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崇拜与《文心雕龙》的金玉之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心雕龙论文,崇拜论文,金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9-0076-06 金,是从大自然矿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金属;玉,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来说,“玉,石之美。”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漂亮的石头,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却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珍贵永恒价值、至尊至上人格的象征。基于漫长久远的金玉崇拜文化语境,《文心雕龙》也喜好以金玉喻文学,直接用金玉或相关字眼之处也不少。文学的雕刻琢磨、至尊地位、永恒价值、伦理法度、人格精神等等,都可以金玉的特质来作比,从而形成其以金玉喻文的独特言说方式。 一、金玉通神 《文心雕龙·原道篇》谈到人文之初时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①玉版,即“刻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或文字之玉片。相传尧在水边得之,方尺,图天地之形。”②近乎神话的人文诞生故事,竟然与金玉有不解之缘。这样说来,金和玉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材质,参与了中国最初的文化建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可以沟通神灵;而在中国古代文论的语境中,金玉则是至尊至贵品格的象征。 金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矿物,一开始并没有被附上神的品格。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其特殊的质地而有一些重要的作用。泰勒指出:“人类在制造石器搜索原料的时候,一定很早便发现有某种‘石块’特别沉重或坚硬,或且有美丽的光泽。这种‘石块’因其美观便被采用为妆饰品。人类最初晓得的金属物便是这种自然状态的金、银、铜等。”③玉正是这样一种石块,一开始仅仅是自然界的矿石,因为其特殊质地而受到格外的关注和崇拜。何星亮指出:“由于石的功用极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促使人们经常观察石、想象石,并把石神化,把一些与众不同的石奉之为神,崇敬它,祭祀它,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石崇拜文化。”④作为自然界中“与众不同的石”,玉最有可能成为想象、神化、崇拜的对象。“原始先民认为,玉是山川自然的精英”,⑤是沟通天地、人神最好的媒介。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提到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石头崇拜”现象,这是原始诗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泰勒说,石头等“没有生命的物象”,在原始人类看来,却是“活生生的有理智的生物,他们跟它们谈话,崇拜它们。”⑥石头之所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原始人认为“它们里面住着强有力的精灵。”⑦中国古人对玉石的崇拜,就是“石头崇拜”的体现。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到了统摄天地万物、沟通天地神灵的地步。中国古人有五行之说,称“金”为五行之一,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之一。玉文化的形成也很早,考古工作者指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便相当发达,虽各地数量有多寡之分,制作有精粗之别,但基本上每个文化遗址都有自己的玉器制作,可以说玉器是我国新石器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原始玉器古朴稚拙,但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一特征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表明了玉器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位。”⑧迄今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发现玉器,迄今四、五千年的北方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等,也都发现有玉礼器。例如良渚文化大墓常用大量玉器随葬,如玉璧、玉琮、玉钺等,考古工作者称之为“玉敛葬”。其中玉璧具有“作为财富的象征物”的意义,玉琮可能是“一种与兽面神崇拜有关的神柱或法器”,而玉钺上的神人兽面像“说明神权或神的遗志在当时具有最崇高的作用。”⑨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玉就作为礼器也即沟通人神的器物而被大量使用。《文心雕龙·祝盟篇》云,古人用“珠盘玉敦”来祝告神明,就是把玉器当礼器的祀神现象。 中国汉字中保存了金玉崇拜的文化信息,相当数量的汉字是金部和玉部,就是这一文化信息的具体体现。就拿玉部字来说,《说文解字》玉部收字124个(外加从珏的字3个),说明华夏先民造字时,雕琢玉器的社会实践成为日常语汇的重要来源。我国早期的文字资料也大量存有金玉崇拜的文化烙印。《山海经》中记载玉矿或玉器制作地共207处。⑩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崇玉倾向就十分浓郁,相关诗句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卫风·竹竿》)“将翱将翔,佩玉琼琚。”