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解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问题也变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现老年人居住社区是否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了呢? 老龄化的深入,影响着中国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更新。文主要以建筑学的视角展开对老年人居住社区发展及现状的讨论。
关键字:老龄化;老年人居住社区;建筑设计
1.老龄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过程,21世纪的中国必将形成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形态。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1.67亿,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达3.26亿。戈甲营社区就是明显的以老年人居住为主的社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65%以上。
2.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发展
我们国家在21世纪上半叶提出的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政府扶助、社会参与、市场运营,志愿扶持为依托,吸收传统家庭养老和完全社会养老的优点,是将最适宜养老的地点定位于社区的新型养老方式。但是以戈甲营社区为例,老年人居住环境不管是从建筑角度还是规划角度都存着在很多难以改善的弊端。
3.老人居住社区的现存问题
3.1建筑角度
3.1.1人均用地面积低
据调研,多数经济水平低且子女远居的老年人的居住社区,多为城市中少被重视的老城区。以武汉市武昌区戈甲营社区为例,居住者多为年过60的老年人,更有因此地租房价格便宜便在此一住就是几十年的清洁工老人家。走在小街窄巷,左边一家不到15平米的屋里放着床,衣柜,锅碗瓢盆,饭桌,床上坐着老人,妻子在下面做饭。这样的老旧城区比比皆是。
相关部门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建养老居住空间,人均用地应满足最小面积。但对于这种本身条件差的老旧社区而言,改造工作已经难上加难。
3.1.2建筑采光差
由于街道宽度窄,导致建筑间距小,有限的空间用地导致建筑没有满足合理的日照间距。因此形成的正午外面阳光明媚十分,屋内却昏暗无比的现象。
3.1.3建筑造型单一
常规的矩形盒子构成一户户人家,房屋的造型设计相比较新建城区而言,缺少一定的设计感。这种设计感体现在建筑的体块组成和建筑外立面的材料选择。
3.2规划角度
3.2.1公共活动场地匮乏
老旧社区中,这一问题尤其明显,本身狭窄的街道已经戏剧性地阻碍了驶入门前的小汽车驶出街道,居住空间都十分有限了,怎么还足以提供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沟通交流诉求!傍晚的戈甲营,一个拐角处一户人家门前约25平米比紧邻的两间屋子还大的凸凹不平的没有铺砖的空地就成了几位老伙计搬着小马扎或席地而坐的天地。
3 .2.2绿化率低
进入很多栋历史久远的建筑都看到了一派老树盘根的景象,年代感和情怀随之涌上心头。相比之下,穿梭在曲折蛇形的街巷之中,看到的又是一派枯枝败叶之境。少有的窗台上的盆栽成了这个地方最吸引人的自然景象。绿化面积极低导致走在这里的人,除了弄弄的人文气息,难以感受到这个社区存在的生机。
3.2.3社区内交通不合理
中午或晚上,走在戈甲营的每条街巷,能够感受到的不仅有一两米之内散发出的饭菜香味,甚至还能驻足门前,瞟一眼屋里电视机正在播放的节目。邻里的亲密感由此加强,但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如此有限的交通空间在心急如焚的外卖车下也势必成为了一个充斥着隐患的地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甲营崎岖的地势特点在清代或民国时期是一个家庭权利地位的表现。在如今,此起彼伏的地块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是有着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和可塑性。不过,现在的这里,并没有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老年人服务中心建在一块高度接近一米八的地方,地块两端各设一个垂直交通。先不说楼梯的平坦与否,仅就如此大的高差而言,就对老年人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
3.2.4社区功能单一
据相关文献显示,首批的敬老院或敬老院环境如同现在的北方农村,四面围合的院落为一户人家,在这里一个四面为围合的院落即一个村子的敬老院;不管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戈甲营社区还是较新的常青花园14小区,人们都描述这里的设施如同摆设,只能提供食和有限的活动空间,却更以大门紧锁为主。屈指可数的两三家副食店是这个社区仅有的不同于住房的服务性建筑。老年人服务中心也未发挥到起其最大的价值。与邻近的昙华林街道相比,多了人情味,但是少了一份活力。
3.3街道文化角度
街道文化对社区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戈甲营社区的街道全部采用铺砖处理,没有吸引人们停留交谈的设计。
4.社区改造的方式
4.1建筑室内应更换适宜的并且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照明设备。但在小区规划角度而言,采取合理的建筑间距才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
4.2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首次明确了新建或改造老年人服务设施应考虑包括医养,娱乐,交往等在内的特殊需求。第一次明确了养老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在创建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的功能分区的前提下确立。
4.3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仅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已经不再是设计者的全部设计理念。即使居住建筑难以如同城市地标性建筑一样,在造型和用材上那般追求标新立异。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这种改造之中的老旧社区,与邻近的商业性街道昙华林相比,保留历史的韵味的同时,适当运用新型材料和摆脱传统的造型设计,才能真正让老旧社区与快速发展的科技城市相适应相协调。
4.4公共设施的建立应从根本上分析老年人心理。看似强身健体的公共器材,如果有人定期指导应该才会发挥其真正作用。借鉴70年代,英国打造“家一般的”老年人活动空间的理念,老年人公共设施的建立应该用更加传统的围坐座椅代替部分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也应选择距交通一定安全距离的区域。
4.5不论是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还是新城区的建造,都应该考虑老年人身体素质,进而设置符合规范的交通流线,在不破坏城区历史底蕴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做到建筑退道路红线合理距离。同时增设消防通道,合理的 消防车转弯半径,商业区设置符合要求的单车道或双车道。
坡道的设置 ,扶手的设置以及梯段的宽度,入口的宽度,地面的平坦和防滑处理都应根据建筑规范和人体工程学通过对老年人的人体,生理,心理的计测,建造一个安全,高效能和舒适的老年人交通空间。
结语
西方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就业创业政策,延迟老年人退休,让老年人成为社会经济主要支撑力量等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尽管我们国家对于老年社区的建设基于中国国情也存在许多限制因素,老年社区的规划建设随着时间的发展都仍会呈现向好趋势.
参考资料: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31 专著著录格式
[2]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5~16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3]王凤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宜居社区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1
[4]陈实.老年人社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2010
[5]曹艺超.城市老年社区设计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2016
论文作者:杨静,张楠,李钦,刘小溪,陈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老年人论文; 社区论文; 建筑论文; 街道论文; 老旧论文; 老年论文; 角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