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汶川论文,灾区论文,志愿服务论文,大地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为救援、安置、重建工作提供服务。一批志愿者先遣队进入灾区服务群众需求;千百万志愿者在后方提供赈灾宣传与募捐服务。为了调查分析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的状况,分析灾后重建志愿服务的科学途径,接受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委派,笔者带领第一批志愿服务专家进入四川灾区,于2008年5月20日—29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先后进入都江堰市、彭州市、绵阳市、广元市等受灾地区了解情况,并且深入绵竹市、江油县、北川县、青川县特别是汉旺镇、小鱼洞镇、木鱼镇、聚源镇等重灾区调查,还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武警医院、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转移出来的伤病员交流,与转移出来的灾区中小学生交流,特别是与汶川县映秀、漩口的群众交流。由于专家采取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参与救灾人员身份进入,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服务、共同生活,获得比较真实的情况。现初步分析,以供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参考。
一、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状况
这次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人数、参与领域都是有史以来最广泛的,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专家组调查接触的灾区群众及救援人员,通过抗震救灾服务加强了对志愿者的认识和理解。
(一)志愿人员行动快
调查发现,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在中国救灾志愿服务历史上,首次做到了“三同步”——志愿者与部队同步进入服务救援工作,志愿者与医疗队伍同步进入服务救护工作、志愿者与当地干部群众同步进入服务自救工作。我们了解到。第一批在13、14日进入灾区服务的志愿者,主要是自发志愿者和自组织志愿者,他们不需要经过请示、审批,具有热情就自主投入灾区服务。广东省一位正在四川旅游的游客,在发生灾情后没有返回广州,而是立即留在灾区服务。重庆等地区的志愿者,很快三三两两前往四川灾区及时为灾区提供服务。我们发现,不同时间进入的志愿者群体及发挥的作用是有区别的(见表一)。
青年志愿组织和社区志愿组织大多数在13、14日进行准备及审批工作,15、16日陆续进入四川灾区服务,主要在帮助医疗救护和群众生活安置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及时帮助了当地政府和灾区群众。
(二)志愿组织多元化
汶川大地震志愿服务是迄今中国救灾志愿服务动员人数最多、队伍最多的;也是中国重大事件志愿服务除了北京奥运会之外动员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一方面是自发动员特征明显,许多志愿者事先并没有等候志愿组织号召,而是自发进入灾区服务,在当地看到有志愿队伍的标示,就要来带在身上(志愿者帽子、志愿者贴纸)。另一方面是报名人数多,各省招募抗震救灾志愿者的消息公布后,报名人数大大超出组织者意料之外。笔者曾报名参加21CN网站与广州市向日葵心理辅导中心联合组织的“四川灾区心理服务志愿队”,仅招收十多名队员,当时报名就超过四、五百人。初步培训与面试的时候,容纳200人的课堂,连坐带站达到300多人。我们到达四川灾区服务之后,虽然迄今没有看到准确的志愿者服务人次统计(仅5月20日四川志愿者协会公布入川服务志愿者就超过7万人。团中央5月21日公布包括外地本地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20万人;而在此后仍然有许多志愿者前往服务,尚未统计公布),但是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我们测算可以用“十百千”的数字:各省市进入四川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十万人;四川各地(包括灾区与非灾区)参与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一百万人;全国各地参与赈灾宣传、募捐、救灾物资搬运的志愿者超过一千万人。这些志愿队伍与志愿者的分类大致如下(见表二)。
值得重视的是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在抗震救灾服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树立了独特而鲜明的形象。笔者在彭州市广场见到不少人头戴“共产党员先锋队”的红帽子,散坐着等待服务机会。询问后知道是市委组织部在广场的服务点招收的志愿者。笔者前去报名,对方第一句话就问,“你是共产党员吗?”报名后,笔者被安排到重灾区小鱼洞镇服务。后来,笔者在许多灾区,只要一戴上“共产党员先锋队”的红帽子,拦截救灾物资车辆一同进入重灾区,就特别容易被司机接纳。另外,广东省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吸引了许多非党员志愿者提出入党申请。《人民日报》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题专门报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志愿者形象出现,不仅更加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也为党团组织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三)志愿服务内容广
志愿者几乎参加了地震灾区所有类型的服务,据调查资料,我们大致归纳了10种主要的服务类型:1.参与救援服务;2.参与伤病员医治;3.参与清理现场;4.参与安置受灾群众;5.参与救灾物资运送;6.参与募集捐款捐物;7.参与心理救助与辅导;8.参与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服务;9.参与灾区环保检测服务;10.参与灾区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四)志愿活动影响大
汶川大地震的志愿服务引起全国及世界的关注:一是志愿精神弘扬、志愿者热情激发,志愿文化普及。中国迅速改变过去政府先行救灾,公民行动随后的惯例,志愿者同时进入,协助政府帮助灾区群众。这表明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高度认可,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的广泛接受。二是全国关注四川灾区各项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灾区志愿者服务,各种电视、广播、报纸陆续报道灾区志愿者的服务情况。笔者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在四川服务的时候,先后有多个国家、省级媒体采访和报道。三是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灾区问候群众,鼓励抢险救灾部队的时候,见到志愿者都亲切问候和勉励。这不仅给予志愿者极大的鼓舞,也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有利于推动这项高尚的事业发扬光大。
二、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
