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1]2002年在《面向神光Ⅲ分布式控制的软件总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进入90年代以后,分布式计算结构开始从两层向多层转化,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已经无法适合于分布式计算环境。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有效途径。分布式对象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种软件技术,该技术允许不同机器上的对象可以相互传递消息。对象可以扮演客户及服务器的双重角色。 分布式对象技术旨在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软件总线”结构,任何应用作为一个对象,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对其接口参数进行定义和说明,就可以接到软件总线上,发出请求或提供服务,达到即插即用的效果。 本文首先对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出现、概念与叁大流派(CORBA、COM/DCOM和Java/RMI)做了简要概述。然后,对CORBA标准规范进行着重介绍,并通过对CORBA的机构灵活性、软硬件平台无关性、系统可扩展性等优点的深入分析,论证了CORBA是目前解决分布式系统开发时所面临的跨平台、跨操作系统、跨语言、跨协议、跨版本等一系列问题的优化方案,是构建软件总线结构的首选标准。 本文以神光Ⅲ原型装置分布式控制系统为背景,针对该系统独特的体系结构和复杂的分布式通信需求,提出了“软件总线”这种开放性的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解决方案。然后,依照CORBA标准规范,重点对软件总线的可靠性及接口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以C++ Builder为开发工具,实现了一条以ORB为支撑环境、通信中间件系统为核心的软件总线原型。这条软件总线的核心部分——通信中间件系统包含一套完整的消息通信协议和一组功能完善的用户接口函数,可方便、可靠、快速地实现分布式异构环境下不同软件模块间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此外,该系统还具有独立于网络地址、计算机物理位置、操作系统、硬件平台、编程环境及工具等特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系统集成时所面临的应用互操作性等问题。
陈鸣[2]2007年在《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CF(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物理诊断测量软件系统是ICF实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满足ICF实验研究中大数据量、多学科、多项目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保存和处理的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由于ICF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所使用的测量软件系统整体水平较低,具有诸多不足,尤其是随着“神光—Ⅲ”原型实验装置的建成,软件系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ICF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涉及的领域集中在软件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分析测量测试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最新的软件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选择并建立一套能够满足“神光-Ⅲ”原型上的物理实验诊断系统以及将来的“神光-Ⅲ”主机装置系统需求的分布式测量软件体系。该软件体系具有良好的模块性和尽可能低的耦合性,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物理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也可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更新和升级。本文首先介绍了ICF物理实验的背景,以及国内外ICF物理实验中测量软件系统的发展现状,说明了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性、通用性、开放性和分布性等特点的测量软件系统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和开发、运行环境的选择。本文在分析并比较了目前国内ICF研究领域内的所涉及的各种仪器总线后,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硬件平台定义为混合总线结构的测试系统,该系统同时结合了模块化仪器平台和分立仪器的组件,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仪器标准总线相互连接,充分发挥多种总线和平台的优势,具有独立性、耐久性、可扩展性和高性价比。根据这种混合总线结构,文章结合ICF物理实验实际应用,分析并完成了基于标准仪器驱动器的虚拟仪器测量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从而通过从下而上的开发方式完成完整的测量软件体系的建立。为了保证测量软件系统的通用性和开放性,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组件的设计和开发方案,并结合ICF研究领域内最常见的示波器测量系统进行了实际应用,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完成了一个具有模块化功能的通用示波器测量系统。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实现标准的数据交换,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际测量测试领域内的最新标准—自动化测试语言的框架和结构,并结合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进行了应用,特别是利用XML序列化技术实现了将ATML标准集成到面向对象的测量程序中。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不同应用域的程序之间实现对象类型的耦合,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两种可能的方案,即.NET Remoting和Web Service,而在现阶段.NET Remoting这种耦合方式更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的意义和主要创新之处包括:1.本文研究内容属于“神光—Ⅲ”系列装置ICF实验物理诊断的关键部分之一,该项目作为我国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主题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是极为复杂的多学科跨世纪的系统研究工程,无论对国民经济、军事应用,还是基础学科探索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2.首次将分布式技术应用于国内ICF装置物理诊断系统,完成了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整体架构和开发、运行环境的选择。3.通过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仔细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在ICF实验物理诊断测量系统中使用并自行开发出符合标准的仪器驱动器,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概念的混合总线测试系统的构建。4.在ICF实验测量系统中完整的应用了诸如面向对象、组件开发、XML技术以及有关网络开发技术,尤其是首次在ICF研究领域内应用了最新的自动化测试标记语言作为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了ICF物理实验的分布式测量。
