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间,梦回知青年代——解读知青电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青论文,光影论文,年代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为生逢70年代,只能通过影视作品去了解、去想象、去猜测那个神秘的知青年代, 所以电影《美人草》热映时,便满怀期待地去看。其实,今天的年轻人对于知青年代的 认知大多仅限于父辈们一点琐碎的回忆。上山下乡、批林批孔,这些词对于他们来说, 就像是个遥不可及、神秘的梦。他们中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梦是诗意的,那么多十几岁的 城市孩子跑到农村,甚至是云南、延安、西藏、北大荒,种田、放羊、牧马。远离了父 母,多自由;不用再读书,多逍遥;种种田,放放羊,深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之乐也。
可事实不是这样的。它是当时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祭”出的时代,饱 含着知青的理想、血泪、激情、伤痛……远非我们想得那么单纯和诗意。
印象·红色知青梦
记得在学生时代,曾经为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年轮》深深地感动过, 它讲述了几个一起在哈尔滨长大的伙伴,同时被下放到北大荒插队,然后返回城里共同 奋斗的故事。北大荒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人的眼中象征着神秘、厚重,那黑土地酝酿出来的回肠荡气的友情让我深深感动。义气深重的吴振庆、可爱老实的韩冬宝、聪明高傲的张萌、善良坚强的郝梅……无论世事怎样变化,他们都如同手足,互帮互助。
在和一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男孩聊天时,他谈及了由谢晋执导的电影《牧马人》 中的一个细节:许灵均问秀芝:“你不怕我出国不回来了?”秀芝说:“我不怕,你会 回来的。我拴不住你,也没有那个本事,可是你祁连山背不走、大草原背不走,你也离 不开郭撇子。”这个男孩说这个细节让他非常感动,甚至在那一刹那可以触摸到许灵均 的灵魂,是那么的痛苦和无奈,但是对于妻子、插队的地方和国家仍有深深的热爱。不 过最后,男孩补了一句:“但如果我是许灵均,我还是会跟着父亲去美国的,再苦也不 能苦自己啊!”瞧,这就是如今的年轻人和知青那一代的差别,没有那么多感情上的枷 锁和责任感,活得自我。《牧马人》中还有个细节,许灵均的父亲对许灵均说“发现大 陆人都喜欢看《人民日报》”,许灵均则回答“国即是家”。这个细节揭示了大部分知 青身上“最闪耀、最红色”的本质,不管当初他们对插队的地方有种种不习惯,对自己 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但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还是热爱着、眷恋着祖国,愿意为之 奋斗终身。
我们做着红色的知青梦,充斥着炽热的激情以及对国家、对人生的信念。不过你可曾 想过,红,也代表着鲜血和伤痕。一些知青电影触目惊心地揭露了知青年代里最丑陋的 伤痛。在当时畸形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心存善良的人无奈地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人性在 强大的压力下慢慢弯曲,扭曲成最奇怪的形状;而另一些人的良知则在一点点地泯灭, 道德走向了沦丧。
印象·绿色知青梦
周迅、陈坤、刘烨、舒淇,是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演员。由这一个个性感精灵的小女子 ,潇洒英俊的贵公子去演绎那坎坷的知青岁月,想当然地肯定会是从画面到服装、灯光 都美得不得了,独独缺了份朱时茂式的朴实,丛珊式的原始感。果然,导演们让我们看 到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看到了《美人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由旅法华人戴 思杰导演,讲述了知青罗明(陈坤饰)和马剑铃(刘烨饰)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可 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一天,他们与村子里的小裁缝(周迅饰)相遇, 小裁缝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知青“四眼”有一整箱小说!他们冒险偷书到手,从此, 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等“名著禁书”充满了他们的闲暇,给闭塞的“红色年代”注 入了一丝穿越时空的浪漫。慢慢地两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由 一个比较小的角度切入,用一种浪漫幽默的方式而不是写实主义来描写。相比之下,影 片《美人草》则讲述了个老套的爱情故事:女孩有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却爱上了一 个到云南当地插队的知青,最后两败俱伤。
知青电影可以分为“前期知青电影”和“后期知青电影”。前者着重描写知青下乡时 的那一段生活状态,如电影《牧马人》。后者却着重描写知青返城后所遭遇到的世事变 迁和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如电视剧《孽债》、《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但我更 想把它分为“红色的知青电影”和“绿色的知青电影”。像《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 美人草》这样的电影已经渐渐淡化了知青电影中的那种“革命的、激情的红”、“刻骨 的、伤痛的红”,取而代之的则是小布尔乔亚式的“绿色”,特别在《美人草》中,不 仅电影的基调就是绿色,而且整个故事抽空了知青年代最本质的东西,而仅仅把一个普 通的三角爱情故事放在“知青下乡”的大环境下。因为这样的环境一是能引起怀旧感, 二是能够有戏剧冲突,三是用一个曾经演过三级片的香港明星来演知青,这本身就是个 卖点。“那个导演将我们支边青年庸俗化了”——一个到云南插队入户的上海知青对电 影《美人草》这样评论。是啊,在影片中,我们只看到知青们在偷窃,在武斗,可当年 还是有很多知青抱着支援边疆的理想和激情的。
比起这种不痛不痒,充满小资情调的“绿色”,相信今天的小年轻更喜欢那痛快淋漓 ,直面人性的“红色”。可以说“红色知青电影”抓住了知青年代两个截然相反却又最 本质的“内核”——一个是“热爱国家民族,满怀青春的激情”,一个是“人性的扭曲 ,灵魂的鞭鞑”。而“绿色知青电影”则把一堆知青电影的元素做成一个美丽的、怀旧 的“壳”,招徕观众去看。等观众揭了“壳”才发现,“壳”底下不过是一个让人有点 感动却又脱不了俗的爱情故事。从实质上来说,“绿色知青电影”是种“伪知青电影” ,它反映了这一代导演对知青年代反思的苍白和艺术上的倒退。
印象·知青电影中的洗澡戏
仔细观看描述知青生活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导演们偏爱 安排洗澡戏。仔细一想,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第一,知青能洗 上澡不容易;第二,知青们大都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又住得近,洗澡时就特容易出状况 。这时候,导演就能通过这类戏揭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电影《青春祭》中,一群可爱的傣家少女在劳作之后,来到河边,脱去了她们的民 族服装在河水中裸泳。从远处目睹了这样一种的傣家风俗的李纯惊得目瞪口呆。随着时 间的推移,她也穿起了傣族服装并和傣族少女一样在河里裸泳。从这场戏中,我们可以 看出知青渐渐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而在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刘烨和陈坤饰演 的两个男知青却是在偷看小裁缝洗澡。这种有意无意的偷窥实际上也反映了知青性的压 抑和萌动。
以前,知青们也爱看电影。一位曾在黑龙江插过队的知青回忆说:“银幕挂起来了, 灯光也亮起来了,大家伸长了脖子就等着看电影。终于,随着一声悦耳的音乐声响,京 剧《红灯记》出现在银幕上,李铁梅出现了。大冷的天,我们伸长了脖子足足站了2个 多小时,电影看完了,人也快冻僵了。”
想一想,有些滑稽。几十年前,知青们站着看电影;几十年后,我们坐着看知青们的 电影。颇有一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感觉。不管怎样,知青 年代的梦离我们虽是遥远但却是真实的。梦中的笑、泪、血、情虽与今天的我们无关, 但我们却可以之为镜,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