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3)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核心要义,并指出在当前发展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了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路径措施。
关键词: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 发展战略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改革开放40年创新理论的轨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应对国际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增速下滑使得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表现为传统制造业部门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下降、产品技术落后、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过去依靠人口红利和大量资本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
(二)新科技革命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
创新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引起了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时,创新也具有颠覆性,不创新就会灭亡,且颠覆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我们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一系列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开启产业化进程,为我们实施驱动创新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此次新科技革命,抢占新经济的制高点,增强经济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一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融入到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中,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显著。现在,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一方面,我国参与全球低端竞争的成本优势逐渐被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国家所取代。另一方面,我国由低端产业逐步参与到全球高端产业竞争,与发达国家贸易关系由原来互补关系变为替代关系,同时发达国家重新开始实施制造业再振兴战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以,在国际贸易方面,我们面临“双面挤压”。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要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着力点,发展是落脚点。创新驱动实质是动力、手段、路径选择,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引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创新处于核心位置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肯定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第一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更强调科学知识的生产力转化,转化路径为科学——技术——市场,突出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不仅是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也是分配财富的方式,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凭借科技手段分配全球利润。同时,在国际关系中,科技的影响力逐渐加大。
(二)创新是全面创新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强调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到 “协同创新”、包容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到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含科技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也由国家层面到微观个体,鼓励企业、个人去探索。创新更具有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更加注重社会化创新、包容性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创新坚持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科技创新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制度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发生的环境。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困境
(一)企业家精神的缺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激发企业活力,一个很重要角色就是企业家,他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家精神尤为重要。企业家精神是要发现新市场、创造市场的,创造市场的需求比满足市场现实需求更重要。目前,部分企业、企业家做的不是创新,而是模仿套利。企业家精神缺乏会造成研发投入不足,容易把长跑当短跑。
(二)科技管理体制不顺畅
过去,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模式”,创新决策、创新投入由政府控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集中体现在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生产脱节。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行,逐渐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政府与市场定位模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没有很好结合。
在制度和营商环境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实行一系列产业政策,为特定产业、企业提供帮助和保护,短期内促进企业发展,但政府的投入也会产生挤出效应,降低企业创新投入。同时,随着追赶型经济特征逐渐减弱,政府未来识别高效的企业、行业难度逐步加大。
(三)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
由于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外部性、长期性,创新的成本高于技术模仿的成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技术模仿增多,真正创新减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技术模仿会对已有专利构成侵权,频频发生国外公司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诉讼案件。同时,技术模仿也造成我国企业自主研发动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
(四)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创新人才是实现创新的“短板”,人才发展机制并不完善,比如人才评估体系,职称评审与课题、论文挂钩,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突出,创新的动力是功利驱动。再比如关于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的问题,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的划分并不清晰。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一)明确创新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对市场的需求最为了解。要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产学研“两张皮”等问题,使技术和市场真正有效的结合,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重大的创新需要技术积累、技术突破,企业必须增加研发投入,强化基础研究、前言技术研究等方面,提高自我突破、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需要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以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二)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尤其创新过程具有特殊性,市场失灵往往更加严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应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关键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搭建促进创新的平台,比如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充分激发各类创新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物质保障。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首先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意识。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构筑技术壁垒,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其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知识产权领域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需要不断修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强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的格局。
(四)优化人才创新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唯”字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进一步阐述了引才、用才的理念方法。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一方面,完善相关评审制度、薪酬体系的改革,使创新者能力得到发挥与认可,释放人才活力。另一方面,完善城市的
人居、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建立一个各类人才都能生存、成长、增值的社会生态环境,形成人口增长——城市崛起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秀梅.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J]. 中国软科学,2017(1).
[2] 洪银兴. 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 经济学家,2013(1).
[3]周叔莲,王伟光.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管理世界,2001(5).
论文作者:毕鹏波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发展战略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人才论文; 企业论文; 市场论文; 技术论文; 政府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