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胸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接受治疗的重要场所,其在患者准备手术至手术结束转入病房期间存在着许多安全缺陷,一旦发生差错事故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手术事故导致其残疾、死亡等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防范。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护理缺陷,分析了造成手术室护理缺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对护理缺陷的防范,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可行的操作规程和流程,从而防止护理缺陷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缺陷;防范对策
前言:
手术室作为对手术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场所,工作中存在突发事件多,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多,任务重,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持续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发生护理缺陷的风险也高。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手术向高难度复杂手术进军,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手术室护士。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又要不断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求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室护理缺陷的发生。
1. 目前手术室护理存在的缺陷
1.1责任心不强
护人员责任感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是导致安全事件最为主要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年轻护士,基本功不扎实,责任心不强,参加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其理论及专业知识相对不熟练,专科技术水平不过硬,缺乏工作经验,手术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和处理或对该问题采取预见性护理手段,其所导致的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性质往往较为严重,像接错患者,开错手术部位,给错药,输错血及液体,手术用物丢失等事故对于手术室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医患关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安置体位方向上有错,容易导致患者体位不正确出现压疮、压伤或者神经损伤,约束带过紧而影响静脉的回流和输液速度或者上肢出现过度外展而压迫神经,衬垫不合适而影响病人呼吸循环系统,手术中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因而没有在准备时试机,使用时出现临时故障,对仪器使用不当,如电凝器不可以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容易造成电灼伤,电凝器电极固定不牢等。有的护士接送患者时没有更换外出鞋和外出服,值夜班的护士不戴口罩、帽子就进入无菌区进行操作,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致使术后切口感染。
1.2常规制度执行不到位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对手术室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是造成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部分医护人员专业以及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电极板在手术过程中移位未被及时发现,造成使用电刀时灼伤患者;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错药,输错血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个别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单独值班时存在侥幸心理,术前未核对手术部位,特别是对称性器官手术易出错,术中执行口头医嘱有误,导致用错药,输错血或用错剂量,术前和深部体腔手术开关腹前,器械纱布清点不仔细,导致异物遗留。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之前没有详细的检查手术的安排单,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台次、手术时间以及术式没有进行再次确认,无法保证患者物品器械和药品等是否准备妥当,而且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之后对本台手术的器械、物品以及药品等资源没有进行清点。
2.针对以上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强化安全意识
在手术室的护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护理环节都应该小心谨慎,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正确的意识到一刀一剪,一针一线均是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的步骤,切不可忽视。定期组织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护理管理者要确保护理安全必须首先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重点进行医疗护理有关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的培训,教育相关人员依法行医,强化责任感。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按护士的不同层次,分别定期进行学习,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之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鼓励护士外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培养医护人员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缺陷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每次手术前均需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对空气中的灰尘数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达标,护理人员需对医疗器械充分了解,对患者手术清理有清晰的认识,在手术过程中需谨慎小心避免差错。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护理骨干的把关作用,建立护理缺陷登记制度,每月组织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讨论,查找工作中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要强化护士长责任制,制定合理可行的奖惩措施,做到重要时段预见性管理,并督促检查,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质量缺陷及时有效地加以预防控制。
2.2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加强医疗技术管理,健全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要根据手术室存在的医疗安全的隐患,结合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与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健全手术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手术室器械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强化组织学习,严格执行积极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各种管理制度和查对制度,制定护理操作流程,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防止医疗器械、物品以及药品等准备不全或者患者手术之后器械、敷料等遗留在其体内等现象的出现,以确保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防止关键步骤出错。手术室医疗器材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更,医护人员需要对医疗器材性能,操作方法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等有充分的了解。例如,使用电刀的时,需要认真及时地检查仪器,不能随意调整仪器切割率。医护人员通过这些防范措施,可以将因手术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所形成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结语:
手术是一项需要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以及手术室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复杂工作,不论哪一个人出了失误,都可能影响手术的成功,以至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死亡。护理差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因此买,要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科学预见护理风险并有效地防范风险,就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及时发现护理缺陷,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张国建.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6):853-854.
[2] 李燕.手术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18-119.
论文作者:周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手术室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缺陷论文; 制度论文; 护士论文; 工作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