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分析论文_刘浩

桃江县人民医院 湖南桃江 413400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其病理形态。结果:①病理分型:32例患者中,单纯型14例,构成比为43.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11例,构成比为34.4%;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构成比为15.6%;伴有黏液癌2例,构成比为6.3%。②病灶成分分组及其淋巴结转移情况:32例患者的病灶成分分组中,<50%组15例,构成比为46.9%;≥50%组17例,构成比为53.1%。淋巴结转移情况中,<50%组的阳性率为80.0%,≥50%组的阳性率为94.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中,雌激素抗体阳性例数27例,阳性率为84.4%;孕激素受体阳性例数25例,阳性率为78.1%;P53抑癌基因阳性例数26例,阳性率为81.3%;癌基因cerbB2阳性例数18例,阳性率为56.3%。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率,对病理活检、治疗以及随访观察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特征;病理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 of breast,MPC)是由位于透明间质中形似扩张血管腔且以小簇状分布的瘤细胞组成,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年龄主要集中于35~70岁,70%以上的患者早期会出现腋窝淋巴转移,进而导致病情恶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2]。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选取本科室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室3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体检、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确诊,符合MPC诊断标准,均因乳房肿块就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年龄范围为36~81岁,平均年龄(52.6±5.2)岁。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用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5μm厚切片,HE染色及光镜观察;应用SP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雌激素抗体、孕激素受体、P53抑癌基因、癌基因cerbB2,所有抗体均源自福州迈新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阳性判定标准

雌激素抗体、孕激素受体、P53抑癌基因染色可见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视为阳性,癌基因cerbB2染色可见细胞膜为棕黄色颗粒,视为阳性。

1.4 病理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WHO推荐的MPC诊断标准:有诸多癌细胞黏附构成含纤维脉管束的微小假乳头或极性倒转的腺管状形态;按照病灶成分占比,以50%为分界,分为<50%组与≥50%组;并对腋窝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以及转移数目、转移成分等进行综合分析[3]。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病理分型

3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中,单纯型14例,构成比为43.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11例,构成比为34.4%;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构成比为15.6%;伴有黏液癌2例,构成比为6.3%。见表1。

3 讨论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属于浸润性导管癌的亚型,随着检出率的不断提升,该病慢慢被独立开来,其发病率虽不高,但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其治疗难度更大,预后也更差[4]。病理上,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常表现为腺管状形态,单纯型较为多见,患者也常并发浸润性的导管癌,临床诊断时可根据病灶成分进行判断,≥50%则可确诊[5]。

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是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导致该疾病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报道显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1、2、3年的生存率分为92.7%、82.9%、78.1%,由此可见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其生存率逐渐下降[6]。提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以提升生存率,改善患者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以单纯型居多,病灶成分主要为≥50%,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免疫组化结果也以阳性居多,提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存在较多的局部侵袭性,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

综上所述,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率,对病理活检、治疗以及随访观察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Liang Y M,Wang W N,Pathology D O. Breast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ductal carcinoma: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30 cases[J].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2015.

[2]张美恋,林礼务,薛恩生,等. 乳腺单纯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13(12):936-941.

[3]玛依努尔·阿里甫,朱丽萍,吐鲁洪·沙列尔,等.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J]. 重庆医学,2015(9):1211-1214.

[4]张燕娜,王常珺,周易冬,等.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癌(非特殊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协和医学杂志,2015(3):166-172.

[5]苏晓慧,林青,崔春晓,等.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2):258-262.

[6]杨雯娟,魏兵,陈敏,等.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读方法探讨[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44(1):48-52.

论文作者:刘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  ;  ;  ;  ;  ;  ;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分析论文_刘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