,消费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一些不合理、不文明的消费。如有的人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有的人追求低级庸俗的消费,追求感官快乐;有的人一有时间,就大搞“方城之战”,不惜通宵达旦;有的人狂欲暴食,不喝得腾云驾雾,誓不罢休;有的人整天泡在舞厅、娱乐厅里,“为舞消得人憔悴”;有的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不惜挥霍浪费;有的甚至大搞“黄色消费”、“黑色消费”,不能自拔。所有这些,从反面影响、甚至破坏消费质量的提高,败坏了社会机体,败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引导,加强市场管理,把提高消费质量作为我们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落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消费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善,随着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将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将有更大的发展,使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有人预测: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将降到36%,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降到46%,全国平均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42%;2005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城镇居民将提高到14.2%,农村居民将提高到13.9%,均上升到第二位。(食物消费比重仍为第一位)(注:范剑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其他如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均将有显著的提高。总之,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实物消费比重将相对下降,劳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教育等高层次劳务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闲暇消费内容将不断丰富,文化含量将不断提高。这就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提高消费质量的指导思想

提高消费质量,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得到最大的消费效益。主要是:

第一,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提高消费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人们的共识,已成为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节约物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环境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反映“人的复归”,“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人们的消费质量处于最佳状态。

第二,必须从消费力与生产力良性循环的高度来提高消费质量。消费力不单纯是亚当·斯密所说的是“个人的收入”,是“购买力”(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译本第267页。),而应该象马克思所说的:“是“消费的首要手段”,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消费力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人们的消费正是消费力与生产力的结合点。消费质量提高了,人的素质提高了,也就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发展了,反转来又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进一步促进消费力的发展。这样,通过消费质量的提高,促进生产力与消费力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考虑消费质量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消费对消费力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必须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来提高消费质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已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人们的消费,应该既体现物质文明,又体现精神文明。消费质量的提高,不仅应该反映物质文明的提高,而且应该反映精神文明的提高。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并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使人们的消费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发生根本性变革。前几年,我在研究消费力时,感到生产力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消费力也可以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注:拙作:发展精神消费力,《求索》1992年第6期;论精神消费力,《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高科技越发展,物质消费力越发展,越要强调精神消费力的作用,弘扬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否则就会走偏方向。提高消费质量,既要提高物质消费的质量,更要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质量,用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各项消费活动,提高消费中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才算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使消费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提高消费质量。马克思早就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是建立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注:拙作:当代经济学应当加强对人的研究,《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8期。)。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满足发展性、享受性的消费需要,正反映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得到满足,正是为了发挥人的才能,发展人的个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消费质量的提高,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四、如何提高消费质量

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我们在前面已说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是影响消费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居民收入之所以偏低,主要由于最终消费率偏低。我国最终消费率1981年为68.1%,1991年下降为60.8%,1995年降为57.5%,1998年为58.7%,1999年才提高为60.3%(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第6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最终消费率如此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一般在70%以上,有的在80%以上)。由于我国十多年来,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重变化不大,最终消费率偏低,必然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我国居民消费率1981年为53.1%,1987年为50.6%,1998年为47.3%,1999年为47.8%(注:《中国统计年鉴》(2000)第65页、第66页有关数据计算而得。)。居民消费率如此之低,也是世界上罕见的。(世界平均大约为60%左右)。居民消费率低,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

要在加快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居民收入。这两年,职工工资已有较快的提高,今后还要逐步把福利性消费转化为商品化、货币化消费,纳入工资之中,继续提高职工工资,扩大消费需求。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这就要象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所强调的:“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这就要发展、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还要加强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通过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调整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要提高消费质量,必须优化消费结构,必须有高质量的消费品和劳务,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这就必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长期以来,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产品结构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不少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低,不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这就要加速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在当代,信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越来越成为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央“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还明确提出要“面向消费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这样会大大有利于发展信息消费,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

除了发展信息产业这些高科技产业外,还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增加高层次的劳务消费。文化教育是高层次的劳务,文化教育消费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很大。我在90年代初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命题,就在于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促进生产力与消费力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注:拙作: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消费经济》1992年第5-6期。)我认为,第三产业还要分化,以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可列为第四产业;文化教育可列为第五产业。要加速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彻底改变那种把文化教育作为“事业”,作为“福利”的传统观念,加速产业化。除增加政府投入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教育产业的积极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以利于提高消费质量,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扩大消费领域,发展高质量的闲暇消费。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早就指出:“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扩大服务性消费”。我们现在,消费领域、特别是劳务消费领域,还很狭窄,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供开拓、发展。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还着重提出:“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性消费”,“大力发展服务业”。这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等智力密集型产业外,还要促进生活的美化、艺术化,这是提高消费质量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肯·加布雷斯早就指出:“……艺术和反映艺术成就的产品,在经济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到重要的地位。我们没有理由主观地假定,科学和工程上的成就是人类享乐的最终限界。消费发展到某一限度时,驾凌一切的兴趣也许在于美感。这一转变将大大变更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结构”,“艺术在经济生活中会有更多扩大余地”。(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商务印书馆1980年译本,第70页、第72页。)在发达国家,艺术早已成为一大产业,在英国,艺术早已是一个规模超过170亿美元的大产业,相当于英国的汽车工业。我们的消费生活,在美化、艺术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会有更多扩大余地”,“将大大变更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结构”,也是可以预期的。