专家组的调查发现,志愿者灾区服务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支援了救灾、安置、重建工作
志愿者定位于配合性、辅助性的服务。抗震救灾工作的主体是政府、部队、医疗人员等,灾区自救工作的主体是当地的干部群众,但是志愿者能够配合他们做许多繁琐、细致的服务。例如彭州市的一位青年志愿者,原来是2007年的复员军人,在农村家里找短期工做。5月12日知道灾情(他所在的镇没有受灾),13日就只身奔往小鱼洞镇、龙山镇等重灾区,最初是帮助战士、群众做在废墟挖掘和救人、帮助搬走遇难者遗体等工作,后来发现一个人的服务能力有限,就报名参加了“共产党员先锋队”志愿者,也参加团队的服务。广东省大学生志愿者心理救援队的梁瑞琼教授和学生,发现灾区群众对于“心理干预”存有戒备、害怕心理,就改变做法,主动到医院从事陪护志愿者的服务,获得信任之后才进行心理沟通、辅导,效果很好。志愿者的主动服务、积极服务、勤奋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传播爱心,激发灾区群众生活热情
志愿者在灾区服务的另外一种影响,就是广泛传播爱心,让灾区群众感受到全国人民在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重建家园、追求生活的勇气。由于灾区群众受到的打击很大、损失惨重,大多数群众有亲友遇难,所有群众都受到财产损失,有些群众房屋全部被损毁、财产全部被掩埋,几乎丧失生活的信心。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到来,不仅带给他们物资的支援、生活的帮助,而且带给他们友爱和关怀,让他们能够倾诉苦衷,发泄悲伤,并且获得安慰和鼓励,重新恢复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在各个灾区群众安置区调查,发现志愿者比较多、服务比较深入的地方,受灾群众的心情就较为舒畅,可以较快思考灾后重建、重新生活的问题。
(三)提升中国软实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中国志愿者灾区服务的大行动,引起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从外电报道看,关于中国四川灾区的志愿服务,他们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志愿者参与救灾服务这么快,几乎与部队、医生同步;二是没想到政府放开和欢迎外国志愿组织、国际志愿组织参与救援服务,并且提供支持措施。我们在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调查发现,虽然外国来的志愿者人数不算很多,但是几乎所有重灾区都有他们服务的身影。在青川、彭州山区的艰险路段,也有外国志愿者前往服务。数十万上百万的全国志愿者包括四川省志愿者在四川境内尤其是灾区服务,数千名外国志愿者在灾区服务,让世界各国真正发现中国的志愿精神、公益慈善精神在弘扬,文明进步程度在提高,从而也看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中国国民精神的体现,这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关键。此外,外国志愿者、港澳台志愿者与内地志愿者并肩作战、共同救援,有利于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融合,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合作,也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化提供了条件。
三、发展壮大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对策建议
我们根据调查情况和未来的需求,提出进一步做好灾区志愿服务、发展壮大中国志愿事业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导抗震救灾志愿者热情的转化与延伸,为灾后重建和群众生活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
不论是灾区干部群众,还是各地有见识的志愿者,都非常担心一个问题:志愿服务会不会“一阵风”、“一窝蜂”。救灾志愿服务过后,志愿者就转移到其他兴趣点,忘却灾区建设与生活的志愿服务。我们认为,要充分肯定救灾工作激发的全国人民志愿服务热情,把这种热情引导转化为对灾后建设、生活改善的服务;延伸到全国各种志愿服务,就能够持久发扬、长效发展。
(二)发挥对口扶持灾区建设的优势,实行党和国家统筹指导,地方发挥主体作用的志愿者服务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全国有关部门省市对口扶持四川受灾市(县、区)的方案。各地志愿者协会要积极帮助对口扶持灾区的志愿组织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充实灾区志愿者服务受灾群众的能力;而且继续选派志愿者分批进入对口扶持灾区开展专门服务。
(三)大力宣传抗震救灾志愿者事迹,弘扬志愿精神,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及全国各地的相关志愿服务,体现了中华民族互助友爱的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本”的宗旨。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元素,要通过宣传、推广、研究、提升,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灾区志愿服务的专家库,为陆续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智力支持
针对这次灾区服务由于志愿者素质欠缺、志愿组织能力欠缺导致的问题,建议由团中央、民政部牵头建立志愿服务专家库特别是应急志愿服务专家库。近期派出专家在四川灾区对于当地志愿者和陆续进入的志愿者,进行灾后重建、生活改善服务素质的培训,帮助志愿团队解决方式方法问题。专家库的服务由国家财政支持及社会筹资支持,有四川省志愿者协会协调管理。
(五)建立国家志愿服务统筹协调体系,全面推动志愿事业的发展壮大
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全国大规模志愿服务,也暴露出统筹协调不足的问题,重复服务、资源浪费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借鉴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热潮之后,政府对于志愿组织重视和支持的做法;借鉴美国“9·11”灾难的志愿救援服务后,政府对志愿组织的支持与推动;借鉴东南亚“海啸”灾难后,国际志愿者服务对当地政府的影响和促进;我国要借此机遇尽快建立国家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其实,北京、江苏、四川、广东等省市已经探索建立党政牵头的“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或“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这些机构的运行,对于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帮助广大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应尽快启动建立国家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委托中宣部、团中央、民政部等具体筹备,及早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标签:汶川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重庆志愿者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 日本地震论文; 志愿者论文; 正能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