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00)
【摘 要】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追求“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四象格局的理想人居模式。而现代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也是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城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如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中努力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实现方法上,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存在着某些共性,接下来笔者将对其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理五诀;城市设计理论;城市意象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237-02
1.“地理五诀”与《城市意象》五要素
1.1 龙脉与边界
《阳宅集成〉〉卷一“龙法”中记载的:“万瓦鳞鳞市井中,高连屋脊是来龙,虽曰旱龙天上至,还须滴水界真踪。”此诗句的意思就是把每家每户的屋脊比作连绵起伏的龙脉。风水文化元素中的龙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上升到了项目自身的建筑天际线或者与周边建筑所共同形成的建筑天际线,这样就将自然的龙脉引入到了城市空间,继而实现风水中的龙脉与城市建筑天际线的共生。
凯文林奇所提出的边界概念上,边界是线性要素,它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是一种横向的参照。其中包括了属于自然界线的山体,也包括了属于人工界线建筑轮廓线。
阆中古城背靠大巴山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系为阆中之“来龙”,是山川形势的依靠。并从近至远(小蟠龙—大蟠龙—陈家坡—盖阳山等),形成连绵不绝的龙脉意象。外形蜿蜒起伏局生气,古城就是龙脉的聚合之处。由绵延的龙脉形成的 “边界”是城市空间良好的天际线。
1.2 砂山围合空间与区域
风水中的四神砂方位其实是营造了一种内敛的围合式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强调了内部的空间感也注重了视线的开阔性,使其不逼不压,环抱有情。
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如果经过或向他移动时,区域偶尔也能充当外部参照。砂山围绕着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可以充当寻找龙脉时的外部参照。
阆中古城左右两边分别为青龙白虎砂,青龙白虎以及其外的护山统称砂山,察砂实际上就是探寻能够“聚气藏风”的地理环境。古城东面的梁山、七家山、大像山等与西部的西山构成了“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前后左右环抱的群山,与龙脉相互呼应、烘托。具有藏风聚气的作用,成“龙盘虎踞”之势。而这样一个砂山围合的空间便成了一个区域,一个仅限于服务内部城市的空间区域,这样的一个区域空间与周边环境形成对比,有做参照的价值。
1.3 水?道路空间
风水中对水系的选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水停蓄环抱于明堂之前,弯曲平缓流出。清代林枚在《阳宅会心集》更进一步阐述:“一层街衙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房宇即为案山。”《阳宅觉》中提到:“收来气之法,盖以街巷作水论。”这就很好的说明了道路可以看做是水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凯文林奇中的道路是观察者的习惯、偶然或潜在的移动通道,它是意象的主导元素。它可能是机动车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等。
阆中古城的嘉陵江从东、南、西三面绕城而过,以“冠带水”形成“金城环抱”的大吉意象。西山与玉台山隔江对峙形成“天门”和“上水口”;东南的交通要道与塔山形成“地户”和“下水口”,共同构成古城 “水口”。是形成整个古城区域“气”的出入口,以“水”为道路,输送“气”以形成良好的气场。
1.4 穴?标志物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观察气要仰观天象。俯察地形,气所在的地方,便是穴位。风水中认为山脉生气、迎气,山脉到了尽头便会形成穴,是指气所出的位置,都是为了让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穴正在城市建筑中有突出的特点。
对应到城市设计中来就是指视觉平衡点,而这种平衡点放在平面构图上指的就是视觉中心,符合凯文林奇所提出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的标志物的特点。
“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乃阆中城正穴。高度最高,是整座阆中古城的视觉平衡点,其高度以及中心位置的特点是唯一的,在整座城市中令人难忘,不可忽视的一座建筑。
1.5 明堂?节点
明堂实际上指的就是穴前宽阔平坦的空间,“穴星看明堂”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即内明堂、中明堂和外明堂。黄妙应的《博山篇》“小明堂,穴前是。中明堂,龙虎里。大明堂,案内是。”由此可见,明堂在风水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指的内外空间的,一个尺度,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在营造近景、中景及远景空间上的良苦用心。
凯文林奇所说的节点不同程度上表现为城市的汇聚点,浓缩点,甚至是城市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一个空间丰富的城市节点设计也需要近景,远景以营造丰富空间,形成能够聚人气的汇聚点。
阆中古城西门不设城楼而修建阆风亭,远接山水,魂系昆仑。以滕王阁和白塔为上、下水口,象征天门地户。蟠龙山为龙脉,接昆仑主山,以观象台为载体,表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蟠龙山—中天楼—锦屏山,以及上、下水口之间的嘉陵江是阆中最重要的景观轴和景观带。营造近景远景的多层次空间,藏风聚气,汇集人气是整个区域的节点空间。
2.总结
我国的风水通过四象格局以表达对理想人居模式的追求,通过几千年来反复实践,丰富、发展、深化对风水的特殊认识和理论体系。更着重风水物质性外形下,人化和理性化的精神气韵。而以城市意象为例的现代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也是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城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努力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说明我国古代风水理论仍具有可发掘探索的必要性,以指导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宋启林.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城市风水格局—城市规划与我国文化传统特色[J].华中建筑,1997,15(2):23-27.
[2]丁文剑.建筑环境设计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D].河海大学,2003.
[3]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重庆大学2005
[4]傅凡,赵彩君.干枯的北京风水的反思[J].中国园林,2010:80-82.
作者简介:
李泽奇(1992-)女,山东东营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6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理论研究。
论文作者:李泽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阆中论文; 明堂论文; 风水论文; 城市论文; 水口论文; 意象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