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及构成条件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例如,在讲“台风”前可这样设问:“气旋中心气流应辐合上升,过境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其中心却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这是为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该问题发生冲突,于是就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而不能解决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设计的问题应揭示出教材或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矛盾。学生才能产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2)这个有矛盾的地理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就是将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既需要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原理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以一种整体结构贮存于大脑中,心理学家称之为“认知结构”和“认知图式”,这是获取新知的出发点。这种认知结构是一个不够完整但能够不断完善的动态的开放系统,在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时,就会积极主动检索与回忆,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便会复活或改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为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2)哲学原理 创设问题情境的哲学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利用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揭示出教材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因此,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新旧对立式 利用新授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进而形成问题情境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学习“大气反射作用”时,可先创设:“在我国新疆的绿洲上,每当农作物干旱缺水时,农民不盼望阴天,却盼望天空万里无云,其原因何在?”(新疆绿洲农业靠冰雪融水灌溉。天气晴朗,大气反射作用弱,气温高,有利于冰川融化。)这一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不相一致,于是就产生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故错纠错式 先利用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得出错误结论,使之与科学结论之间产生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经线”前,可这样创设:“成语‘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原意指本来应向南走却向北走。比喻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再设问:“这句成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呢?”几乎所有同学都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笔者此时指出:“现代地理科学认为:‘北辙’可以‘南辕’,‘南辕北辙’有违现代地理科学”。(先向北走,经北极点沿正对着的经线或其它经线向南走,过南极点后再沿原经线向北走,即可达南方的目的地。)教师语出惊人,学生顿生疑惑,于是就产生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
(3)新知求解式 教师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旧知不能正确解决与必须依靠新知才能解决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气团”的概念时,可这样创设:“有时我们乘火车或轮船旅行时,可能会发现所经之地白天都是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夜间同是星月当空,风轻气爽。虽然相隔千里,但天气仍然十分相似,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虽已掌握天气的概念,但对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团,还是未知的,利用旧知是不能解释这一天气现象的,必须要学习新知,即气团的概念,才能回答这一问题。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从而形成亟待解决的问题情境。
(4)比较异同式 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引发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亚热带气候类型”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他们从中发现: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同属亚热带气候,但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缘比地中海气候南缘纬度低,其原因何在?这样矛盾产生了,从而使问题情境勃然而发。此时教师不应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推理,由他们自己探索得出结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故它的南缘较低;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影响,气温较高,故它的南缘偏高。
(5)开展讨论式 利用地理学家对某一问题持不同见解或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持不同意见的矛盾,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其黄土的来源”时,可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原籍说”、“水成说”和“风成说”,并提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佐证,这样就形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接着引导学生互相发问、回答、补充;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作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仅深化、拓展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引发矛盾,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答”到“学问”,自己学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