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变迁与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变迁与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变化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11-0074-03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智力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技术、知识的比较优势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资源比较优势,使得传统的以资源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古典贸易理论面临巨大挑战。国际贸易新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以知识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用包括规模经济、递增回报、垄断竞争和技术动态变化等因素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首先始于林德的差异产品的偏好相似理论。他认为消费者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不同偏好是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克鲁格曼用水平差性产品和消费者的偏好需求特征解释产业内贸易。20世纪80年代中期,克鲁格曼通过进一步研究,将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了包含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至此,以产品差异理论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基本成熟。该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是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贸易产生的动力。同时,规模经济理论和产品差异理论暗含即使在不存在技术水平差异和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也存在国际贸易,解释了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继续迅猛发展,不仅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迅猛,而且发达国家同新兴工业国间的产业内贸易也蓬勃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以创新、开放和全球性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产品差异化程度提高和经济规模扩大。首先,从产品差异理论角度考虑,商品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即商品品种和质量高低主要受生产技术、知识、设备、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也就是说产品差异是由各国生产商品的知识、技术差别决定。因此,表面上表现为品种差异或质量差异的产业内贸易的核心是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差异。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到来,各国普遍增加R&D投入,创新成果不断出现,各国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不同,导致了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加。一方面,知识的外溢和技术转移、国家之间类似的相当水平的R&D开支和技术模仿过程,使产品水平差异不断扩大,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商品的差异化创新很容易引起产品质量上的区别,而导致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次,以开放性、全球性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来临打破了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间的矛盾,为各国进行差异产品的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是负相关①。相似产品种类越多,其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小,产品成本和价格越高,二者中任何一种效益的增加必然以牺牲另一种效益为代价。在国内市场和有限的国外市场范围内,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必然加深了经济全球化程度,为各国的规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知识经济与规模经济理论

克鲁格曼在分析贸易理论时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1]内部规模经济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而不是其所在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则是外部经济性,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划分对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1.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收益递增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基础,替代古典贸易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条件,更现实地解释了发生在资源、技术、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指出国际贸易的动力是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核心是技术进步和创新。知识经济时期,一方面知识、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虽然不具有规模经济性,但是知识自身的低成本可复制性,使其较规模经济具有更大的利润垄断能力。

2.外部性与国际贸易理论

外部性包括知识、技术外溢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同内部规模效应一样,外部规模效应在国际贸易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外部性的市场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企业的贸易优势不在于绝对要素优势差异,而在于某行业某时点的发展规模。当存在外部经济且其他条件相同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具有形成行业规模的优势。这种行业优势有利于技术、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能够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经济利益。知识经济时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知识在国际贸易中的溢出效应及其对各国贸易的影响。知识溢出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通过知识积累和干中学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同发达国家间开展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外溢成为推动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竞争、创新的重要力量,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三、知识经济与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是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在目前国际贸易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垄断竞争主要用来说明贸易是如何解决各国面临的规模与种类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垄断竞争理论认为在垄断竞争行业中厂商数目和它们的定价受市场规模的影响,在较大的市场中通常有较多的厂商,且每个厂商有更大的销售量,消费者还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丰富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比任何国内市场都要大的世界市场。

垄断竞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结合的产物。首先,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相互作用。产品差异使一个厂商在确定它的产品价格时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但它不可能完全垄断,因为总是存在其它功能相同的替代品同它竞争,产品差异化造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一国消费者因收入水平和偏好对差异产品有不同需要,垄断竞争恰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化和多样化;其次,产品差异化又和规模经济密切相关。厂商为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只能生产差异化产品。而垄断厂商在进行差异生产时,总是尽量使其产品差异化更多的反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生活方式和特征,以便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创造贸易优势。

垄断竞争理论实质上还是利用规模经济而引致价格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这同传统经济理论是一致的。传统经济理论强调成本的决定作用,认为低成本是扩大国际贸易的有力手段,即成本高就缺乏竞争优势,成本低就具有竞争优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满足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引致的低成本所形成的暂时性垄断竞争,而是依靠长期知识领先而表现在商品质量、品种上对消费者形成的持续购买欲望和声誉的垄断。这种声誉优势并非短期内形成,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垄断作用。因此,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不仅仅是根据成本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丰缺形成,而是越来越靠知识、技术的结合而产生的“明星效应”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而形成的。