(《郑风·有女同车》)“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卫风·木瓜》)“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风·渭阳》)“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麕》)等。“金玉其相。”(《大雅·棫朴》)玉,成了美好品格的象征,是人们表达爱情、传达友情最好的信物。《尔雅·释地》有一段文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11)可谓中国较早的玉矿说明书。《韩非子·和氏第十三》载有“和氏璧”的故事,(12)今天的考古发现在湖北保康有古金玉,佐证了这一传说。(13)有文献明确记载,玉是古代宗庙祭祀礼器的重要材质,不同的祭祀对象、场合,玉的尺寸大小、形状品级都有不同。《周礼·考工记》云:“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裸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繅,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马。……雨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饩。”(14)天子佩戴相应规格的玉器敬祀天地、祖宗、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也就说,玉有沟通神灵的作用。不仅是华夏先民,世界其他民族对金玉也有类似的从使用到认识,从崇拜到文化建构的过程。如“黄金海岸的黑人举目向天并且这样请求:‘上帝,今天给我米和甘薯,黄金和美玉,给我奴隶、财富和健康,这样我就能够活泼而敏捷!’”(15) 金玉崇拜直接溶进了中华文化的建构过程,从日常用词到实践体验再到精神品格,我们都不难看到金玉文化的身影。就拿我们要讨论的《文心雕龙》来说,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宗经篇》有一条自称“妄说”的注释:“疑经乃金之假字,丁宁錞于之属耳。经金既可通假,疑六经之经,本呼为金。古人凡巨典宝训,或铸钟鼎,或书金策,口曰金口,声曰金声。孔门弟子尊夫子删定之书,称之曰金,其后假经为金,而本义遂湮没不著。(经金韵部不同,而声类则同,但别无左证,故附于此以当妄说。)”(16)范文澜的注解看似妄说玄想,实却道出中国文化言说方式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是世间珍贵之物,都用“金”字喻之。后来加上“玉”字,如《原道篇》“泉石激韵,和若球鍠。”球,指玉磬。《原道篇》又曰:“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就其文化根源不说,终究有金玉文化的身影。也就是说,《文心雕龙》深受金玉文化的影响。 二、金玉比德 《文心雕龙·章表篇》云:“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刘勰指出了金玉承载着深厚的比德文化和礼仪文化。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珠玉,也就是说,珠玉是身份的象征,广而言之,则是人格、品德、身份、地位的标志。 如前所说,金为五行之一,五行构成万物,与自然物候、人之性情品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黄帝内经·素问》卷十六《水热穴论篇》:“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17)《白虎通》卷八把五行与五藏五性六情联系起来,所谓“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也。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18)从季节而言,金属秋;从五藏而言,肺象金;从五性而言,金主义。把人之性情品德与天地五行联系在一起,这是天应感应学说的具体体现。沈约说:“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宋书·谢灵运传论》)(19)也是这一思路。玉也是人格、品德的象征,所谓“圣人被褐怀玉”(《道德经》第七十章),又有所谓君子必佩玉、玉不离身之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玉有防止“非避之心”的功效,所以古之君子一定要佩玉,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玉又是礼制的标志,从天子到公侯、大夫、世子、士,其佩戴的玉及装饰分别是“白玉而玄组绶”“山玄玉而朱组绶”“水苍玉而纯组绶”“瑜玉而綦组绶”“瓀玟而缊组绶”。(《礼记·玉藻》)地位不同,玉的品级及装饰也不同,所以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到汉代,儒家的比德言说加上天人合一观念,人们对玉之品格与人之品德作了更详明的比附。比如《春秋繁露》卷十六提出“玉有似君子”说,把玉“至清而不蔽其恶”“润而不污”“坚而不硻,过而不濡”的品质,与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仁而至清洁”“廉而不杀”的人格一一对应。(20)《白虎通》更是把金玉的品格与君子的性情和品德联系起来:“玉以象德,金以配情,芬香条鬯,以通神灵。玉饰其本,君子之性,金饰其中,君子之道,君子有黄中通理之道美素德。金者精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鬯者芬香之至也。君子有玉瓒秬鬯者,以配道德也。其至矣,合天下之极美,以通其志也,其唯玉瓒秬鬯乎。”(卷七)(21)正是基于儒家深厚的比德思维,汉末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认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玉有仁、义、智、勇、絜五德,这完全是把玉石人格化了,是以玉比德的最好例证。到《文心雕龙》,刘勰说:“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还有以玉比君子人格的文化印迹。 人之品德,在中国古代实质上是人的身份、地位的代名词。如高高在上的皇帝,往往被赋予泽被天地之德,而地位低下的臣民则常常视为人微德薄。所以,前面所说的金玉比德,实际又变成了金玉比拟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不同品级、不同形状的玉器。