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第一小学 南部 6373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倾向的认知活动,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一种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经验表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勇于思考,遇到学习困难也能发扬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学习兴趣低落的学生,学习不专心,学习的积极性差,学习态度比较被动,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仍然是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优化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曾经有教育家说:“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态度好比阳光,儿童愉快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持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的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也能够回答的”等表扬性、激励性语言,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奔头,有信心,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实践表明,具有感染力、形象化的语言更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一年级小朋友认识1-9这些数字时,可采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把这些枯燥抽象的数字跟生活中形象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编成儿歌:“1像粉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这些粉笔、鸭子和耳朵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这样,就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到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就学得欢快,学得高兴,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的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活动,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让学生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一句话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这样设计:“1、先让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并让他们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活动后,提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你们拼成了什么样的图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正方形,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拼成了三角形等其它图形。3、老师对学生拼出的各种图形都表示肯定、赞许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并提问学生:拼出的这些图形中,那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这时(我指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继续设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了起来,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了,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形,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开展合作交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必备的一种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寻求机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水平。比如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让学生填写下表: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数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问题学生虽然可以独立进行操作,但是不利于他们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动手,相互协助,共同展示,资源共享,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引入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欲望激发起来。”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培养学生一些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追求真理的品质。在教学中,适当开展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机会。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时,当学生了解了“质数、合数”的意义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我设计这样的抢答练习:将全体学生每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一名学生作“裁判员”,一名学生作“小老师”报数(20以内的任意自然数),另外两名同学来抢答,说出这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抢答正确的学生可当“小老师”或“裁判员”,这样依次进行下去,这种练习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在这种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能争先恐后发言,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感受数学之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蕴含着比诗画更美的自然科学。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的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神韵,使数学显示出了对称、简洁、和谐、奇妙等美的特征,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数学美的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现象中隐含美的因素,让学生去感受欣赏数学中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由长方形、正方形构成的美丽的图景,学生将在这些美景中受到熏陶,这样他们就很乐意地投入到长方形、正方形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观察、比较、折叠等实践操作,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图形上下两边,左右两边是分别相等的,四个角也是相等的。这时,他们很开心,感受到了图形的对称之美,学习兴趣也就浓厚起来了。又如圆的有关公式,,这些公式如此简洁绝妙地揭示了圆的周长、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简洁之美。
这样,通过数学图形、符号、公式及数量关系中蕴含美的因素的揭示、展现,学生不仅感悟了数学的美丽,更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景,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论文作者:徐培春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角形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长方体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