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钱的灯》看写作中的灵感思维论文

从《老钱的灯》看写作中的灵感思维论文

从《老钱的灯》看写作中的灵感思维

◎王 光

(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 宿州 234299)

【摘 要】 灵感思维是写作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常常为诗人和作家们苦苦追寻。通过对《老钱的灯》文本的解读,分析灯意象的产生、灯意象的层层内涵等问题,论述了灵感思维不仅对创作过程具有整体上的统驭作用,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时时闪现。特别是在语言表达阶段,即“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阶段,灵感的闪现和灵感思维的运作,往往令作家产生创作因由,形成意象,生发优美动人的语言,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作家进入创作状态时,也就进入所谓的灵感思维活跃的心理状态,往往会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巧妙优美,文章的情感流露更加真实自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充满智慧。

【关键词】 孔庆东 《老钱的灯》 写作 灵感思维

创作是人脑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创作中,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称为灵感。灵感作为一种创作状态,常常为诗人作家们苦苦追寻。那么灵感究竟是如何产生、如何闪现、如何外化的呢?这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

读了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的散文《老钱的灯》,我为其语言的表达、思想的表现、情感的涌现、意象的选择所惊异。文章虽仅有短短几百字,但它处处闪现着灵感的火花,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关于灵感的问题,我有了一些体悟。带着这些问题,从《老钱的灯》这篇文章的解读入手,也许是探讨灵感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与内在机制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和方法。

一、灵感对创作过程的整体统驭

在这篇文章中,孔庆东之所以选择“灯”这个意象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概述钱理群先生的生活点滴,自有其深刻的道理。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就喜欢用“灯”“蜡烛”等来比喻人的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文章中提到的“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1]和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古典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孔庆东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把自己的导师钱理群比喻成“蜡炬”般的人物,他会时时注意着老师那盏青黄的灯,正如文章中所说:“不知不觉,我竟养成了一种毛病,只要晚上出门,来回总要绕到那窗下。看一眼那灯,似乎心里就多了一份舒坦。”正是这种情感上的积淀,才使得孔庆东能在偶遇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灵感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在艺术构思或创作的过程中,处在一种特别活跃的状态,是艺术构思或创作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灵感是一种带有突破性、创造性的活动,它的发生和其他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一样,必须基于实践而始于问题[2]

文学创造的素材是作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但是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及时选择,其余的则被“遗忘”了。这里所谓的“遗忘”,并不是丢失,现代心理学发现,这部分被“遗忘”的信息则是进入了潜意识,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达到质变的阶段或者受到外界的刺激,作家就会出现创作的欲望和激情,这就是灵感突发的瞬间。阿·托尔斯泰不只一次说他的短篇小说:“鬼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有的是从十年前某人说的一个故事,有的是从一个可笑的字眼。”[3]随着时光的转换,当作家的创作意向发生变化或遇到外界刺激,可能就会有灵感闪现,这些在当时不被注意的故事或字眼又跳入作家的思维中。

从原文得知,孔庆东和同学们经常晚上去导师那讨论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免和导师“那间斗大的宿舍里”的家用电器——“灯”打交道。“一片黑乎乎的身影”使原本就不亮的小屋显得更加昏暗。“我常常从那支灯下经过,21楼的西半边,冲南,二层中间的那个窗口。我披星戴月从三教回来,耳朵里落进一串老钱粗犷的笑——大概又在接见什么文学青年吧。我深更半夜从校外回来,那窗口像一只炯炯发光的眼睛注视着我。不知不觉,我竟养成了一种毛病,只要晚上出门,来回总要绕到那窗下。看一眼那灯,似乎心里就多了一份舒坦。”经年累月,习惯从那盏灯上寻找老师身影的孔庆东,当忍不住想为自己的导师写点东西的时候,那盏青灯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作者的头脑中,这就是长期的生活积累带来灵感闪现的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灵感在作者选择主体意象的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只要晚上出门,来回总要绕到那窗下”,这种习惯性的行为,就不会有灵感的迸发,就不会有“灯”这意象的产生。我们知道,当一个作家在构思某个作品时,那种构思的冲动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这结果往往会被作家心灵感觉到的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某种偶然因素所触发,往往与作品中最富生命力的意象相联系,这也是灵感降临的表现。在《老钱的灯》中可以明显发现这一点:“我就想:去看看老钱的灯吧,顺便吃个煎饼果子。”自己在饿的时候,想到吃个煎饼果子,进而想到导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应该也饿了吧,而深嵌在心灵深处的那盏灯,此时又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二、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现

