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领导的主要特征_领导者素质论文

创新领导的主要特征_领导者素质论文

创新型领导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特征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角色创新是领导创新的重点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领导者工作任务、对象的变化,领导角色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1.领导是战略家。领导者的核心角色是组织战略的制定者,即领导者通过对组织战略的制定,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为组织及员工指明奋斗的方向。因为领导创新就是面向未来,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不能达到创新。如果作为一个领导不会制定组织的战略,不能给组织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不能未雨绸缪,难以避开暗礁与浅滩。因此,转型社会领导者要获取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扮演好战略制定者的角色,并掌握好战略制定的技巧。

2.领导是设计师。领导者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设计师,即设计实现组织目标的规范、准则,设计制度框架,设计在事情未发生之前避免问题出现的良好机制。一要理顺组织内部的关系,搞好组织的设计。二要为组织铸造共同的理念以及良好的价值观,为员工设计行为规范,制度框架,为每个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满足员工不断进取。使组织形成蓬勃向上、追求创新的良好风气。

3.领导是教练员。组织的竞争力来源于组织成员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领导者不仅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而且应成为员工的良师益友,对员工进行引导与教育是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角色。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行动和反思鼓励学习;在辅导内容安排上要由浅入深,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要将最终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让辅导对象通过阶段性目标的达到,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领导者在辅导过程中,应尽可能发现辅导对象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他们的正向行为。教练员的角色是一个需要耐心、技巧与勇气且富有挑战性的角色,只有优秀的教练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4.领导是激励者。领导者越是关心爱护下属,把下属推到前台,利用各种场合激励下属,下属就会对领导者产生好感和信赖,并努力工作。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揭示,“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发挥至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功效。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充分激励发挥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此,领导者应学会激励下级,用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各种激励手段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他们的奋斗目标,把他们的潜能变成显能,进一步变成领导者工作的效能。

二、决策创新是领导创新的关键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决策的成功是领导者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误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误,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组织成员的人心向背。转型社会领导者决策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但不是领导者的专利。领导者要少做决策,慎做决策,以减少决策的量,提高决策的质。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运用好公共权力,制定好公共政策,提供好公共服务,要下放那些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要限制自己的决策,多开发普通员工的计谋良策。要依据科学决策的程序、方法,依靠专家、智囊、广大群众的智慧做出科学决策。领导者只有少做决策,慎做决策,才能集中做大的决策,做好的决策。

2.从“出主意”向“采纳主意”转变。既要重视众谋,还要重视独断。传统社会,领导者做决策,管决策,用决策,其选择的空间很小,容易漏掉许多好计谋、好良策,漏掉许多好的备选方案。现代社会领导者做决策,就要集中精力,采纳主意,选择各种备选方案,这样就容易站得高,看得远,客观公正地选出切实可行的好方案,大大提高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水平。领导者决策是一个众谋与独断分工合作的过程。众谋阶段由外脑来做,依靠专家、智囊、群众献计献策,提供各种方案。独断阶段一定要由领导干部去做,由内脑去做。

3.从“单赢决策”向“共赢决策”转变。传统社会领导做决策是单赢决策,自己说了算,只考虑自身、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现代社会只追求自身利益的单赢决策赖以存在的环境已不存在了。单赢决策的局限就在于自己给自己准备了对手,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自己使自己的决策实现不了。过去是领导说了算的单赢决策,而现在则必须考虑社会民众的利益要进行共赢决策。这种共赢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利益、资源的分享,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共赢,本地区本单位和相关地区、相关单位、相关部门的共赢,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共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三、用人创新是领导创新的根本

1.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主要强调“两个导向”。一是能力导向。用人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真正做到惟才是用。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用学历体现出来。二是业绩导向。在竞争环境中,业绩至关重要。学历、职称只能是人才能力中的很小一部分,最多表明一个人的潜能。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看学历、职称,而要看他给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有何业绩。

2.用人标准从“人选人”、“少数人选人”向“制度选人”、“群众公认”转变。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要采取多种途径,让群众更多地参与荐贤举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凭感情用人、凭好恶用人、凭印象用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走门路,凭关系跑官,甚至用金钱买官的弊端,防止一些不称职甚至有污点的人带病上岗,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3.用人制度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过去用人是“一纸任用,终身享用”的静态用人制度。现代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重视的是知识、能力、业绩;在激励的竞争舞台上.强调的是优胜劣汰,“有为的有位,平庸的无位,无能的让位”。只有打破终身干部身份,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的动态岗位管理,人才流动和择业必将自由化,人才人事管理也必将从静态的行政化控制到动态的科学化管理。

4.用人方法从“追求完美”向“扬长避短”、“短中见长”转变。对人才的长处要大胆使用,越是用它,越能增进它的优势,领导者要善于在使用中开发人才的长处,促进人才长处的健康发展。甚至对人才的“短”也无需殚精竭虑地去修正,应善于利用他们的“短处”为工作服务。如:让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去做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考核者;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等等。

5.用人环境从注重“硬环境、宏观环境”的改善向“软环境、微观环境”的优化转变。一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发展环境。创造一种“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为人才提供创业的机遇、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二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社会环境。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三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人文环境。四是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6.用人效能从“用好个体”向“用好团队”、“注重结构优化”转变。好的整体效能,来自于要素上的职能互补,各取其长。如:一个好的团队要有年龄上的互补,体现老中青的结合,发挥老中青的优势;要有性别的互补,体现男性与女性各自的优势;要有气质性格上的互补,要有专业能力上的互补,要有能力和素质上的互补。有了这些互补,团队才能使效能得到优化。

标签:;  ;  

创新领导的主要特征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