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对天疱疮患者创面中医辩证分析后采取不同的中药湿敷护理方法对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的效果观察。方法:抽取有疼痛症状的天疱疮患者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取对创面进行中医辨证分析,阴证创面给予中药湿敷温敷;阳证创面给予中药湿敷凉敷。对照组常规给予常温下的中药湿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临床意义。结论:天疱疮患者创面中医辩证分析后采取不同的中药湿敷护理方法能改善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医护理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天疱疮;疼痛;湿敷;凉敷;温敷;护理
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细胞松解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大疱性皮肤病,特点是在皮肤和粘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疱易破呈糜烂面,棘细胞松解征阳性,组织病理为表皮内水疱,血清中和表皮细胞间存在IgG型的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1]。中医认为因毒热炽盛,或心火脾湿,湿蕴肌肤所致[2]。本文对天疱疮住院患者37例,采取对创面辩证后给予中药湿敷凉敷或温敷,观察患者疼痛症状是否有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治疗组:皮肤科住院患者61例,男29例,女32例,均经临床诊断为天疱疮,其中热毒炽盛型39例、湿热蕴结型16例、心火炽盛型3例、脾虚湿热型2例、气阴两虚型1例。创面辩证后其中属于阳性者49例、阴性者13例。对照组:皮肤科住院患者61例,男33例,女28例,均经临床诊断为天疱疮,其中热毒炽盛型38例、湿热蕴结型12例、心火炽盛型3例、脾虚湿热型3例、气阴两虚型5例。
1.2方法
1.2.1局部创面辨阴阳的要点:阳性(病势急,病程短,皮温灼热,硬度适中,肿势高起,范围泛发,深浅到皮、肉、脉);阴性(病势缓病程长,温度不热或凉,硬如石或软如绵,肿势平坦或下陷,范围局限,深到筋骨)。
1.2.2 湿敷方法:①对照组常温湿敷方法: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充分暴露创面部位,取4-6 层无菌纱布浸于常温下中药溶液中,拧至不滴水为度,敷贴于患处,皮疹上若有大疱者可先将疱液抽出再湿敷,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②治疗组中药湿敷方法:经创面辩证后阳性者,用放在冰箱内的浸泡中药的纱布(3-5℃)拧至不滴水为度,敷贴于患处,上面覆盖一层无纺布,再放置凉垫(冰箱内保存3-5℃);创面辩证后阴性者,用加热后中药(温度计试温37℃左右)浸泡纱布,敷贴于患处,周围用支架上面覆盖一层无纺布,再放置暖宝,覆盖棉被。以上两种方法均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
1.2.3评价方法:VAS疼痛评分标准[3]: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有强烈疼痛并难忍。有疼痛者列为治疗组,每3天评价1次。有效:湿敷后疼痛评分逐渐降至0分。无效:湿敷后疼痛评分无变化。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测方法两组比较,自由度为1,计算出X2值后,查X2表,找出P值。
2结果
天疱疮患者创面辩证后不同湿敷方法症状观察表
3 护理
3.1首先选择责任心强、具有科学的态度、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医专业的护士为负责人,严格填写观察表,杜绝弄虚作假。我们每个病房选出三级护士2人负责此项工作,保证了观察数据的真实性。
3.2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1)湿敷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湿敷过程中注意保暖,每次湿敷不超过全身体表面积的1/3,以免药物中毒。(2)温服与凉敷时,必须掌握好温度,10分钟左右观察皮肤的颜色、血运情况,温度计试温,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以免发生过敏、烫伤、坏死等不良反应。本治疗组有3例出现皮疹加重的症状,及时停用,症状减轻。(3)湿敷时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生及时通知医生。
4讨论
天疱疮患者的疼痛,中医讲“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不荣则痛,久病入络”,气血壅滞,肌肤失于荣养而致疼痛。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一种外治方法[4]。我院用中药黄连、黄柏、地肤子、马齿笕等中药熬成汤剂,将纱布浸透,常温下敷于天疱疮患者创面处,达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等作用,临床效果较好,是我院常规的湿敷方法。治疗组通过创面进行阴阳辩证,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阴”统括了里证、寒证、虚证;“阳”统括了表证、热证、实证[5];本着中医治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采取创面为阳性者用冷湿敷,创面为阴者给予温湿敷,达到了治疗疾病,减轻症状的目的。湿敷的冷却作用可以收缩皮肤末梢血管、促进充血减轻,传导及放散局部的炎症蓄热,抑制末梢神经冲动,减轻局部疼痛感觉;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该处深部组织的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缓解疼痛[6]。因此,治疗组针对有疼痛症状的天疱疮患者进行观察,应用中医护理知识进行创面辨证,大大提高了中药湿敷的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此种中药湿敷的护理方法,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1.
[2]邓丙戌.皮肤病中医外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31.
[3]高晓明 王爱玲,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术后下腰部疼痛62例.当代医学,2010,16(4):154
[4]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7
[5]邓丙戌.皮肤病中医外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2.
[6]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论文作者:鞠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创面论文; 天疱疮论文; 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中药论文; 方法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