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_政治论文

对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阵地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Internet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影响日渐扩大。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改变了世界。Internet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等资料显示,我国从1994年开始正式接入Internet。1995年以前,我国的上网用户数几乎为零。从1997年开始,上网用户数以每年近2倍的比例递增,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全面进入了高速增长时代。“九五”开始之时,我国Internet的国际出口带宽几乎为零,而到了2000年下半年,Internet的国际线路总带宽达到了1234M。2000年3月,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交换中心在北京开通,从而使我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通带宽由原来的不足每秒10兆比特提高到每秒100兆比特。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对国内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当时上网的计算机有29.9万台,上网用户数为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066个。而到了2000年6月30日,国内上网的计算机已达650万台,上网用户达到169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99734个,WWW站点数量为27289个。截至2000年底,全国城市居民的触网率已达10%以上。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投入了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建设校园网络,到目前为止,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学术性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有100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加入。校园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把网络熟练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这在当今大学生中正成为普遍现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在我国目前近2000万Internet用户中,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接近50%,在上海等地重点高校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平均达到60%以上,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Internet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Internet的应用。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已成为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制高点。

Internet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都带来广泛和相当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网络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真研究Internet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对网络“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抵制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消极、颓废、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减少和避免网上自由化、西化和分化思潮对师生的侵蚀和影响,在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严峻课题。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Internet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已经日益成为文化活动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利用Internet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思想政治工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据了解,目前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询信息,其次是收发电子邮件和进入BBS(公告板系统)。其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

1.网络是一种文化现象。第一,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与对话,将形成的文化共享,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第二,为人们提供了平等文化参与的机会,不管人们处在什么样的国度,拥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可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平等交流。第三,网络文化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观念更新,由此促成了崭新而独特的文化形态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并给社会发展以新的契机。

2.Internet高度个性化、隐匿性的特点和BBS、E-Mail等交互性功能,使网上反映的思想更真实。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教育的针对性会更强,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便于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从而更易于为师生接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符合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

3.Internet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有关思想教育的信息一旦通过网络发布,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Internet主干网的任何一个接入点浏览、查阅,既拓展了工作覆盖面,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加强师生互相交流,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4.由于网络即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图像,并且提供了更方便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和社会交往机会,社会接触范围也大大拓宽,因而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广泛参与社会交往,充分扩展了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5.借助网络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扩大视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6.网络知识来源的多元化,扩展了教育功能,促使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既能使教师因材施教,又能让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发展个性,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途径,使以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得以大力推进。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无限生机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美妙境地。实际上网络里既有各种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匿名化效果使一些人可以不负责任地随心所欲大发议论充斥网上,引起人们的思想波动,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惑和挑战。其负面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1.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低级庸俗的网络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不但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同时还可能引发暴力、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造成一定的冲击。

2.“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网络技术的副产品使不少大学生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3.网络文化的随意性和隐匿性,成为诱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的重要因素,不但使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产生某些思想混乱,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三、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

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四有”新人,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网络作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由于网络管理上职责不明或管理人员的政治敏感性不强,导致网络信息特别是新闻和BBS上的不良信息不能及时清除;有的学校网络信息量还太少,信息更换速度不快,主页设计还不够简洁美观、便捷实用,导致对师生的吸引力不强,因而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其困难和矛盾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积极行动,对网络信息加强管理,兴利除弊,用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占领网络,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外来强势文化的侵略和西化、分化图谋,抵御错误思潮通过网络对高校师生的渗透和侵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此:

第一,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和李岚清同志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关于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的重要讲话,提高对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充分有效发挥校园网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通过提高网络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等应用水平,借助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监控、管理水平,监测、过滤、截获、跟踪流入、流出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与规范化发展。

第三,坚持用思想政治工作鲜明的党性原则、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大局观念,用科学的、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充实网络,规范网络道德、保障网络正确导向、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

第四,要从文化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观念去面对和关注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在汲取各种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在网络上建立起信息更多、质量更高的中文信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第五,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网络媒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借助Internet,兴利除弊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阵地。积极开展网上正在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强化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网络的吸引力,占据网上教育的主动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托校园网,积极建设、及时开通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如网上党校、团校、时事之窗、心理医生、校长信箱等网站。在网上牢牢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面向师生,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正面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材为核心,加强网络的服务功能,提高网络吸引力,强化交互功能。积极开展网上调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网络建设,设置学生生活信息上网、学生工作信息上网、毕业生就业信息上网、学生勤工助学信息上网和“学生新闻”、“焦点论坛”、“同学录”和“聊天室”等信息量大、界面友好、不断出新的交互性频道,让网络充满魅力,拉近学生与正面网站的距离,增进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内容的认同,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网上灌输教育与网下疏导管理相结合,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金量,加快载体的技术更新。通过与师生平等、个性化的交流,在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工夫,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育内容为师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第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熟悉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标签:;  ;  ;  ;  

关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