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梅?
摘要: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进行实际英语语言教学时发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面临较大的障碍。本文主要讨论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教育;培养策略?
一、跨文化教育?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语言在文化中发展,文化在语言中体现。因此,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因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会反映在语言习惯上;而且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会发现,没有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语言词汇就无法真正理解。?
2.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信息及网络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甚至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的交际。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外语教学模式: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只放在语言本身,对于纯语言理论和形式研究过多,而较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事实证明,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必然的。?
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现今英语教材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学习英语。?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障碍?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而且根据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笔者在进行实际英语语言教学时发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面临较大的障碍。?
1.外语能力的缺乏?
外语能力的缺乏降低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愿意度,阻碍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Martin&Nakayama(2009)认为语言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显然,充分的语言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意识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我校五年制高师的学生中,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专业英语比较吃力。这些学生对文化差异很敏感,想学习跨文化知识。而他们的英语水平使他们不愿意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英语学习的热情日益消褪,英语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多。?
2.文化的偏见?
Chen和Sarasota(2007)认为人们文化里的感知框架的主观性表面和我们的感知常常是偏颇和不准确的。而这些对他文化的偏颇和不准确的感知会导致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使人们形成对他文化的错误理解,并表现出不尊重。狗在中国人眼里自古就没什么好名声。说一个人势利叫“狗眼看人低”,说这个人成天跟在别人后面作威作福就叫“狗仗人势”。在英语中,狗却和很多好东西联系在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幸运的人叫“幸运狗”。还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屋。西方人欣赏狗的忠诚因而也很爱狗。我们如果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不会对英语文化中如此大加赞扬狗而感到不可思议了。?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由于笔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而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所以就大学英语教材有关内容主要是阅读方面浅谈一些具体作法:?
1.课堂教学?
(1)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泛读课本。大学英语阅读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文章时代感强,贴近现代生活、语言更地道,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面对的文章是用外语写成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地联系着。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理解。?
(2)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注意就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如在泛读第一册第四课TheWinter’sSnow一课中,ThomasCarringtonwasamanwhotoocarewithappearance,thethoughtofhavingtowalkaboutLondonandsitintheofficethewholedayinthosedirtyshoestroubledhimagreatdeal.在此,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鞋子问题带给ThomasCarrington这么大的困扰。在此可以给学生介绍英国的穿着礼仪,这样使学生不仅对英国的着装规范有所认识,而且以后的阅读理解只要涉及到这个方面,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
教师除了介绍课文中出现的学生不熟悉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一些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东西也可以通过课文顺理成章地介绍出来。比如我们学习到TheGardenofEden这一课,讲的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那故事的出处就是《圣经》。在英美文化史上,其影响之深远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几百年来,《圣经》深入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规范,对英美国家的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这样学生不仅能对《圣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圣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课外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
(3)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英语学习者都知道,有了文化积累的人不一定就必然有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文化对比的意识,或能够得体的进行文化交流。教师在创设任务型设计时,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者虚拟真实的情境中来体验语言,考量语言表达的度,起到跨文化意识的渗透作用。?
2.课外活动?
(1)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引导他们在阅读时留心去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比如在泛读课中有一篇介绍QueenCleopatra的文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观看《埃及艳后》和《绝代艳后》这两部电影。这两个女人都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在过往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痕迹。前者影片再现了古罗马时期,尼罗河皇后克莱奥帕特拉野心勃勃,为了政治目的,与罗马帝国的裘利斯,凯撒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三洲的强大帝国。之后,克莱奥帕特拉又与马克安东尼间发生了暴风雨般的爱情。后者的主人公是法国大革命时候的著名的路易十六的皇后的玛丽·安东尼。学生在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往往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
(2)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我们的学生母语文化根深蒂固,用母语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已成定势,所以学生习惯于把母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大学英语泛读课文及其相关背景中的英语国家文化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某一方面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泛的,而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文化学习中的屏障,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正确的运用英语,使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有利于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还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董亚芬.大学英语泛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邮政编码:226500
论文作者:刘雅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4
标签:文化论文; 语言论文; 跨文化论文; 英语论文; 意识论文; 学生论文; 文化背景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