“我常常首先倡议解散,因为我知道人走茶凉之后,那支灯说不定要亮到寅时卯刻。”“只要它亮着,老钱就像着了魔似的翻呀,写呀。写鲁迅,写周作人。”“青黄的灯光”,它昭示了老钱孤独、寂寞的求学之路,和古代的“青灯苦读”不谋而合。不到生命的终止,就不会停止对学问的追求,这里的灯象征着钱教授安贫乐道、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象征着钱教授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即使“混了50个年头”,也“没有混到一块法定的私人居住空间”,即使是头顶过早的秃了,依然无法减少其追求学问的热情。可以说,“灯”见证了老钱的一生,通过对灯这个意象的描写,将一个“苦行僧”似的学者形象——老钱,生动而丰满的描绘了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作者在创作时充分抓住、运用灵感的结果。

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文学创作中“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阶段,即表达阶段[4]。当艺术形象构思成熟时,作家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心的艺术形象描绘出来。

(一)一般意象的灯

孔庆东和钱理群先生相处的分分秒秒,导师的一切都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盏灯,一声笑,一个煎饼果子……这生活的一点一滴,被孔庆东的大脑吸收,慢慢积累在潜意识当中。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被某一事物触发时,比如由一个薄煎饼果子,想到“老钱”也许正饿着,再由此想到“老钱”的生活点滴,引出对导师治学精神的赞美,潜意识中的印象上浮,进而完成一篇赞美导师的佳作。

会理沿江早市四季豆是四川省攀西地区早市蔬菜核心组成部分,是沿江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由于川、渝、云、贵等各地市场春夏之交和秋季蔬菜需求量大,对会理沿江早市四季豆产量和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需农民群众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本文主要结合沿江早市四季豆生产实际情况,就沿江早市四季豆种植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更好的促进沿江早市四季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老钱的“灯”

孔庆东和钱理群先生朝夕相处,自然对老师身边的事物熟悉至极,可是他为什么单单选择“灯”这个意象来作为表现老师治学精神的切入点呢?

中国当代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猜想,比如屋面曲线是为了让檐口翘起,好让更多的光线照进房间。但经过计算,这种设计对室内采光的贡献非常有限,更何况古代建筑的窗户一般都糊纸,而纸的透光性很差,影响就更小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了屋面曲线更好排水,当雨水顺着屋面流到檐口的时候,会被抛出很远。实际上,无论下多大雨,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檐口的雨水总是垂直落地,并不会被抛出去。

(三)导航的“灯”

用语言把作家心中的形象真实的描绘出来,实现已有的意象与语言的巧妙结合,灵感在此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曾为写好一篇作品里的晨景而冥思苦想,当灵感来临时,他感觉到了有什么东西推动了他,使他创作出了真正的美句“早晨的朴素的壮丽”。这就是灵感突致使意象与语言在瞬间形成的完美结合。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鲁枢元感叹:“文学的成果诞生在瞬间,文学的修辞是在瞬间完成的。(我)猜测着这里可能隐匿着文学言语的重大奥秘。”他接着又说:“这种‘瞬间修辞’可以看作‘言语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创造’。”[5]这种瞬间完成的组合,自然可以看作是灵感突现的结果。