这里有必要谈谈闲暇消费问题。闲暇消费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消费活动。闲暇时间,马克思称之为“自由时间”,是“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为个人发展充分的生产力,因而也为社会发展充分的生产力创造广阔余地”的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第221页。)恩格斯提出:要“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9页。)这就说明,在闲暇时间里,人们主要从事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活动,以“承受”和“发展”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近年来,西方有些学者提出:闲暇是“生活的艺术”,是“生活的极重要的内容”,甚至是“生活的中心”;有的甚至认为,未来时代是新的闲暇时代,是“人性的根本所在”。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一书中提出:农业社会是第一次浪潮,工业社会是第二次浪潮,后工业社会是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是第四次浪潮,娱乐和旅游业是第五次浪潮。娱乐、旅游都是闲暇消费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也有人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闲暇消费方式”,提出如何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消费质量,以利于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问题。

我们要对闲暇消费进行正确引导,要开拓高层次的闲暇消费领域,丰富闲暇消费内容。例如,旅游是闲暇消费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旅游,能扩大人的视野,开拓人的胸怀,发展人的智力、体力,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今后还应大力发展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更好地提高旅游消费质量。此外,在闲暇时间里,还可多发展一些艺术享受性、文艺观赏性、娱乐健身性以及其他一些富有科学、文化内涵的闲暇消费活动;还要在大力发展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特别要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使闲暇消费丰富多彩。这对于提高消费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进行高层次的消费,不可能提高消费质量。马克思早就说过:“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并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这就必须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条件。

这里还有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当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生活发生根本性变革,消费方便化、多样化、个性化愈益显著,使世界各国的高科技和优秀文化,成为世界共享,这是大好事。但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出现反科学、反文化的东西,毒害人们,危害社会,值得我们注意。例如,有的人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文化垃圾。在互联网上,“黄潮”泛滥。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互联网上电子公告储存的图像,83%含有淫秽的内容。美国一所大学曾花了18个月的时间对色情交易渗透电脑的现状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在环球信息网上的917410条信息中,色情内容的占83.5%,令人触目惊心。它们主要包括性图片、性描写、色情小说等等,和一般媒体相比,更加恶劣和露骨(注:谈剑锋主编:《世纪挑战》第318页,兰天出版社1998年出版。)。有人估计,全球有3万余家色情网站,从事色情宣传,有的直接参与卖淫活动。还有的利用电子网络进行欺诈甚至犯罪活动,使消费者权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美国联邦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有关电子商务活动中受骗的投诉占消费者总投诉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3%上升到1999年的25%。在我国,前几年,就已经出现电脑“黄毒”,开始毒害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互联网中“黄潮”泛滥的问题,正在影响一些人的消费生活。利用电子网络进行欺诈和犯罪活动,在我国也开始出现。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切注意和警惕。当代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一些有识之士,早已严肃地提出问题。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在《大挑战》一书中指出:“技术取代了人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它是违反人性的”,“尽管很多人在这种新的电子世界里欣喜异常,另一些人却在担扰传统的消失和价值体系的扭曲”,提出需要建立一种人性的平衡力量来理智地处理这个问题”(注:《大挑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译本,第145页、第173页。)。我们必须“保持一种人性的平衡”,防止“价值体系的扭曲”,防止新的“文化矛盾”。这也就是马克思早就提出的:要防止人的异化,强调“人的复归”,强调“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时指出:“……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或魔鬼的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97页。)。因而强调:“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在当代,这个问题将更为重要。因而一些有识之士,强调“科技以人为本”的问题。2000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会见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提出“科技伦理”问题,更是意味深长!总之,高科技必须与高文化相结合,必须用先进文化来引导高科技的发展。我们既要发扬科技理性,又要发扬价值理性。从消费领域来说,既要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含量;又要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既要提高物质消费力,又要提高精神消费力。这样,才能使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标签:;  ;  ;  ;  ;  ;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质量提高中的几个问题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