《周礼·考工记》说,天子守一尺二寸的镇圭,公守九寸的桓圭,侯守七寸的信圭,伯守七寸的躬圭,身份不同,玉的尺寸大小有别。另外,天子在不同场合,又佩戴不同的玉,“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裸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榖圭七寸,天子以聘女。……琭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之内镇,宗后守之。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雨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不同场合的玉又各自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如注“天子执冒”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又注“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曰:“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22)也就是说,玉与德相联系,德之大小不同可以佩不同规格的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侯,各有不同规格的玉。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格的玉,这样,玉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和礼制的标志。这里所谓的“德”实际上是权利地位的另一说法。天子享有天下,恩德泽被天地,所以享有如前所说的对天地山川万物的祭祀权,有“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的兵权,行使这些权利时,需要使用相应的玉器。《周礼·天官冢宰》云,玉府负责王的金玉、玩好、兵器和车乘礼乐之器,及一切珍贵物品的收藏。平时供给王所需的服玉、佩玉、珠玉。王斋戒时,就供给食玉。王的丧事,供给含玉、招魂衣、角枕、角柶。(23)同样是举行国之祭祀大典,季节不同使用的玉器也有别:“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宗伯》)上朝之时,地位不同佩戴的玉器也迥然有别。《白虎通》卷八有所谓“五瑞说”:“何谓五瑞?谓珪、璧、琮、璜、璋也。……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征召,璧以聘问,璋以发兵,珪以质信,琮以起土功之事也。珪以为信何?珪者,兑上,象物始生见于上也。信莫著于作见,故以珪为信,而见万物之始莫不自洁。珪之为言圭也。上兑,阳也。下方,阴也。……”(24)从天子到公侯伯子男,玉器的品级差级明显,同样是君王使用的“五玉”,作用也各有所施。不同的玉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虎通》卷八:“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瑁之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也。”(25)又云:“臣见君有贽何?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公侯以玉为质者贽者,玉取其燥不轻,湿不重,明公侯之德全也。”(26)《周礼》《白虎通》体现的是儒家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而玉的使用则是这种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的外在形象化,可视可感的玉器把礼仪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秩序呈现出来。《文心雕龙·封禅篇》:“玉牒金镂,专在帝皇。”又《声律篇》“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礼乐文化的等级秩序通过玉器鲜明地呈现出来。 三、雕琢文章 《文心雕龙·原道篇》:“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刘勰常用镂金雕玉的生产经验来比喻文章写作,具体体现在生产用词的直接移用和相同的精神追求两大方面。 生产用词的移用,显而易见的是“雕”一词。“雕”字本字为“琱”,《尔雅·释器》:“玉谓之雕。”(27)又《说文解字》:“琱,治玉也。”可见,《文心雕龙》书名用“雕”字,有玉生产的文化烙印。刘勰自己也说,以雕玉比写作不是他自己开的先河。《宗经篇》说扬雄就曾把作文当作雕玉:“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扬雄《法言·寡见篇》云:“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谓也?’曰:‘玉而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28)《文心雕龙》虽不是首创,但的确大量用“雕”一词比作写作。除前面几例外,用例还有《正纬篇》:“糅其雕蔚。”《明诗篇》:“各有雕采”。《诠赋篇》:“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诸子篇》:“辨雕万物。”《檄移篇》:“文不雕饰。”《体性篇》:“童子雕琢。”《风骨篇》:“雕画奇辞。”《通变篇》“夏歌‘雕墙’。”《情采篇》:“庄周云辩雕万物”“藻饰以辩雕”“雕琢其章”。《隐秀篇》:“雕削取巧。”《指瑕篇》:“雕虎之人。”《时序篇》:“驺奭以雕龙驰响”“集雕篆之轶材”。《物色篇》:“不加雕削。”《程器篇》:“垣墉立而雕杇附。”《序志篇》:“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周礼·考工记》有“雕人”,内容今阙,但推想应指雕琢玉石的工匠。“雕琢”本是打磨玉器的生产用词,却与文学写作相联系。文学写作,遣词造句,一如一块原生态粗糙石料,经过精雕细刻,却成为人们赏玩珍藏的玉器。 与“雕琢”近义还有“镂”“刻镂”等,《文心雕龙》用“镂”一词用例有“玉版金镂之实”(《原道篇》)、“镂彩摛文”(《颂赞篇》)、“仲山镂绩于庸器”(《铭箴篇》)、“镂心鸟迹之中”(《情采篇》)、“刻形镂法”(《丽辞篇》),其中“金镂”“镂绩”指雕刻金属,其他三例则是喻指创作。