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人文素养体现浅议论文_邢洪武

道德与法治课堂人文素养体现浅议论文_邢洪武

咸丰县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 湖北 恩施 445600

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真心赏识学生,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要贯彻人文精神,教师必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注重人文关怀,激发学生智慧生成,促进人的发展。

如果说教师的知识能力决定教学内容,那么教师的品格和修养则影响着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在教学中发挥知识和能力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孜孜不倦地追求集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于一身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出色的专业才能和高尚的文化素养积极影响学生。教师要放下身架,由课堂上知识拥有者和结论终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参与者、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的启迪者;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尊重学生,教态亲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从根本上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不能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只要到临考时学生死记知识点,教师“押宝”就行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完全背离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要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必须具有出色的专业才能和高尚的文化素养积极影响学生。一个不具有出色的专业才能的教师,就很难做到用有效的策略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的有机结合,容易顾此失彼。教师要具有高度驾驭教材、整合教材、掌控教材的能力,否则就会受制于教材,被教材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教师要努力创造整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和谐氛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合作共事的方式,感知教材内容,产生灵感,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互动的交流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语音和教态要亲和,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氛围。教师要设置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代感强的语言材料、音频、视频、报刊杂志等教学重要资源,巧妙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为激活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发挥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积极参与者。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交流。教师只能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不搞一锤定音,必要时作些启发,解释和评论,尊重和保留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谬误,也要给他们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切忌不可学生犯错,动辄就被批评,或冷嘲热讽,甚至恼羞成怒,而应该是用充满爱心、智慧、鼓励性的牵引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也不可采取填鸭式的“一言堂”,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话。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充分发挥这门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功能。通过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兴奋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基础知识领会了,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通过“发现”,会产生成功的愉悦,甚至产生胜人一筹的自豪。知识上的新发现、思维上的新突破、情操上的新熏陶,这种要素在学生头脑中积累深厚了,受到吸引、同化的频率高了,便形成独特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实现思想的内化,闪出创新的火花。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教学。通过互联网的有关教育资源,收集展示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现象,满足学生“求真”、“求实”、“求新”的心理要求,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了解现实,实现对知识的认同,培养解决、证实现实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提问,诱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帮助学生发现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质疑解疑,积极开拓人性力量。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指导学法,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学生学法的导师,“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如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如何理解识记和运用知识,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如何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等。综上所述,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尝试,在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仍需我们不但探索和实践。如何把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来进行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论文作者:邢洪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道德与法治课堂人文素养体现浅议论文_邢洪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