曾司凤[3]2004年在《控制网络中软件设备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控制网络及开发控制网络系统的现状做了概述,结合“软件总线”+“软构件”的思想,提出了控制网络中的软件设备技术。即将控制网络中的所有硬件设备都映射为符合软件总线规范的软件设备,在软件总线上即插即用,在系统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对它们进行透明的控制和访问。本文对软件总线和软件设备技术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软件设备技术的特点,并提出了软件设备技术实现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总结基于软件设备技术开发控制网络系统的过程。 软件设备技术的研究及对本文中的控制系统的分析和测试证明,基于软件设备技术开发控制网络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的分布式异构问题;软件设备具有可移植的特性,能减轻开发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开发成本;软件设备的即插即用特性使得开发出的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因此,软件设备技术在控制网络系统的开发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许瑞华[4]2006年在《激光准直与诊断系统控制及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神光-Ⅲ”原型装置激光准直与诊断系统的实际应用,详细分析了“PC+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体系结构,以及高级运动控制器NextMove ES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在此研究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基于“PC+运动控制器”的步进电机群控系统,实现了该原型装置光路准直与诊断的精确控制。该控制系统以NextMove ES控制器为核心,设计了群控系统的体系架构。采用RS485、RS232和CAN总线建立了群控系统各控制器间的通信通道。通过串口的通信方式,根据所设定的通信协议,实现各个FEP与下层控制器之间的通信,进而控制各步进电机的运动。 为了该群控系统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软件部分采用混合编程技术,底层软件采用控制器NextMove ES自身的语言——MintMT,实现了多任务MintMT编程,并向上层软件部分提供通信接口,上层软件采用VC++开发了系统应用界面和各种控制功能模块。采用超时重发机制保证控制信号通信的可靠性,并实时动态计算超时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和通用性。 该群控系统在实际的“神光-Ⅲ”原型装置激光准直与诊断系统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其系统设计理念对“神光-Ⅲ”主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红革[5]2004年在《网络化控制系统Petri网建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出现了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结构复杂、规模大,系统构成常具有多模式子系统集成的特点。在这类系统中,既有系统行为和特性上的复杂性,也有不确定性导致的复杂性,同时还有多模式集成和控制策略方面的复杂性。具有分层结构复杂性的不同模式子系统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特性,关联性表现为不同模式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作用,这种信息可能是定量信息,也可能是定性信息,有时甚至可能出现模糊的和随机的关联信息。如何对网络化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单纯依靠数学工具,将使研究受到局限而无法解决更广泛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解决难以用数学模型来表征的一类问题则显得无能为力。而计算机领域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策略正好可以为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Petri网最早就是用于计算机领域问题的研究。 Petri网是一种基于图形化的语言,具有描述、分析复杂系统强大功能。论文中主要从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形式化建模和分析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利用Petri网的基本性质对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进行分析,特别是系统故障避免的方法等。在借鉴和充分研究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影响网络化控制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针对实际系统的具体要求,研究提高网络化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对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可靠性进行指导。 首先扩展随机Petri网为混合随机Petri网,并对其基本理论进行了严格的论证和推导。然后将随机Petri网应用于两种现场总线Profibus和CAN总线以及以太网的形式化建模和分析,最后对整个网络化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性能分析,在文中分别应用Petri的分析方法和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① 运用混合随机Petri网对整个网络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运用混合随机Petri网对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进行了分析。
卢云波[6]2005年在《基于LonWorks技术的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铁路列车高速、重载和安全的需求,铁路列车电气控制系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包括列车级的列车网络和车辆级的车载微机控制系统,它对电气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及时进行诊断和指示,具有检测、控制、诊断保护、信息提示、联网通讯等功能,实现了电气控制系统的综合控制,可进行车厢之间的通讯,并逐步实现车对地、地对车的计算机联网通讯。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及功能的完善是列车实现高速、重载及安全的必备条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引进吸收的阶段,完全自主研发还非常有限。因此,对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意义。 LonWorks技术拥有优异的开放性和可互操作性,目前广泛地应用于铁路运输、楼宇自动化及部分工业控制领域,并已经成为了我国铁路行业列车通信网标准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列车电气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现状,论述了研究的意义,接着对LonWorks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利用LonWorks技术开发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并基于LonWorks控制网络,对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设计了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给出了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并从网络协议、服务方式、MAC子层叁个方面分析了LonWorks的通信协议LonTalk对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列车综合控制系统的重要单元—LON网关,完成了多种方案的比较、分析,基于双口RAM的LON网关软硬件设计及实验室调试,实现了串口和LonWorks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并预留有CAN总线接口,解决了由于当前车载微机控制产品的生产厂商众多,产品功能和接口的不确定问题。利用该网关能方便将现有的各种车载微机控制产品方便地接入LonWorks列车控制网络,实现列车电气控制的网络化,信息化,满足了铁路高速、重载形势下对列车综合控制系统的要求。
佚名[7]2002年在《基本电子电路》文中指出TN701 02050458基于冗余抑制技术的低功耗组合电路设计/矣训威,卢仰坚(宁波大学)11电子学报一2 002,30(5)一672一675阐明了基于冗余抑制技术的低功耗电路的设计原理,分析了在组合电路中冗余行为的各种抑制结构及工作机理.作为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1]. 面向神光Ⅲ分布式控制的软件总线技术研究[D]. 唐丽.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 2002
[2]. ICF物理实验分布式测量软件系统[D]. 陈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3]. 控制网络中软件设备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曾司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04
[4]. 激光准直与诊断系统控制及通信技术研究[D]. 许瑞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6
[5]. 网络化控制系统Petri网建模与分析[D]. 胡红革.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6]. 基于LonWorks技术的列车电气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D]. 卢云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7]. 基本电子电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