用“刻镂”一词有2处用例,均出自《神思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刻镂声律,萌芽比兴。”《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也就说,刘勰用“刻镂”以喻创作,有镂金劳动的文化烙印。《原道篇》用“熔钧”喻孔子修订六经,其中“熔”字,就是熔金劳动体验的结晶。 与雕玉生产经验有关的用词还有“理”一词。据陈书良统计,《文心雕龙》用“理”一词有125处。(29)理,作名词时原义指玉石的纹路,后引申为事物的纹理。用例有《原道篇》:“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又《论说篇》:“斤利者,越理而横断。”由此,可引申指事物的内部义理,如《知音篇》:“必敏则理无不达。”又《比兴篇》:“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又提升为理性的志向,思想内容,如《杂文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又《熔裁篇》:“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理用作动词时,就是雕琢玉器。《说文解字》云:“理,治玉也。”引申为修理、整理等。用例有《诠赋篇》:“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又《附会篇》:“理枝者循干。”这一义项当与雕琢玉石的生产经验有关,如《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可见,《文心雕龙》中运用较多的“理”一词,与中国久远的玉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文心雕龙》以玉喻文,更重要的当然不是前述词语的使用,而是相同的精神价值追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1.永恒价值的追求。因其自然品格的不易变质性,金玉成为后世价值永恒的象征物。“矿物质尤其是金、玉等,不仅坚固而且因其光彩而仿佛‘凝固的光芒’水晶那样暗示着永恒不朽的存在性。”(30)人生的永恒价值,是刘勰的不息追求。《文心雕龙·诸子篇》:“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又云:“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序志篇》也云:“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人生有限,文章不朽。生命脆同草木,声名超越金石。刘勰用金玉比文章声名,金玉价值永恒,文章声名流传更久远。杨明照《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思想》(《文学遗产增刊》十一辑)认为“《诸子篇》:‘太上立德,……悬诸日月焉。’‘嗟夫,身与时舛,……声其销乎!’这里表面上虽在谈诸子,实际无异于自白。特别是《序志》篇末的‘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与《诸子》篇的‘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寓意大体相同。”(31) 2.完美境界的追求。先民们对于玉的打磨、雕琢,体现的是对至臻至美境界的不断追求。潜心研究夏商周审美文化的朱志荣先生指出:“在青铜礼器出现以前,玉器作为最重要的礼器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件玉器都闪烁着文明之初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是人们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最完美最真实的体现。”(3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逐渐用雕琢玉器的生产体验来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君子人格的养成,要像玉石一样不断打磨。《文心雕龙》中的以金玉喻文,也体现了对至臻至美境界的追求。如前所说,《文心雕龙》中大量运用“雕”“镂”“理”等词语,即是这一生产体验的反映。刘勰对于完美作品、美好事物,也常用金玉作比。用例有《征圣篇》:“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正纬篇》:“黄金紫玉之瑞。”《辨骚篇》:“金相玉质,百世无匹”“金相玉式,艳溢缁毫。”说楚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很华美。《乐府篇》:“气变金石”“金石云陛”。《书记篇》用“金相”即“金玉其相”来喻文采之美。《风骨篇》:“文明以健,珪璋乃聘。”“珪璋”是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这句话意思是说,文章刚健有力,定会为人重视。《丽辞篇》:“玉润双流,如彼珩珮。”《比兴篇》:“故‘金锡’以喻明德,‘畦璋’以譬秀民。”《诗经·卫风·淇奥》以“如金如锡”称赞卫武公。《诗经·大雅·卷阿》以“如珪如璋”称赞贤人。《夸饰篇》:“倒海探珠,倾崑取琰。”《事类篇》:“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又曰:“文梓共采,琼珠交赠”。《练字篇》:“前汉小学,率多玮字。”玮,谓奇异。《隐秀篇》:“川渎之韫珠玉……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淮南子·地形训》:“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附会篇》:“摛振金玉”,即运用美好的文辞。又曰:“石之合玉。”《总术篇》:“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时序篇》:“美玉屑之谈”,用“玉屑”比喻美好的言辞。又曰:“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物色篇》:“若夫珪璋挺其惠心。”《才略篇》:“磊落如琅玕之圃。”“璿璧产于崑冈”“金玉殊质而皆宝也。”