当作者为表现导师那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而苦苦追寻一个恰当意象的时候,灵感的闪现帮助他解决了这一问题。前面我们提到,灵感是在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对意象的选择进行重新组合与衔接,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突现人物形象。孔庆东在《老钱的灯》中对“灯”的描写,从作为一般意象的“灯”到象征老钱治学精神的“灯”,再到象征着彻夜不眠为人导航的“灯”。“灯”的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现。在灵感降临时,作家进入了一种最佳的创作状态,他借助“灯”这个意象将作品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自己的老师钱理群教授宿舍的一盏青灯的赞美,表现了老师忘我的钻研精神、执着的治学态度。同时,突出了老钱这个人物形象:平凡且伟大,德高望重且幽默风趣。让每一位读者都会对这样一个治学严谨的知识分子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三、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仿真过程中阶跃扰动的设定值为1。DMC控制算法中建模时域N=110,优化时域P=70,控制时域M=2。仿真结果如图5、6所示。

作者最后写道:“灯嗡嗡地喘息着”“老钱是个普通人。但他的灯,亮在我心上”。这里明确写出了老钱彻夜不眠,为人导航的人格力量。“每当我冲着书缝打呵欠时,不禁就想到:老钱大概还在干着吧?我再忍会儿。”老师的那种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促使作者不停前进。“当我觉得白天之重和黑夜之轻都压得自己难以承受时,我就想:去看看老钱的灯吧,顺便吃个煎饼果子。”这里老钱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已不是他自己的精神和魅力,而是变成一盏不灭的“灯”,指引着迷途的人,带给他们一个心灵的港湾,它已成为以“我”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导航灯。

痊愈:以灌肠48-72h后体温恢复正常,且无反复。显效:以灌肠48-72h后,体温降低≥1.0℃但未至正常。无效:未达到有效者或体温升高。

“去看看老钱的灯吧,顺便吃个煎饼果子。”这句话在《老钱的灯》这篇文章中,有着它特殊的含义:

“当我面对书本‘读欲’不振时,当我独望窗外无所事事时,当我觉得白天之重和黑夜之轻都压得自己难以承受时”,休息一下,是理所当然的,“顺便吃个煎饼果子”填充一下肚子,对于一个普通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作为普通人的钱老师是不是也想吃个煎饼果子,他有没有也想休息一下?“灯嗡嗡地喘息着”,这里以灯喻人,作者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作为普通人的老钱也是会累的,但他依然“像一盘时间的磁带在转动”,在此作者记录了老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治学精神。钱教授不顾身体上的疲惫和饥饿,依然坚持着对学问的钻研与追求。通过对“煎饼果子”的描写,作者将老钱物质上的朴素追求与精神上的高雅追求形成内在的反比,更加突出了老钱精神追求的可贵。“吃个煎饼果子”是作者灵感闪现时的执笔一写,它是全文最大的亮点,看起来很平常,实则是令人回味无穷,这时作者将积淀在心灵深处对老师的景仰之情,全部释放了出来,实在是令人叫绝。

灵感如火山迸发,所谓文思泉涌也许是这一现象的最佳注解。没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辛酸,就不会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灵感,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迎来灵感的降临,这是深度思考的智慧结晶。

何为翻译比喻?顾名思义,翻译比喻就是指把翻译活动或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比作其他事物。严格来说,翻译比喻只是一种感性的思考,比喻的创造者或使用者们借助于一些与翻译活动有着相似外形或者共同实质的事物来描述翻译,以突出翻译的特点。针对翻译比喻这一宽泛的概念,本文将探讨的范围局限在有关于译者的比喻,即专指译者或与译者有关的比喻,并非所有的翻译比喻。

灵感,作为一种创作中的思维现象,激发出创作的冲动与因由,又继而统驭写作全程,并流溢出许多优美、意蕴丰富的语言。《老钱的灯》中的“煎饼果子”让我们难以忘怀,它使我们体会到作为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景仰与尊重,也使我们感佩钱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更使得我们对这篇美文中随处闪现的灵感之光有了深刻的体悟。

[参考文献]

[1]孔庆东.47楼20[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2]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苏]爱伦堡.人.岁月.生活[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鲁枢元.超越语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中图分类号】 B8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13-20-03

【收稿日期】 2019-06-15

【作者简介】 王光(1983- ),男,汉族,安徽宿州人,本科,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标签:;  ;  ;  ;  ;  

从《老钱的灯》看写作中的灵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