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研讨会综述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研讨会综述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民主政治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问题,不久前,中央党校政法部与“中央党校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师资研讨班”召开了以“中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成就与基本经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将研讨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成就

与会同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2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成就。大家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改革的进程中,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主要成就是:(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包括改革了选举制度,实行县乡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进一步健全了人大的组织体系,乡镇人大设立主席团,县以上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等;加强了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4 )社会群众团体的民主参与制度有了新进展。(5)巩固和发展了基层民主制度, 尤其是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7)建立和健全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8)切实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9)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10 )扩大了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1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民主政治的法制建设和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12)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对此,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于:(1 )明确地而且最始终一贯地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要严格分清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具体政治制度的弊端。即使对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也要做实事求是的评价。(2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相互配合,同步发展,使二者统一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归根到底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3 )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和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有秩序地、渐进式地发展民主政治,不追求形式上的民主。把保持政治稳定,始终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前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百倍珍惜和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发展民主, 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和实践经验,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5)发展民主必须与加强法制建设同步进行, 依法保障和推进民主。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1)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20 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阶段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0年8月18 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讲话为第一阶段。着眼于如何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的重演。从1980年到党的十三大为第二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深化和发展日益受到旧有政治体制的阻碍,着力于从如何为经济改革扫清障碍的角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一些曲折,政治体制改革的调子比较低。从党的十五大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上有新突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也有人认为,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推进方式上,以1989年政治风波为界,基本上可分为两大阶段,在前一阶段,中国的政治改革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动员型道路,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来自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和知识界。在后一阶段,表现为自下而上的争取型,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基层的农民。目前,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正在走一条上下动员适度,上下结合的发展路子。

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益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整个80年代,我国的利益结构从强合走向分化,而从90年代初开始,则进入了再整合的时期,与这一结构变化相适应,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198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保持了同步。1987年以后,经济体制不断实现重大突破,而政治体制改革却未能与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同步突破。

(2)关于原有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与会者认为,原有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权力过分集中的人治型政治体制,主要有五个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其“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其主要含义是:一,从组织之间的横向关系看,是党委过分集中权力,党政职能不分。二,从上下级关系看,权力不加分析地过分集中于上级组织和中央组织。

(3)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与会同志认为,总的看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尚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进行着“攻坚战”,而政治体制改革似乎尚未进入“攻坚战”。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难以取得最终成功。如“政企分开”问题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政府和企业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政府,孤立地搞行政体制改革,难以深入,只有把行政体制改革和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也要有一个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目标,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是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政治体制改革则从权力高度集中的人治型体制转变为民主的法治型体制。

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表现为形成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工人阶层中的一部分正从企业的主人演变为雇佣工人,并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阶层。伴随着这一分化过程,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势必要求政治主体的民主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四、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

有的同志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赖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发展民主。他们通过总结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广泛实践,概括了一系列具有规律性的认识:(1 )发展民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等待,而必须创造条件,积极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探索民主的规律,只有实践才能学会民主,推进民主。(2)民主发展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保护要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3)民主的价值内涵在于实现公民的自由和平等, 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必须实现人民群众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平等。(4 )公开化是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公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5 )民主必须有程序,没有程序就不可能有民主。民主的程序化必然要求民主发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依法推进。

讨论中有人也指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干道和安全通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照宪法治理国家。法治国家是宪政国家。依法治党,首先就是要依照党内的根本大法——党章来治理党,切切实实地把党章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从体制上着眼,必须着重坚持和完善两个代表大会制,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1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这是人大制度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党必须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党的工作的核心,就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党要改善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人大的工作,超越人大的职权直接发号施令,党必须尊重和支持人大的工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善于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意志。二是加强人大制度的自身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提高人大组成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加强人大的监督。(2)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代表大会之于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恰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样。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是党内民主的源头。应当恢复八大时期实行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还有一些同志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把握几项原则。一是要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四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此,应当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五个有利于的标准”为依据,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即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只有坚持这“五个有利于”的标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标签:;  ;  ;  ;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研讨会综述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