四、知识经济与产品周期学说

20世纪60年代中期,雷蒙德·弗农第一次提出产品具有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命周期。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新产品阶段是指创新国发明制造了该产品,并且垄断了这个产品的世界市场;产品成熟阶段指新产品的样型和性能都已经稳定,竞争优势由技术密集型国家向资本密集型国家转移;产品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已经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技术广为扩散,变得普遍、简单,竞争优势由资本密集国家向劳动密集国家转移,因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生产,最后这些国家成为这种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接着,美国学者威尔斯进一步发展了弗农的产品周期学说。他把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细分为两个阶段:模仿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和在创新国开始了进口竞争时期。这样就形成了目前的产品周期论。这个理论包括:第一阶段是创新国对某一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商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再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

不难看出,产品周期学说是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这一理论是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一大贡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周期理论日益显得陈旧。首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全球传播,使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甚至消失。大量资料证明,在20世纪头十年,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约为40年,到30年代降为25年,50年代约为15年,70年代又缩减到8~9年,80年代是3~5年,而到2000年仅不到12个月,特别是IT产业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寿命周期仅仅3~6个月,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这正如美国未来学家莱斯特·瑟罗所说: “所谓‘产品周期’已不复存在。”他认为“反推制作工艺的发展,和那些只要能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就有兴趣运用他们技术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导致新产品技术的流动几乎和资本及自然资源的流动一样快。拥有专利的新产品技术未必在它的产地被使用,也未必是资助该技术的人在使用”[2];其次,国际贸易的载体——跨国公司逐渐形成.“双层网”结构,大大减少了技术的转移。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认为母公司是中枢神经,是技术创新的发生地。母公司同国外子公司之间是具有向心力的“网”,即国外子公司以母公司为核心,接受母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技术转移。这就是弗农产品周期论的雏形和理论来源。但是二战后,特别是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由“向心力”形成的内部网的作用逐渐削弱,而由“离心力”构成的外部网却不断得到加强。所谓外部网是相对于内部网而言,指子公司不再完全依赖母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产品,同东道国其他企业合作,形成外部“局域网”。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外部“局域网”的集中地。当前,IBM、SUN、宝洁、杜邦、联合利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立、松下、诺和诺得、罗克威尔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百余所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这种内部网和外部网并存、共生就形成了典型“双层网”现象。很明显,“双层网”必将大大减少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技术和创新产品的转移。“双层网”是跨国公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加速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的新网络、进行全球技术开发的策略的结果。

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解释

伴随知识经济的临近和产业内贸易继续蓬勃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大,新的贸易问题不断被提出。美国和日本在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比率上是相似的,但为什么美国出口反映了个人智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软件产品和金融服务,而日本在生产精密制造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汽车和高质量的电子产品;在具有同样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比率的德国和意大利,为什么意大利的国际竞争力在于家具、服务设计等依靠少数杰出人物智慧的部门,而德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方面,出口客车、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国际贸易新理论只解释了技术水平相近,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并没有解释一国进行特定商品贸易的原因。克鲁格曼将一国进行特定商品贸易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历史和偶然因素决定,没有深刻探讨其背后的经济规律。

格罗斯曼和麦吉认为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是建立在技术的不同性质上[3]。他们认为技术的不同性质导致了各个国家不同的人力资源分工以及不同等级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各国不同的生产优势。技术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Supermodularity生产函数的技术。这种技术符合“O——圆圈生产函数”,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是连续的,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败或质量差异,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这就决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配置必须是互补的②。精密机械多要求此种类型的人力资源配置。另一类是符合Submodularity生产函数的技术。Submodularity生产函数指一部门的出色完成,会减少其他部门出色完成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整个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配置是“高—低”模式,否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高—低”模式有利于创新或技术难题的解决。因此尽管美国和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在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的比率上相同,但由于美国和意大利在其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属于“高—低”模式,更有利于表现个人创新,这两个国家分别在软件产业、金融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而日本和德国采取互补的人力资源配置,更有利于精密机械设备的生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国进行特定商品贸易的原因。

注释:

①尤其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是负相关。产品差异的扩大,必然减弱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的扩大,也必然影响产品差异化程度。

②“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是指较好地完成两个任务中的一个,将增加较好完成另一件任务的边际产品。详见Gene M.Grossman and Giovanni Maggi.“Diversity and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5,Dec 2000:pp1255-1272.版,第26页年版,第55页。

标签:;  ;  ;  ;  ;  ;  ;  ;  ;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变迁与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