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选修课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研究&以2010年和2011年国家新课程标准试卷为例_地理论文

例谈高考地理选修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以2010年和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命题论文,新课标论文,试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传统的地理试卷相比,新课标地理卷的变化之一是增加了选修部分的试题,这也是新课程实施在高考中的体现。受选修课程与试卷整体结构的限制,目前的选修部分试题主要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且学生能够自主选做其中的一道试题。笔者研究发现,新课标选修部分的试题命制,既受题量与题型的限制,又受高考指导思想的制约,还受新课程的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可以为我们的复习教学指明方向。

一、旅游地理试题

例1.(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读图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命题特色 用一幅区域示意图作载体,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以分析自驾游的优势条件作问题,立意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读取信息的能力”“对所提取的信息归纳与综合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及对旅游条件的分析能力。问题设计在能够统领众多信息之处,既简单明了,又与图像紧密联系,紧扣图像信息,特色鲜明。

解题过程 首先,分析问题中蕴含的信息,发展自驾游的条件——距离不能太远、交通条件较好、景点较为集中、服务设施齐全。其次,从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其解题过程如图2所示。

例2.(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阅读图3,分析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命题特色 提供一幅信息丰富的地理示意图,以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为问题任务,立意考查学生阅读地图信息,归纳旅游优势条件的能力。其问题中包含了范围与要求,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起着鲜明的导向作用。

解题过程 首先,分析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应该包括旅游资源类型(有无吸引力)、旅游资源组合(是否配套良好)、旅游资源分布(是否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如交通(是否便利)。其次,要注意分析所给图像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其解题过程如图4所示。

从近两年的考题来看,旅游地理试题的命题特色明显,即提供一幅图像作为信息载体,以图像中的信息交集处为设问内容。这种命题方式应该说是地理特有的,也最能反映地理的特性。因为,从学科的角度看,读图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体现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征;从考查的角度看,提取图像信息、解译图像信息、归纳图像信息、表述图像信息等思维活动,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复习策略 这类试题有两大特色,一是所给图像信息丰富;二是设计的问题具有统领多个信息的作用。这也给旅游地理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即一方面要注意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认识旅游地理的模块知识,找到统领模块知识的关键点,笔者称之为“纲”;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因为旅游地理试题的问题一般设计在能够统领多个信息的交集处,所以具有“纲”的作用,“纲举则目张”;而图像信息又是试题的载体,图像信息的提取与解译对正确解题关系重大。旅游地理能够统领全局的内容主要如表1所示。

二、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

例3.(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5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命题特色 用一段文字与一幅图像作为载体,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以分析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作为设问,考查学生从文字与图像中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解译、归纳、判断和推理,解析并表达黄土崩塌、滑坡多发原因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实例分析试题,其问题设计就统领了试题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支撑作用。其解题过程如图6所示。

从本题的正向思维导图看,如果我们以问题为信息源,并依据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向推理,就能够解决问题。即黄土崩塌→坡面地形失去支撑、不稳定→人工切坡及道路建设所致;黄土滑坡→黄土覆盖在基岩上→基岩与黄土间形成滑动面→暴雨下渗诱发。

例4.(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7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命题特色 利用公路施工实例作为信息载体,以山体滑坡的实例作为案例,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岩层特性、雨水对岩层的影响等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解题过程如图8所示。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实例分析试题,按照其问题进行反推理思维,就可以解决问题(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岩层之间摩擦力减弱→暴雨或震动可以使岩层间松动→岩层受切割,稳定性差是主因)。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案例,以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作为设计的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就涉及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基本的地理能力,从而可以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实际上也为本部分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复习策略 针对目前比较突出发生的水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选取相应具体的自然灾害事件作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既达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具体的解题方法,增长解题能力。例如,可以把2011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大旱作为气象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图像分析其成因与危害。

三、环境保护试题

例5.(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命题特色 利用统计表格提供数字信息,通过数字量与属性的变化反映环境变化,考查学生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及运用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解题过程如图9所示。

例6.(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民勤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年-2006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读图10,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原因。

命题特色 利用区域示意图,提供与沙尘暴有关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沙尘暴发生的地理原因的分析,既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环保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其解题过程如图11所示。

上述两例说明,环境保护部分试题的命题采用的仍然是通过载体提供信息,并对某一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而设问的技巧。试题涉及的一般是某种环境问题,提供的一般是与此相关的图像或数据信息,设计的问题则是环境问题的成因或影响,这就为我们环境保护部分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复习策略 梳理、归纳目前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研讨,提升读取信息的能力、解译信息的能力、分类归纳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综上所述,选修部分试题的命题特色鲜明,特点突出,模式倾向已经具备。具体来说,是由图像或表格数据提供众多的信息,在众多信息交集处设问。其解题的思路也比较明确,即对设问和图像进行分析,提取、解译、处理相关信息,达成思维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其考查目的也十分明确,即考查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相关知识运用能力。如果我们了解、认识了选修部分的试题特征,对于正确地进行思维,进而获取高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基于此,建议地理教师认真地剖析近两年来的选修试题,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标签:;  ;  

高考地理选修课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研究&以2010年和2011年国家新课程标准试卷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