《知音篇》:“珠玉与砾石超殊”“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程器篇》:“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等等。玉石的美质是润,所谓“珠圆玉润”,本着以金玉喻文的言说理路,刘勰又常用“润”一词来形容文学之特色。用例有《明诗篇》:“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而“叔夜含其润”则指嵇康。《铭箴篇》云“体贵弘润”。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杂文篇》:“其辞虽小,而明润矣。”《封禅篇》:“法家辞气,体乏弘润。”与“润”一词相似,又用“泽”一词,如“悦泽”:“尚势而不取悦泽。”(《定势篇》),意为悦目光泽,“引申为文章文采美润。”(33)显然有金玉审美体验积淀在。 《文心雕龙》褒扬美好的事物用金玉,批评不足或有欠缺的事物则用“瑕”“玷”,原意指玉的斑点。还专门设有《指瑕篇》,篇名就有玉器生产的体验。用例有《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夸饰篇》:“旷而不溢,奢而无玷。”《事类篇》“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指瑕篇》:“斯言之玷,实深白珪。”“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斯言一玷,千载弗化。”《才略篇》“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程器篇》“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岂曰文士,必其玷欤?”等等。一正一反,呈现的都是玉器生产经验和审美体验。 本是作为自然物的金玉,在中国特殊的诗性文化语境中,被看作是山川万物之精英,是可以沟通神灵的圣物,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君子人格的比德之物。正是基于浓郁的金玉崇拜文化传统,刘勰喜好以金玉喻文,把文章写作比为镂金雕玉,以金玉至尊至上品格比拟文学创作的完美追求。《文心雕龙》以金玉喻文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中国古代文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本文所引《文心雕龙》内容,均引自本书,不另注。 ②戚良德撰:《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③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17页。 ④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第347页。 ⑤张燕:《论中国玉器的形而上意义及其衍变》,《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1期。 ⑥⑦[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0、534页。 ⑧⑩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3、131页。 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第118~119页。 (11)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 (12)[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第95页。 (13)据新华社2014年6月4日电,关腾飞、陈悦撰《湖北保康发现古金玉,千年“和氏璧”传说得印证》。 (1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2~923页。 (15)[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4页。 (1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4页。 (17)[唐]王冰订补:《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第118页。 (18)(21)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年,第384、306页。 (19)[梁]沈约撰:《宋书》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8页。 (20)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第420~421页。 (2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2~923页。 (23)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24)(25)(26)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年,第349~350、353~354、355~356页。 (27)管锡华译注:《尔雅》,中华书局,2014年,第372页。 (2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8页。 (29)陈书良:《〈文心雕龙〉释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30)叶舒宪、萧兵、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触》上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31)詹锳撰:《文心雕龙义疏》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62页。 (32)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33)陈书良:《〈文心雕龙〉释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页。“文心雕龙”中的金玉崇拜与金玉隐喻_文心雕龙论文
“文心雕龙”中的金玉崇拜与金玉隐喻_文心雕龙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