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春节宣言(节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宣言论文,春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哪里过年?人都会说:家。家在哪里?
回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过好春节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而且是对社会和谐最直接的贡献。在这里我所说的家乡是在相当多的人群之中被淡忘,已经找不到可以承载春节这个神圣的节日符号的“家”;越来越多的地方,特别是城镇化加剧的大环境下,家庭旅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四面八方的人竞相奔走,过年不是愉快的精神旅行,而是疲于奔命般的跋涉。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现代社会学尤为讲究对社区文化的重视。就目前而言,城市是精神区域问题最集中也是最复杂的地方,建设民俗社区,以保卫春节为契机,增强节日文化传统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充分重视的事情,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作为群居地是以血缘关系为基本依据的社会单位,村落、街坊之间的邻里关系有着深厚的血缘背景;而现代社会有了很大不同,趋利避义是城市人群间隔膜化即互不认同的最直接因素。那么,回归传统在今天的意义上,甚至到将来,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它与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也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人首先是需要情感沟通的,因为文化发展需要——我们面向世界,事实上就是寻找新的文化认同空间,使我们的感情更舒畅。
回归传统,建设民俗社区,就目前而言是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处处有家园,才能使社会发展中众多的情感障碍和精神疾病得到有效治愈。保卫春节也就因此而具有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我们还会磕头、作揖吗?
许多地方开发利用民间娱乐形式,有些是有效的,有些则并不乐观。这种现象向我们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春节文化体系的建设发展和保护。
对于文化的传统内容讲,有一些可以成为产业,而相当多的成分则只能保护。这是当前对于文化建设理解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遗产的文化内容需要保护,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保卫春节。例如,拜年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既是民俗的传承,又是时尚所要回答的新问题。拜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用短信问候亲朋好友形成特殊的产业,这不是民俗,但民俗的春节确实包容着它。尤其是青年学生成为此“拇指经济”的主导。那么,未来的岁月中还会有人磕头行跪礼吗?还会有人抱拳行揖礼吗?
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这一点,韩国和日本在保存上比我们要好得多,从现代影视等材料上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些内容。磕头、作揖等礼俗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意蕴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场合内有不同的意义。问题是会行此古礼俗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部分人将此视作陋俗,甚至鄙视之,一味推崇西方现代文化。其仪式的延续如何有效进行,恐怕这是对我们保卫春节最严峻的考验。与之相连的还有春联的书写等问题,即毛笔书法、春联书写和年画制作的传统,都面临着重要的考验。社会提倡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应该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尊老的文化生活中,我们的媒体宣传这些习俗的具体仪式内容,演示时间长久时,自然会得到社会响应。甚至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建立春节拜年礼仪传统教育系统,这不会影响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相反会使之丰富多彩。保护春节不应该仅仅是博物馆建设事业,当然,在各地建立包括春节在内的民俗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明白,礼仪传统和所谓的迷信是有严格区别的,延续古代礼仪,包括提倡春节穿戴传统服装,不仅仅是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它还起到坚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调适情绪、感情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